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紧锣密鼓

许清休了几天假,又得开始上朝了,现在朝中事情千头万绪,几十万党项人要迁往荆湖南路安置,二十万清唐羌要迁往陕西四路安置,还有十几万黄头回鹘也要打散安置除此之外,各地官府要给失地的百姓记名造册,然后分批迁往河套青唐等地。彩@虹文¥学%网

还有巨额的战争红利需要转化,牛羊需要发卖,各种土地需要重新划分,包括房子、商铺、作坊等等,都需要及早处理,更重要的一点是派遣官员,一下子多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虽然这些地方不象内地一样人口密集,城池林立,但也需要派遣大量的官员,及学馆的教授等等。

这些新拓之土若不能迅速消化,几年内反而会成为大宋沉重的负担。

第日天章阁里,朝廷重臣齐聚此间,紧锣密鼓地商议着这些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无疑是派遣官员,迁民可以慢点,但没有官员先期去管理,一切事情无从谈起。

战争刚平息,就曾抽调过一派官员,但这远远不够,尤其这些地方战乱初平,更虽然加强管理,但许清的意思是,新拓国土的官员当以精简为要,不然现在为了迅速开展工作,调了大量的官员,将来事情一但走上正轨,用不着那么多官员时,再想裁撤可就难了。

这种情况下,那就需要要派一批精干的官员才行,既不会造成太多冗员,又能有效的把这些新国土管理起来。

那么确定派去的官员是否精干呢?许清就此提出的意见陛下,臣认为,除了各路主官由陛下选任或各位枢相推举外,其它的官员全部参加一次时策考试,从中选拔出一批务实能干的官员,以便能对新并国土有效管理起来”

许清这个提议没不好,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家伙先靠边站吧,而且许清这也是在试水,若是有了这次成例,那么今后国内全面开展政绩考核便有了依据。

现在的官员不管你政绩如何,只要不犯大,磨够了资历都能升迁,这使得有一些能力的官员,也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里,安于现状,整个大宋官场死气沉沉,办事没有一点紧迫感。

官场上流传着一个所谓的至理名言:不做事,才不会犯

这被大宋官员奉为做官的准则,因为只要不犯,就有升迁的机会,大伙都这样,偶然有个比较勤奋、想多为百姓做点实事的官员,反而被人看成异类,普遍为官场所不容

范仲淹第一个就出来支持,他的革新十策中,政绩考核本就是其中一条,许清在这个时候把这条拿出来试水,可谓正合他的心思。

ωwш✿ тt kān✿ c○

“陛下,目前地方官员总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为官,国内行政已经有它运行的规律,这样做一时不会出大问题,但新开之土战乱方定,若是派遣的官员也抱着这样的心里,那必定给迁去的百姓造成可怕的灾难,民无以为安,政无以通行,新开之土难以恢复生产,朝廷会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陛下,官员考核势在必行”

范仲淹只要认为有理,从来都是据理力争,这会儿说得斩钉截铁,仿佛谁若站出来反对,就要与谁战到底一般。

第二个支持的是包丞,他一直在地方为官,这些官场弊端,同时他是一个正直为民的人,支持这样的举措也就理所当然了。

贾昌朝等人没,倒是杜衍先说道陛下,对派遣出去的官员进行考核倒不是不好,不过这也有难处,目前这些新开之土是一刻也等不得,若让抽调的官员进京考核,这总得拖延一段,如此一来,所有的工作都会被拖延下来,对新开之土的快速稳定同样不利,所以臣以为,考核之议虽好,却不合时宜。”

开头很重要,一但开头没把握好,以后就会一再的将就,所以杜衍说得虽然也有道理,但许清却不想因此将就。

“陛下,臣的意思是,由前期派去的主官坐镇后,军队先行协助管理,各位枢相,目前河套、河湟、河西这些地区仍然非常纷乱,也必须有军队强势的压制,才能把局面稳定下来,所以臣以为,暂时由军队协助主官管理着没不好,这样一来,官员考核的就有了否则对派遣的官员没有摸底,不知能力如何,派去后反而会坏事。”

