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汉阳之声

武汉,人们更多地称它为汉口。其实它是由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隔江鼎立而成。长江无所顾忌地从城中穿流而过,把武昌孤零零地划在了江南岸。这里,机关楼堂、要员私宅云集,景点古迹遍地,在青翠的珞珈山、碧绿的东湖水和一片片优雅宜人的景区映衬下,透着一座省府之城的优美。而位于江北汉口,则以其繁华、喧闹而名噪天下。作为中国的大商埠,其名气在沿江各商埠中几乎仅在大上海之下,因而紧紧地吸引住南来北住过客的目光。

但无论是武昌也好,汉口也罢,论其知名度,在过去的几间年,却早已被龟山脚下的汉阳,相比于武昌或汉口,其即没有前者的省府之名,亦没有汉口的商埠之荣,但相比于这两地它却同样的不同凡响。

无论是“”亦或是“”过去却聚集了中国军火工业的精华。“汉阳造”之名,更是名扬全国各地,当年抗战军兴时,上百万地方军队中更大都扛着“汉阳造走上战场”,而汉阳铁厂,这座曾经象征着的“亚洲雄厂”,尽管早已随汉冶萍而成为昨日的黄花,而现在北方汉阳却早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大型钢铁厂,不仅如此,在汉阳钢铁公司周围亦分布着上百家现代重工业企业,成为南业最为密集之地。

如果说位于北方的邯郸是北中国的工业中心,那么的长江北岸、汉江口西岸的汉阳,则无疑就是南中国的工业中心,引领着这个国家逐步实现真正的工业化。

有“火炉”之喻的武汉,7月底正是热浪蒸人的三伏之时。在近午时分,在阳光明媚之中,龟山脚下却是一片彤云密布,从汉阳钢铁公司炼钢高炉喷吐出的烟雾似乎挡住了这,这座位于江畔的钢铁公司,是中国南方最大的钢铁公司,亦是中国第二钢厂,占地达13平方公里的厂区更是马鞍山中央钢铁公司的2倍,数万名职工在这里工作,在过去的几年间,汉钢的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的运往沿江以及南方各省。

骄阳似火,但是钢厂内却显得很是热闹,穿着一身军装的蒋介石在夫人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了这里,上一次,他来这里时,武汉还是中国实际上的“陪都”,而那一次,他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日军的轰炸,炸毁了两座高炉,而这一次来,却是为了参观刚刚建成投产的3500立方高炉,那座世界上最大的高炉。

“这是不是1号和2号高炉的位置?”

站在如一座小山似的巨型高炉的下方,蒋介石向身边的询问道,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当年日军炸毁的高炉位置就在这里。

“是的,蒋主席,7号高炉,就是在1、2号两座的炉址上兴建的!新建的7号高炉是目六前世界上最大的高炉,年产铁超过200万吨,可以说,仅此一座高炉,即超过当年汉钢的全部年产量!”

的话听在蒋介石的耳中,更是让他那看似有些严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二十七年我们不惜一切,亦坚持停战时,于当时看来是可谓是忍天下最难忍之事,而所谋所为却是为实施国家建设,以增强国家实力,卫国祖国、卫我民族,过去三年间,我国于建设上所取得之成就,更是为世人所瞩,可谓是前所之未有,经过近三年艰苦建设,各界仁人卓越之工作,不仅令我国初步实现工业化,更令我国从一落后农业国发展为现代工业国,这全赖举国上下仁人志士,行以举国一致、共谋建设之精神……”

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中,蒋介石先是高度赞扬了各界仁人志士的努力,进而又感慨着中国从南至北、自东往西各地所取得的实业成就,随后他的话声稍顿,神情严肃、语气凝重的环视着身边的各报社的记者们说道。

“今日目睹此寰宇第一高炉,中正感触颇多,三年前,中正曾于此目睹高炉毁于倭寇之炸弹,目睹我优秀之工人死伤于炉前,但其是国家民族图存之战,吾辈亦有所牺牲,亦理愿为之……而今……”

一声感叹,蒋介石的话声稍稍一沉。

“今时局变幻,想我昔日浴血卫国、肝胆相照之同志,今却同室操戈,中正心伤所致,不禁泪涌!”

在阳光下,人们真的看到泪水从蒋介石的脸颊滑落,一时间众人不禁哗然,而更多的记者却是纷纷用照相机拍下这一幕,几乎所有人的神色都随之变得复杂起来。

“兄弟今日之泪,一为,昔时袍泽同室操戈,此世间之痛,非常人所能承。二,却为国家建设,因战火之乱而行以中断,中正身为国府主席,却未能弥内战于无形,实是上愧对国家、下羞对国民!”

一番自责之后,蒋介石的语气变得凝重,那神情中更是带着悲色,似乎正如他个人所说一般,现在的他既愧对国家,亦羞对国民,而他这神情的悲伤之状,只让众人无不是一阵哑然,

“今日置身武汉,兄弟不禁想起当年抗战军兴之时,当时面临强敌入侵,国土地沦丧,兄弟却蒙国内各信任,于武汉勉力维持国家,国家虽难,然兄弟与国人从未丧失必胜之信念,忆当时之局,虽时局举步维艰、然后地方与中央却日益亲近,且信任日增,兄弟实是感慨良多。反思今日之局面,其间即有中央之偏颇,亦有地方之失责,然中正身为国府主席,无论中央之偏颇亦或地方之失责,都当负领导之责任……”

话声稍顿,又是自责、又是反思的蒋介石却将视线投向那座世界第一高炉,随后他的脖颈却是微微下垂,似欣慰又似反思,片刻后,他又再次抬首,环视满面皆惊的众人,用颇为沉重的语气说道。

