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长安保卫战

获知李茂撤军的消息,朱邪执宜感到困惑,问其子朱邪赤心:“赤心我儿,李太师此刻撤军是真撤还是虚张声势?”

朱邪赤心道:“若是虚张声势,则李太师反心已现。若是真撤了,只恐祸将临头。孩儿愚见,他是虚张声势。”

朱邪执宜道:“我父子该当如何?”

朱邪赤心笑道:“人可顺天行事,不可逆水行舟。”

朱邪执宜哈哈一笑,即刻上表天子,以重病为由,请辞去行营都统一职,允许其回长安休养。李瀍早对邪执宜的稳健、保守不满,一直有心撤换,又恐临阵换将动摇军心,如今他自己提出回京,正好落个顺水推舟。

李绛闻言,大惊,请求独对天子,李瀍缠不过他,只得在清思殿相见,李绛道:“大战在即,不宜换帅,请陛下三思。”李瀍道:“朱邪执宜身染重疾,无法问事,宰相以为一个病人能指挥三军击破强敌,救我大唐于危难?”李绛道:“果然朱邪执宜不能问事,便请另择一员大将赴行营主持常务,保持军令统一,否则动摇军心,大事去矣。”

李瀍把这话在心里想了想,也觉得有理,但一想到朱邪执宜对自己的阳奉阴违,便又有些动摇,一时决心难下。

这当儿,林英又奏:李茂明说要撤军,实际在耍弄手段,河中、河东驻军只是更换营房和驻地,并未撤走。李瀍陡然警觉起来,暗道:他如今兵强马壮,难道真有谋逆之心?

想到凤翔战事久拖不决,李茂再从背后捅一刀,自己如何受的了?为今之计只能立即解决凤翔城下战事,是酣畅淋漓的全胜还是做成一锅夹生饭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腾出手来应对来自河中的威胁那就是胜利。

因嫌李绛碍眼,将其支去汉中催促援军和粮草。

李瀍接受了朱邪执宜的请求,调其回京,而以李全忠为行营都统,刘悟、朱克融为副,又遣突吐成骅为慰劳使,代天子慰劳各营将士,名为慰问,实际为监军。

李茂在汾州听闻此事,对常木仓、石空道:“可惜了我十万健儿。”

常木仓道:“天子已对我生疑心,不可再犹豫,当立即渡河西进。”

李茂允准,秘密调派石雄、史宪忠、钱多多三部主力渡河至河西扎营。

李全忠走马上任后,刘悟十分不满,论资历、论地位他刘悟都在李全忠之上,凭什么给让他做主帅,自己要听他的号令。李全忠心知刘悟不服,急着露一手镇住昭义军。便与朱克融商量后,主动向凤翔城发起了进攻。

入夏之后,李茂感染风湿病,关节酸疼难耐,便听从常河卿的建议上了卧龙山回龙观休养。这年河东大旱,多处山林林木枯黄,尚在盛夏,树叶便枯黄飘落,唯有这处卧龙山,林木葱郁,气候温润。在回龙观里休养了半个月,病情大减。常河卿建议他住满一个月,免得病情重发。恰眼下无甚大事,李茂便滞留观中,每日喝茶、读书与观主下棋、聊天,日子倒也过的逍遥快活。这日正在观中喝茶,闻听奚襄铃在门口与人争吵,便将眉头一皱,石空起身去查看,一时回来,在李茂耳边说了句话:“李全忠吃败仗了,数路大军溃败。吐蕃兵临奉天城下。”

李茂淡淡道:“预料中事。奚襄铃为何争吵?”

石空道:“山下请你回去主持大事。奚襄铃让他们遵计行事,他们不信,就吵起来了。”

李茂笑道:“你去跟他们说,依计行事。”

石空去后不久还回观中,继续看李茂和观主老道下棋,二人一对臭棋篓子,不过棋逢对手,倒是玩的兴趣盎然。

李全忠强攻凤翔,私心作祟,每次都让刘悟的昭义军担当主力,凤翔城高池深,城防完备,加之重兵驻守,端的是易守难攻,刘悟损兵折将,却未建寸功,焦虑之下一病不起。副帅刘从谏要求休整一段时间后再战,李全忠不允。刘从谏便开始磨洋工。

初都看出两家不和,集中所有精锐,专打李全忠一家。刘悟按兵不动,朱克融虚张声势,也不用力;韩弘不在大营,麾下无人肯做主。皆作壁上观。

魏博、天平、武宁三镇兵马本来就弱,又被李全忠驱赶去攻打坚城,也是损失惨重,早对李全忠心怀不满,眼见李全忠受敌,除天平军一家增援外,其余两家皆作壁上观。

李全忠身陷重围苦战不胜,眼看命根子“铁麒麟”快要拼光了,把牙一咬,立即下令撤退。朱克融见他撤退,立即把两万神策军撤出战场,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皇帝信任,重新掌握了兵权,这两万神策军就是他东山再起的本钱,他可不想在凤翔城下拼光了。

原本初都还忌惮朱克融会帮李全忠,眼见朱克融闪避的比谁都快,心中大喜,督大军对李全忠部穷追猛打。李全忠起先是为了保存实力而撤退,撤退时尚有章法,被初都这一逼,也顾不得许多了,一溃千里,率先撤离凤翔战场。

