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送来战书。开山犀担心一摆阵就遭遇象群的冲击,举棋不定。这时,斥候从江北回来报告说,因为象打了败仗,帝尧把他赶走了;他们亲眼看见象和他的老婆赶着象群往北去了。
开山犀大喜,没想到帝尧把自己最担心的对手赶跑了,立即批转三日后在丹水北岸决战。一场大战在即。
太阳刚刚露头,三苗部队就已经渡河完毕,摆成一字长蛇阵。放眼望去,旌旗猎猎,犹如森林,将人马淹没其中。三路帝师相继出现。开山犀阵中乱箭齐发,射住阵脚。帝尧所在的中军很快排列成阵,左右两路大军还在陆续进场。此时,只听得三苗阵上鼓角震天,杀声骤起,突然发起全线进攻。纪昌、鸿钧各发一箭射倒两名敌将,驱动骑兵猛攻三苗中军。两军相接之时,不料对方忽然驰马跑向两旁,让纪昌他们扑了个空,险些冲进水里。当纪昌、鸿钧控住阵势转身寻敌搏斗时,发现周围已空无一人,唯见旗帜飘扬,三苗的长蛇阵已经从中间断开,蛇头和蛇尾重新组合成两路劲旅,放过帝尧的中军,分别击向左军和右军。
原来,三苗主帅开山犀通过侦探得知,帝师的中军是朝廷嫡系部队,训练有素,将领配有罕见的铁剑,士卒一律使用青铜戟矛和箭镞,又有纪昌、鸿钧等猛将率领的铁骑,与之硬碰硬胜算不大;而左右两军,则是由其他部落武装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较容易对付。为此,开山犀在布阵时,只在自己的中军布置了少量骑兵,多插旗帜以障人目;而在蛇头和蛇尾的阵后,却俯伏着大批精兵强将。此阵叫做断蛇阵,按他的计谋,开战时,当对方的中军主力扑空进至河边后,他的主力已经击溃了杂牌军,并从侧后展开攻击,把帝师主力压向丹浦,可一举活捉帝尧。
此时的战场形势一如开山犀所愿。帝师左右两军果然不堪一击,士卒
望风而逃。开山犀兄弟率队猛攻,很快对帝尧形成包抄之势。帝尧察觉开山犀的意图,立即鸣金,命令掉过头来,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向来路突围。纪昌、鸿钧也急忙回师护驾。这时,只听海啸般地震天价轰响,水面顿时沸腾起来,浪潮汹涌,从水下翻出无数神兵,呼叫着扑上岸来。纪昌等人救驾心切,哪敢迎敌?快马加鞭往回逃。江上神兵本来是埋伏在水下,等帝尧将士被赶下水时捉人的,此时见敌军撤退,于是跑出来助战,一路狂奔,紧追不舍。
帝尧主力的确训练有素,令行禁止,在三苗大军三面围攻之下奋力突出重围,避开了陷入背水作战的险地。但此时战场大势已去,三苗将士气势正盛,帝师收脚不住,只好一退再退,连喘息的机会也没有。
帝师退入一道山谷,有名叫丹岩谷。开山犀见谷口宽大,里面空间开阔,有回旋余地,于是下令继续追击。他不愿放弃这次抓获帝尧的机会,驩兜氏的千秋功业,也许就在此一举了。
越往深处走山谷越窄,三苗的队伍拉长了,拥挤了。纪昌和鸿钧率精锐骑兵殿后,不时转身放箭,射杀跑在前面的追兵。开山犀的行进的速度明显地降了下来。
帝尧将士开始爬坡,居高临下就地还击。开山犀依仗人多势众,命令仰攻,并亲率强将悍卒、集中优势兵力冲击帝尧立马之处。直到此时,他仍然认为,帝尧兵败至此,已被*上绝路,正是擒拿他的好机会。
但是,开山犀错了。帝尧在自己治理的土地上不停息地奔走了一个甲子,熟悉各地的山川形势、风俗人情。他知道丹淅城凭水守险,而自己的军队不善水战,若是硬要渡水作战,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胜算极小。况且,三苗的势力遍布大江南北,即使攻下丹淅城,击溃其军队,也一时难以迫使驩兜父子就范。因此他精心选
址设计了一个陷阱,处心积虑要把开山犀往这里引。但是,这次帝尧却不是诈败,而是真的上了开山犀断蛇阵的当,差点被赶进丹渊,只是由于撤兵迅速,才逃出包围。不过坏事变成了好事,倒使得开山犀毫无不怀疑地钻进了自己的包围圈。
滚木擂石劈头盖脸砸下来,丹岩谷里惨叫声此起彼伏。开山犀抬头观察,发现草木间一堆堆擂石悬在头顶,竟如城墙上的雉堞一般。直到此时,他才突然感到钻进了帝尧设置的口袋,三军已处危墙之下,大祸临头了!
“传令撤军,撤!”开山犀急促地发布命令,并率他的随护向谷口急奔。他担心后路被堵塞。但为时已晚。
乌压压的象群出现在谷口两旁的山坡上。每只大象都用鼻子卷着一捆龙须草,派成数列纵队向下运动。三苗军士见象群居高临下奔来,早已吓破了胆,纷纷逃避。那些脚步迟缓者,都被踏成了肉泥。还好,大象们似乎有了好德之心,并不去追逐人群,而是一个接一个地把草捆子摊开,一如铺设地毯迎接贵宾一般。
这里补充交代一下。当初帝尧借故罢免象的先锋之职,把他赶走,是为了让开山犀大胆地渡水作战,以实现其诱敌深入的计谋。不然,有这么一群庞然大物横冲直撞,人家怎敢放心地登陆呢?象赶着象群没有走多远,就被叫了回来,承担了一项新的任务。还别说,在兵戈如林的战场上植苗种草这事儿,别人还真难胜任呢!要说帝尧的用人之术,让人不得不佩服。
注(1)《辞海》荆山条:“在河南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
(2)《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注云:“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面,赤光上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