152 沙丘台上旧时月(七)

皇甫嵩笑问荀贞:“司马既看出了贼之不足,那么可有破贼之计?”

荀贞说道:“上午观战后,贞与公达、志才归营坐议军事,皆以为:我军取胜之机就在今天上午的这场小败之中。”

“此话怎讲?”

“将军与朱中郎、卢公分兵出京,平定诸州,从二月至今,数月征战,人马不歇,豫、兖诸州之贼已灭,南阳张曼成亦身死殒命,所存者唯张角兄弟。先是卢公攻之不克,继之董公受挫城下,而今将军至,亦获小败。广宗贼连胜,定轻视吾等,‘贪兵死,骄兵灭,此天道也’,兵骄者灭。故贞与公达、志才皆以为今天上午我军看似败了,而实则却正是我取胜的良机。”

卢植、董卓相继攻广宗数月,不能克,二人反因此获罪,一个被槛送京师,一个自赴京都领罪,皇甫嵩来后也小败于城下。短短几个月,冀州汉军接连换了个三个统帅,无不是声威远震之人而却皆败于此地,常理推之,城内城外的黄巾军必会因此骄狂轻敌。

冀州黄巾一骄狂轻敌,汉兵的机会就来了。

傅燮连连点头,说道:“荀司马说得对!……,难怪将军方才说:今日刘校尉虽败,然在将军看来却是虽败犹胜。如此说来,将军早就料到广宗贼会骄傲轻敌了?”

皇甫嵩微微一笑。

刘校尉上午的出击实为一举三得:一则试探出了广宗精锐的战力,二则让汉军诸将收起了轻敌之心,三则助长了冀州黄巾的骄狂。

段煨忖思片刻,说道:“荀、傅二位司马所言甚是。将军,既然如此,我军不妨掩门休战,以示怯弱,好让冀州贼更加地轻视我等?”

“在诸君来我帐中前我已传下军令,命叫营门关了。”

段煨怔了一怔,佩服地说道:“将军远见!”

傅燮与段煨之前有过点小过节,不过军机大事当前,他却是能做到心平气和地与段煨同坐一帐商讨军事,他思忖着说道:“冀州贼越是轻视我等,我等越好破贼。将军,这营门不妨多关几天。冀州贼见我等久闭营门,必定会更加的狂妄自大,然后我军可伺机攻之。”

“不可!”

傅燮转眼看去,却是荀贞出言阻止,奇道:“司马为何言‘不可’?”

荀贞先言冀州黄巾会因为接连获胜而骄傲轻敌,这会儿却又说不可久闭营门,不但傅燮奇怪,帐中诸将也大多奇怪,不知荀贞是什么意思。刘备不善军事,更搞不懂荀贞的意思,他坐于末席,疑惑地看向荀贞,等他解释。唯皇甫嵩抚须而笑,微微点头。

荀贞说道:“我军数万步骑,虽受小挫,无损实力。朝廷急于平定冀州,这是冀州黄巾所知道的。我军既实力无损而若久闭营门,必反会引起彼等的疑虑。因此,这营门万不可久闭。”

数月间,朝廷接连换了三个冀州战场的主将,董卓只因小败就被抵罪,可见朝中对平定冀州的迫切。如果皇甫嵩久闭营门,肯定会引起张角等人的怀疑,一旦他们起疑,防备必然森严,防备一森严,城就更难破,对汉兵来说就是弄巧成拙了。

段煨、傅燮、刘备等思之,深觉有理,不觉频频点头,赞同荀贞的意见。

傅燮问道:“如此,司马有何良策?”

“我以为:破贼之良机就在明朝!”

一言既出,帐中哗然。

诸将顾不上皇甫嵩在座,交头接耳。

有的说道:“明天?”有的说道:“太急了吧?”有的说道:“今儿个刚败,明儿个就攻?”有的说道:“好歹多等两天,如傅司马所言,等贼兵更加轻视我军后再出击不迟啊!”