主帅溃败,各部也无心恋战,十万唐军的防线瞬间崩溃,各部争相逃命。

危难时刻,神策军刘凤山部逆势而上,击溃了追击而来的阿杜牙,为各军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只是十万唐军崩溃之势已成,便是神仙也束手无策了。

此后十天,吐蕃穷追猛打,如入无人之境,各部唐军中争相逃命,只有奉天兵马使刘凤山据险打了几个胜仗,奈何他兵少位卑,不过是激流中的一块倔强石头,激起几朵浪花,暂时迟延吐蕃人的进军速度,却与大势无补。

京西大败的消息传回长安,李瀍一口鲜血喷在地上,手捂心口半晌无言,然后召李绛回朝商议对策。李绛远在汉中一时赶不回来,朝中大员惶惶难安,皆劝李瀍效法天宝年间故事巡狩蜀中,以避其锋芒。

李瀍入宫,问计于四宫太后,郭太后道:“军国大事皇帝一人可决,我妇人久居深宫不知外间大事,出不了好主意。”建议皇帝向其兄司农卿郭钊问计。

郭钊人品一流,却非干吏,李瀍不想拜他为相,但太后有命不敢不见,便在延英殿召郭钊相见,谓之道:“朕悔不听李绛之言,错用了李全忠。”

郭钊倒是十分冷静,言道:“京城尚有三万兵马,夏绥、山南、金商援军也正在赶来,此外凤翔虽败,但除李全忠部,其余各部都还完整,吐蕃若孤军深入,正可聚而围歼。”

李瀍闻听这话,倒觉得眼前一亮,想不到不显山不露水的司农卿竟有如此见识。便命郭钊筹划一切,郭钊奏请起用朱邪执宜守城,李瀍对朱邪执宜仍不十分信任,一时有些含糊。李瀍中意的是左卫大将军李涞,李涞乃是宗室皇亲,大李瀍二十岁,却是同辈人,娶郭氏女为妻,算是郭太后的侄儿辈。起用他,是在皇室和郭氏家族间取一个平衡,双方都能接受。果然,郭钊也同意用李涞为京畿守备使。

李涞一直在军中任职,虽然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但说起兵书战法来也是头头是道,郭太后对其印象一直不错,既然李瀍、郭钊都同意,她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不过郭钊仍坚持任用朱邪执宜为副使,协助李涞主持长安防务。

李瀍勉强同意起用朱邪执宜,遣宫廷小吏往朱邪府宣诏。朱邪执宜窥出皇帝心思,称病不肯入职。

李涞临危受命,立即着手组织长安防务,长安乃大唐根本,权贵云集,为了自身的利益,各家都逐次参与到这场保卫战中来,出钱、出人、出力,一时闹的红红火火。

第221章 你不说,我不动第265章 闯宫第80章 为何不带上我第632章 坠落的“太阳”第87章 壮汉第712章 这仅仅只是一种讽刺...第148章 花开四方第132章 剿匪第725章 攻坚第389章 讨价还价第656章 角力第721章 历史的长河第349章 此骂深得我心第193章 你没说谎第446章 她脚痒第710章 叛第147章 去还是不去是个问题第72章 土地公第22章 捉金使第26章 你当我是好欺负的吗...第333章 误判第380章 谅你也不敢第734章 蜀地我为王第299章 何去何从第448章 棘手的脏活第113章 一贱传千年第197章 你们别动,让我来第132章 剿匪第287章 小心布局第438章 长远和眼前第206章 我本贱人第253章 冰山一角(续)第625章 魏州江山(续)第615章 驭内要严第183章 诈第472章 赶着来当冤大头第235章 上都进奏院第432章 自投罗网第676章 世出明君更出枭雄第38章 我不娶妻第421章 为己之利第610章 谁泄露了我的行踪第129章 会错意和等时机第561章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第624章 魏州江山第387章 刺将第531章 朱门之变第654章 那些王第366章 反第560章 血战将军渡第512章 魏州谁当家第349章 此骂深得我心第185章 自投罗网第38章 我不娶妻第522章 谁是刺客?第565章 出事了第167章 抄家(3)第566章 我不任性了第606章 王气不能泄第26章 你当我是好欺负的吗...第11章 人家的事你不要乱打听第686章 建国,号秦第621章 屠狗计划第715章 打打杀杀(续)第83章 吃饼第254章 有权要用第139章 哄诱大鱼上钩第463章 不要丧失信心第80章 为何不带上我第604章 太平记(续)第548章 立字为据第639章 心有不甘第266章 闯宫(续)第583章 可以做个好梦第333章 误判第561章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第101章 角力第293章 信不信由你第721章 历史的长河第73章 宣传只为卖地第234章 莫挡我路第455章 走的干净第577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第612章 燕北的存留第181章 倒枯的大树第91章 恩将仇报第736章 点画江南第315章 按既定步骤走第99章 谋退路第380章 谅你也不敢第594章 宴无好宴第29章 怨恨第723章 风意庄第562章 毁其精锐第612章 燕北的存留第536章 平定叛乱和大清洗的开端第300章 卸磨就杀第566章 我不任性了第147章 去还是不去是个问题第41章 谁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