对许清又提出军管这一套,贾昌朝等人很不以为然,纷纷出言反对,但事实上许清当初在襄州这么干过,而且成效显著,襄州的自救工作在军管下迅速开展了起来,他们不是不其中的好处,只是他们不想军队过多插手政务,这样的先河一开,怕今后一发不可收拾。

许清再次进言道陛下,这只是暂时的,而且军队是置于当地主官的调派之下,并不是说军方想干就干,一但官员考核完毕,调后,军队依旧回归本属”

许清一再强调军队是在当地文官管辖之下,打消一部分人的顾虑,这也可以理解,这就跟平时文官出任军中主官差不多,赵祯于是一锤定音,此事就这么落定下来。

许清与范仲淹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明白,此次一但开了官员考核先河,今后事情就好办多了战争只是政治的待续,或者是政治的一种手段,这话用在这次伐夏之战上再适合不过,这次军事扩张,正是为了接下来的肃清吏治、裁撤冗员做准备,而肃清吏治少不了政绩考核这一条,否则你再肃,最后官场还是死气沉沉的情形。

接下来,一众大臣又商议了许多有关迁民的事,在这一项上各方没有大的争议,唯独这一项工作涉及面大,工作繁琐,必须面面具到才行,否则百姓迁了,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那行,再则朝廷这次是收入了一大笔,但节省仍是主题,如何花最少的钱,完成这次浩大的迁民之事,都是需要细作商讨的。

由于这些新拓之地都处在边关,许清再次提议道陛下,河套、河湟、及河西三地,皆是胡人环伺之地,而且产出不及内地,若是供养太多军队,朝廷粮草转运困难,那就会给这些地方的百姓造成沉重的负责;

所以,臣认为,可让这些地方的百姓十户为一甲,农时耕种,闲时组织起来练习军阵,同时负责地方缉盗联防之事,这样一来,百姓就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对地主稳定也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许清这个建议只是针对新开的河套、河湟、河西地区,不涉及内地,一但涉及内地,根本不可能通过,因为这跟举国练兵差不多。

这些提倡偃武修文的文官,绝不会同意在全国开展这样的全民练兵。但许清提出的这些地区很微妙,所先,许多人潜意识里还没有将这些新拓之土等同于内地,而且这些地方确实是胡人环伺,加上路途遥远,粮草转运困难,无法大量驻军,那么确实就需要百姓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许清提出这一点,可谓是天时地利都把握准了,还投了范仲淹所好,因为他也提出裁减京畿禁军,转而让农人闲时练军守卫的方法,他那套有些象唐朝的府兵制,而许清提出的方法只是对边疆防务的一种补充

赵祯心动了,这项提议真个实行下去的话,可减少一部分河套、河西、河湟地区的驻军,这将会给朝廷节省下大量的开支同时边关一但有战事,又能把这些训练过的百姓迅速组织起来,抗击入侵者,可谓是一举多得。

别小看这种农闲时训练起来的百姓,原来陕西四路的边民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组织起来的乡兵,有些战力竟不下于禁军,民风使然也,这些地方的百姓处于四战之地,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悍勇起来。

“陛觉得许卿此议可行,各位大臣以为如何?”