“当前南北时局日紧,内战烟云日浓,于此之局,惟国家将来计,惟民族希望计,自己惟有引咎辞职,以免内战之起,以谢四万万国人,望北方诸将领以国家、民族计,开启南北谈判,协商解决南北之争执,无使中国重现他日之军阀混战的之境……”

似惊雷般的悄息在下午时的从汉阳钢铁公司传出,先是在汉阳,而后又在汉口、武昌传播着着,这一消息只震的众人瞠目结舌、一时不知如何,而更多的人却是在内心里涌起了对蒋介石的同情,这看似“很失政府体统的一招”,却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赞誉。

“……这次委员长突然辞职,实在是令人费解,实是颇难让人猜出他之用意……”

在庐山,陈公博的眉头紧锁着,蒋介石的辞职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汪先生,这会不会是委员长的以退为进,试图……”

听着听着,汪精卫眉头蹙成一团。

“公博,你可记得民二十一年,我以辞职逼张抗日一事!”

“先生,我当然记得,当时您和委员长就对日本问题,定下的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之策略。”

提及当年的旧事,汪精卫则显得有些感叹。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同时进行。军事上要抵抗,外交上要交涉,不失领土,不丧主权。在最低限度之下不退让,最低限度之上不唱高调,这便是我们共赴国难的方法。”

“只可恨,张汉卿此子,虽承其父之军,越全无其父之勇,更无其父之谋,弃守锦州于先,不撤汤老垩虎于中,不援热河于后,这才有了民二十二年的热河沦陷,才有了华北局势崩溃之局。”

提及张汉卿,陈公博的语气中依然带着恨恨之意,这种恨意却是全发自公心,而最根本的恨意却是热河抗战的失败。

“当时,张汉卿屡不听命,因此我遂生换将之念,欲驱除张汉卿,但手头无钱无枪,终究一筹莫展。屡次发电指示张汉卿出兵抵抗,而张汉卿回以粮饷俱无保障,甚至在电文中暗示我无权指挥华北军事。最后为挽回华北之局,我只能使出最后一招,以自己的辞职,逼迫张学良辞职,?但……”

一声感叹之后,汪精卫半闭上了眼睛,似回忆、似感叹。

“当年先生的电报一出,立即引来国人对汪的同情和对张的谴责。张学良更是在北平发表谈话,声泪俱下,表示要辞职。先生你又再发电责张,请中央允许张辞职,以为打破军人割据局面之发韧。若是……”

摆摆手,汪精卫说道。

“可那场冲突的最后结果竟是我去张留,也正是从那时起……”

说着,汪精卫连连摇头,在心间叹息着,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才会认为中国军人不足恃,甚至蒙生战则必败之心,从一改过去积极抵抗之志。

“那,这次委员长辞职……”

想到身为全党、全国的领袖的委员长以当年汪先生的手段对付华北,陈公博心思不由一紧,这次怕更难收场了,这两位可都是掌兵掌权的主。

“汪先生,看来……这次委员长怕失策了!”

摇了摇头,汪精卫的视线北投,然后感叹道。

“公博,管明棠……不是张汉卿!”

喟然一声长叹之后,汪精卫的心底却还有一句话未说出来,蒋中正也同样不是他汪兆铭!

第1215章 占领区第109章 灾民新丁新联想第288章 北方的命运第67章 亚洲绥靖第800章 棘手之事第123章 战斗在午夜第232章 最后的会议第2章 外人的忧虑第21章 天津城内闻忠书第75章 国之梦想胁他人第188章 中原之油第410章 背后的推手第439章 局内人第278章 新的机会第418章 合作的幕后第259章 翼南乡下事儿忧第1103章 座谈会第188章 中原之油第69章 杀人何需燕留行第224章 双方第834章 行动者第834章 行动者第268章 蹚匠第48章 选择第85章 小县大房迎新宾第780章 骑兵的进攻第13章 心潮澎湃为正名第115章 在商言商为本份第339章 剿匪第360章 人之本性第438章 学者之忧第21章 信号第314章 不是中转站第1201章 幕后第1190章 东条的决断第804章 敌之所长第259章 难择第227章 未来之势第287章 管制第802章 来自苏俄的退让第763章 美国的反应第1053章 d日(上)第45章 大港梦第1239章 战败国公民第1262章 正确的道路第430章第253章 污烟之中定国事第319章 重点第21章 信号第1226章 施压第142章 征召第1124章 选择第154章 进攻第384章 肥肉第1245章 揭穿他第1112章 饥饿第808章 委员长的心思第1067章 战争中的政治第299章 属于战车的时代第279章 离开这个鬼地方第235章 东京的烦忧第56章 他人求助婉言拒第403章 广州湾之变(中)第76章 陪陪家人吧第263章 大洋彼岸第1230章 伟业的开始第262章 天降之兵第1063章 另一面第344章 合作社的妙用第1182章 反应第171章 近卫的烦忧第246章 夏季攻势(十五)第123章 战斗在午夜第1254章 理应享受第106章 关东之心干部下乡与邹平实验第1205章 中国的责任第178章 开封会议 !...第152章 精神共鸣焕然新第242章 夏季攻势(十一)第39章 不列颠的选择(上)第264章 夺城第157章 紧锣密鼓备战忙 二...第66章 明知是陷有人跳第145章 以技逼人为合并第1241章 指路第78章 一日扬名今日窘第140章 手段第1168章 台湾第1036章 进攻第97章 邯郸漫记第29章 千里迢迢只为财第1227章 战友第129章 终是军阀第131章 委员长的安排第1264章 游客第72章 谁道借口是虚言第136章 昔时雄厂终复工第112章 庐山聚第257章 事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