皇甫嵩咳嗽了声,示意诸将收声,待帐中渐渐静下来后,说道:“诸位稍安勿躁,且听荀司马细说。……,贞之,你为何说明天是良机?”

“贞方才说‘破贼之机就在明朝’时,老实说,本来只有六分把握,但现在却有十分把握了。”

“为何?”

荀贞环顾帐中,笑吟吟地说道:“适才贞话音刚落地,帐中诸君便深为惊诧,或云‘明日太急’,或云‘多等两日’。将军,连我军的诸将都不觉得明日是良机,那么冀州贼肯定是更加想不到我军明天会与他们决战了。他们想不到的就是我军的良机!此兵法之‘出奇制胜’也。”

荀贞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帐中诸将尽皆思量。

徐荣出声说道:“今天我军刚与广宗贼打了一仗,广宗贼会不会因此?”

“徐君是担忧广宗黄巾会因此加强戒备么?”

“正是。”

“恰好相反!广宗黄巾不但没有加强戒备,反而城中与营中皆防御松懈。”

“噢?”

“将军,我午饭后骑马出营,去广宗城外和黄巾营外转了一圈。将军初到时,广宗城上的守卒是立在垛口前,如临大敌,不时有渠帅、小帅走过,来回巡查,而今天中午,广宗城上的守卒却很多都倚靠在垛边,抱着兵器睡觉,半晌也不见有一个渠帅、小帅巡查。将军初到时,城外的黄巾营中刁斗森严,十分警戒,而今天午后营中的守备却也很松懈,贞并且远远望见其营中炊烟股股,比前两天多了不少,这应该是贼将在劳军,贼军纪不严,获胜之后,主将劳军,少不了要喝些酒。城中、营中的防备皆松,兵卒又饱食饮酒,大凡人受苦寒时斗志昂扬,饱餐后常常困怠,短时间内他们肯定不会再有上午的斗志。因此贞以为:明朝良机也。”

皇甫嵩连定两州之地,当他初到广宗时,张角、张梁如临大敌,故此警备森严,而今天上午没费多大功夫他们却就大败了刘校尉部,这就给了他们一个错觉,以为皇甫嵩也就是这样了。黄巾的将士们经过好几天的紧张,难免会一下子就松懈下来。

皇甫嵩笑道:“贞之,颍川我与君相识时已经奇君之才,这才短短数月,你更胜昔时了啊!《孙子?军争》云:‘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你刚才数语,可谓尽得了孙子此两句之精髓,假以时日,必能成为我汉家的又一个兵权谋家!”

前汉成帝令任宏论次兵书,把兵家分为四种: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兵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兵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假鬼神而为助;兵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兵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

简单的说就是:兵技巧重搏击、器械机关,如古之墨家。兵阴阳察知天文,借鬼神相助,和张角的黄巾道大约有点类似。兵形势重迅捷猛烈,讲究快准狠,不动则已,动必一击制敌,西楚霸王项羽是这一家的翘楚,孙坚也偏向这一路。兵权谋则偏重谋略,谋定而后战,并且同时也包含了技巧、阴阳、形势三家之所长,秦汉至今此家的翘楚乃是韩信,近代以来,皇甫嵩和日后的曹操走的也是这一路。

这四种兵家,不用说,自然是兵权谋家最高。其余三家都只是涉及兵事战术,成就再高也只是个将领,而兵权谋家却站在了战略的高度,不但能谋军事,且能以此谋国,“以正守国”,也就说古兵家所云之:道。皇甫嵩以兵权谋家来期许荀贞,这是一个极高的赞誉。

“将军谬赞,贞不敢当。不敢隐瞒将军,这些东西并非是贞独自得出,而是在与公达、志才反复讨论后才得出的。”

“何必过谦?”正在军议,皇甫嵩赞了荀贞两句,便就带开话题,言归正传,说道,“诸君,以为贞之所言如何?”