作为皇帝,很少会在询问大臣意见前就表明的态度,赵祯不会不这些,这次故意如此,无非是要告诉在坐的大臣,他希望大臣们别要在此事上作梗。

这次除了范仲淹一如既往的立即支持外,其它人都深思不语,这还只是在新拓之土上实行,这些人就顾虑重重,可见要想在内地同时实施,除非赵祯是个雷厉风行的主,否则别想通过。

许清也不再,任由他们考虑,好处是摆着的,咱不说你们也会。

很快,曾亮就先站出来支持了这老头儿一切从他的钱袋子出发,凭良心说,曾亮任三司使,开拓不行,但守成却守得很好,国库的门儿被他把得很牢靠。

他往往不是站在政治立场上,而是站在钱的立场上,这人在大宋官场上算是个异类吧,所以即使赵祯接受许清的策略,以军事扩张为后续的肃清吏治做准备,而曾亮在开战上一直是不赞成的,甚至常以钱为梗,但赵祯一直没有拿下他的意思。

很好赵祯这回很强大,见大家很久没出声后,干脆说道既然各位大臣没意见,那就按许卿所议在河套、河西、河湟施行吧”

众臣面面相窥,各人脸上精彩异常,这是了这是?我们没也没等于同意了啊?但人人也都赵祯是铁了心要施行了,在此事上他们一时也拿捏不定,那好,就这么通过了

许清差点想跑出天章阁去大笑一场,确实,有时候在朝堂上也不全是严谨肃穆的,有时也得用些无赖手段的,也会有一些很好笑的场面,象这次,许清就觉得赵祯有些耍赖的意思

反正你们不,就当你们同意,就是这么回事

PS:感谢丁丁球球的月票支持,谢谢老

第212章 水上歌声第61章 水映金山寺第239章 杀声透九重第394章 执戈十万汉家军第153章 军国主义?第248章 雪夜第45章 天香阁密谋第97章 一江流水第135章 满后院的妖精第209章 发难第55章 伏击第371章 暴风眼第265章 大宋官员的幸福生活第14章 文曲星的诗第318章 承诺第441章 粮草问题第171章 大神的扇子第339章 武举比赛第176章 另版三国之宋辽夏第285章 夏府往事第236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160章 赵祯的决定第215章 美丽的错误第192章 新作第324章 春梦了无痕第317章 强买强卖第228章 官司第77章 八百里加急第237章 驻马残阳边上第251章 回荡在太学里的声音第1章 今夜你会不会来第45章 天香阁密谋第342章 嫁接第449章 孙子兵法的精髓第255章 不同寻常第409章 哭泣的玉门关第36章 御前论策(上)第90章 青铜面具黑铁枪第450章 白登山夜战第90章 青铜面具黑铁枪第198章 舜帝故里第102章 海外来客第372章 不知今夕何夕第352章 家有喜事第256章 若是美梦就别醒来第343章 三月东京城第108章 访苏州梁家第161章 打的就是你这狗官第174章 夏使进京第137章 景明坊的早晨第415章 繁华落尽处第399章 功败垂成第370章 满城琼花为君开第172章 墨韵留香第256章 若是美梦就别醒来第202章 沂蒙山小调第3章 倾国倾城第19章 一刀欲断魂第453章 幽州之战(中)第35章 觐见第311章 夫唱妇随第86章 风起青萍之末第346章 经典无间道第329章 迎亲第60章 许大官人的一封信第214章 白露为霜第258章 干柴烈火第395章 夜袭青铜峡第285章 夏府往事第129章 零乱的黄昏第172章 墨韵留香第222章 扯虎皮充大旗第301章 高丽使臣第347章 以强凌弱第83章 破帽遮颜过闹市第251章 回荡在太学里的声音第33章 北宋风物第177章 历史车轮的方向第377章 更荡胡天一万程第297章 又见龙卫军第433章 风尘满路君何处第137章 景明坊的早晨第451章 城上城下第251章 回荡在太学里的声音第133章 欲上九天第109章 明前龙井女儿红第305章 廖化作先锋第108章 访苏州梁家第170章 皇帝不是赐婚了吗第320章 廷议第342章 嫁接第210章 傲歌第307章 襄州攻略第311章 夫唱妇随第270章 名花各色!第194章 堪比三皇五帝第305章 廖化作先锋第293章 一统江湖第389章 龙里坟之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