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姬是女娃的孪生姊妹,她的相貌和身上那股香味,都和女娃一模一样,只是性格大相径庭。女娃温柔婉约,使人怜爱有加;而瑶姬却是刚毅孤傲,机敏冷艳。蚩尤在漳河树巢遭遇的那位裸游女郎,不是女娃,而是瑶姬;蚩尤到如今还蒙在鼓里,还在误会着。瑶姬自幼拜炎帝雨师赤松子为师,采用服食冰玉的方法修炼仙术。八年过去了,她已经吃完了规定的九十九葫芦冰玉,按照下一个程序,需要入火自烧,方能得道成仙。当朱明命令点火烧树时,瑶姬暗自庆幸,以为是天遣朱明前来举火,帮自己修炼成功。
火势异常猛烈,瑶姬一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置,处境非常危险。正在这时,导师赤松子(1)及时赶到,抓住她的头发跳上树梢,在火海中上下起伏,如在江河中游泳沐浴一般。瑶姬身上的污秽,脑袋里的杂念,里里外外被火苗舔食殆尽,顿觉身轻似烟,吐气若风,飘飘欲仙。赤松子见大功告成,随即降下一阵倾盆大雨,将山火浇灭,师徒二仙各自踩着一片彩云,消失在天际。
由于烟火弥漫,遮天蔽日,朱明等人并没有看到瑶姬羽化登仙那幕壮观的场景,而是认为她必定葬身火海无疑。大雨刚过,众人呼啦一下冲到树下,在灰烬中寻找瑶姬的尸体。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只发现朱明那支羽箭倒插在地,箭杆已经烧焦。在箭的周围,新冒出一种从未见过的草,绿叶层叠,黄花烂漫,香气袭人。朱明闻那花香,正是瑶姬的气息,一样地夺人心魄。他潸然泪下,以为这就是瑶姬的精魂所化,将它命名为瑶草。朱明选一棵最大的瑶草,同那支箭合在一起,代替瑶姬的尸骨葬在巫山之阳,并把那棵万年古桑命名为帝女桑,以寄托他的哀思。
朱明的误会,引起了后人的误会。战国时屈原的弟子宋玉,为讽喻楚襄王,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高唐赋》,把瑶姬说成是善于媚人的巫山神女,令后代文人们大嚼其味,这
是一误再误了。
朱明回到王城,懊恼不已。这时亲信慌忙来报:“仓颉在神农洞刻下八个字划。”
“他是史官,大事必书,有何大惊小怪!”朱明斥道。
“这八个字划有碍摄政王声誉。”来人说。
“什么字?”
“炎帝摄政火烧帝女。”
朱明的脑袋“轰”的胀大了,把手一挥,果断地说:“铲去‘摄政’二字,封闭神农洞。”
经朱明这么一改,仓颉在神农洞留下的记载就变成了“炎帝火烧帝女”六个字,流传至今。
上次轩辕逃走后,特别是得知句龙窃听神农洞以后,朱明亲自检查了神农洞的密闭状况,发现了句龙经常出入的那条蛇洞。他断定轩辕就是从这里秘密出逃的。从洞口石壁断口看,很象是仓颉的杰作,怀疑是他放走了轩辕。仓颉今天的举动,让朱明坚信了自己的推断。听人说,苍吉的四只眼不仅能隔山透物,而且可以望断时空,前瞻千年,后顾千年,他的意见往往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朱明想,如果烧死瑶姬的事传出去,不仅会影响眼下的阐让,还会使后人对阐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何况,仓颉既已心属轩辕,说不定还会做出有损祝融氏的举动,还是及早将他逐出神农洞为好。
一想到轩辕,令朱明不寒而栗。近来下面不断报告,因控制不力,边远部落已纷纷投靠轩辕。就在朝廷大员中,司天官大桡早就放出话说,天下只有一个天子,接替神农氏天子之位的人不在南方,而在北方;听说,最近他又到夸父山观星台去验证自己的预言。药师歧伯是轩辕的朋友,也躲出王城去追随俞罔…
朱明不敢再想下去,但有一个念头挥之不去:阿珠的出走是不是也和轩辕有关呢?她是否已被轩辕劫走了呢?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来自北方的威胁已迫近家门,国恨家仇涌上心头。
摘取琅玕的使者倍氓求见朱明。他没有取来琅玕,只献上一幅画在树皮上的画,是他从刮过皮的琼枝树树干上临摹下来的。画上有一条飞龙,正把急雨和冰雹射向琼枝树;树旁还有一个人面红发蛇身的怪物,一看就知道是句龙。画的右上角有个三头人,正在走向一辆大车。倍氓说,琼枝树下一片狼藉,一个完整的琅玕也拣不出来,只有拳头大的冰雹还没有融化。看来,至少千年之内长不出火凤凰的专享食品了。他分析,肯定是轩辕派一条飞龙伙同句龙作的案,说不定还有离珠作内应,因为离珠刚到北边走了一趟。
朱明静静地听着,不由得插了一句话:“离珠是个义人,不会吃里爬外、监守自盗。”
“那么句龙肯定是少不了的,我进行过跟踪调查。”倍氓说,“句龙战败后,带领残军流窜到西部,加入鲧部落。有一部子弟不习惯那里的气候,准备迁回故地,句龙拿出一枝琅玕,让他们带给在汾水畔开荒播种的鬼臾区。鬼臾区把他们留下来,并和发明牛耕的叔均商议举行祭天活动,庆祝丰收。与他们相邻的部落都受到邀请。听说有琅玕祭祀火凤凰,有不少部落打算参加。”
“那鬼臾区和叔均都属炎帝族裔,像祭天这样的大事,怎么不来打个招呼?”句龙问。
倍氓说:“他们早就和轩辕打得火热,和我们倒是没什么来往。听说轩辕本人还要来参加他们的祭典,有些部落得到过轩辕的帮助,这次也是冲着他去的。”
倍氓以为朱明会发火,他的脾气本来是很暴躁的;谁知朱明竟然哈哈大笑,说:“你这个消息很好,很及时。你赶快派人把吴回和赤骥请来。”倍氓莫名其妙,又不好再问,起身去了。
注(1)《列仙传》卷上:“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长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