他的态度很明显,分明是赞同荀贞的意见,而且荀贞说的确实合理,帐中诸将皆道:“荀司马言之甚是。”

“我虽然一天没有出中军,但是早在上午战后就派了数队侦骑悄悄出营,窥视广宗城内和城外营中的贼兵,正如贞之所言,贼兵确实防御松懈,这是我军的大好良机!……诸将听令。”

帐中诸将包括刘备在内,齐齐起身,躬身听令。

“明日与贼决战!汝等各归本营厉兵秣马,今晚三更集结,鸡鸣出兵。”

9 联军虽盛心思异 孔伷步骑到颍川11 寇至86 袭阵兵退夏侯惇(四)179 广陵悬榻迎陈登72 宁舍济北取任城260 浮华交会时之弊52 市义46 离间难离明智主 谗言每自小人来44 董卓狼顾问英雄(中)291 王太守课政州最(四)296 陈国相襄军第一(五)228 琅琊盐乱不足定3 光和七年36 文远突陷颍川营(中)158 沙丘台上旧时月(十三)25 我公恩信结人深185 星罗雄杰满部中(上)94 会师城下(上)108 震张北进以逼兖42 可愿南下?22 文高初见103 空有神射不得展3 光和七年45 虎胆奸雄60 樽前豪杰意难决7 计划10 搜山千骑入深幽(一)31 名重徐州陈元龙46 搜山千骑入深幽(三十七)22 甲兵四千向神都(中)295 陈国相襄军第一(四)1 双喜临门(上)83 战尚未起勾心角 久别且以雄兵谈32 国家栋梁傅南容37 文远突陷颍川营(下)73 健儿战死谁封侯(下)72 凌霄鸿鹄颍阴侯105 许显截击济水岸81 不足忧惧刘玄德110 兄弟一心共御敌42 君臣自古固多疑15 燕赵意气多豪侠(上)62 赐字99 做下何事引敌惊乱10 江东猛虎兵将近 豫州精甲摆车前29 盘点筹划167 满营呼拥张益德(上)53 佳客翩翩洛阳来(下)31 名重徐州陈元龙57 二月习射(上)56 善练兵者必练胆气21 惜乎未能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11 搜山千骑入深幽(二)14 荀家五虎度陈仓(五)30 奉先驰雄击汝南26 威震郡北44 搜山千骑入深幽(三十五)20 屯田从来积粮策40 蹴鞠114 曹操引兵拔寨撤128 军民两屯粮百万11 陈琳表令诸荀怒95 冀州北望气如何35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五)142 潘文珪负甲拔县 关云长渡淮克城(九)165 常山中军真倜傥(下)63 滍水星河影动摇155 沙丘台上旧时月(十)111 朝中争斗起风波(下)24 铁官见闻147 潘文珪负甲拔县 关云长渡淮克城(十四)106 孙坚使从豫州来119 东郡二文镇兖州94 桥瑁诈书移诸镇 一声雷响起风云8 势先造成计乃行269 先叹董卓再叹民10 边文礼攘臂不齿15 李孟续仗剑榻前 荀公达夜还如意144 建功立业就在冀州(十)152 潘文珪负甲拔县 关云长渡淮克城10 防寇152 沙丘台上旧时月(七)36 会师(上)229 卞驺黄巾待驱行149 沙丘台上旧时月(四)41 虚虚实实62 田使君退还平原29 盘点筹划140 潘文珪负甲拔县 关云长渡淮克城(七)68 志怀霜雪曹孟德(中)35 鼓音破晓天欲坠 文聘横矛定军旗89 烟尘卷骑分两路 已失天时复失和9 袁公路纵虎谋北161 一将功成万骨枯(上)51 无中生有兵家计184 拣选英俊充州任101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5 大计287 彰廉礼贤下邳行(下)1 飞书问君何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