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又三年

听着夏正平开口,众人便是纷纷附和,这一个方法的确不错。若是能够得到暹罗国的援助,那么夏正平所面临的粮食危机,必然会得到解决。

“诸位臣工,你们看看,应该派遣谁前往暹罗国,进行求援?”夏正平见着众人附和自己,便是开口询问,“必须是熟悉暹罗国的人才可以。”

“非臣不可!”班列中走出一人,众人一见,那人却是百里子明的助手秦则,“下官的祖籍,原本是暹罗国,在那里也是有着一些朋友的。此一番,便是我最为合适,诸官不必和我相争!”

夏正平闻言,便是点了点头,道:“如此一来,向暹罗国求援粮食的事情,就交给秦则了!”

“下官遵命!”

“公羊忠何在?”夏正平见着秦则答应,便是想到了一件事情,“农籍民众大概有多少?”

他的问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原本是商议对抗大旱的事情,为何这一问,却是跟农籍有关?然而,众人虽然不解,但是并不代表着有人不明白夏正平的意思。

明白夏正平意思的人,自然是公羊忠,他听到夏正平叫自己,便是立刻走出班列拱手道:“禀报主公,巴州、蜀州,农籍之人,共计一千两百万户,至于交州、南蛮之地以及吴州的一部分地区,还未来得及统计。”

“主公的意思,是不是想要免除农籍之人的赋税一年,让他们自食其力,而减轻民众的负担?”公羊忠说出了夏正平的心思,“若是如此一来的话,倒是能让百姓们安定下来。”

夏正平听着公羊忠的话,不由得点了点头。这个公羊忠,虽然是巴州第一丑男,但是却是极为机敏,能够很容易的就知道自己的心思。

他的确如同公羊忠所说的那般,有着这样的打算。往常以来,赋税的征收力度,农籍之民,虽然不高,但是以粮食抵收赋税的结果,造成的就是农民自己手上的存粮不多。今秋之后,当有赋税征收,夏正平如果这么算的话,免除今年的赋税,从而让农籍之人的手中,能够有一些粮食存货的话,便是能够减轻大汉的压力。

这一个想法,也是刚刚夏正平才想到的

众人想通了其中的道理,包括何士元在内,便是面带微笑,纷纷拱手作揖道:“主公英明,真乃是仁义之君!”

“诏令:即日起,免除各郡农籍百姓的赋税两年时间!”夏正平微笑了一下,旋即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在桌案上的帛书,写着自己的命令,“黄安,你将这一份帛书,誊写数十份,转交给诸位郡守,让他们公示给民众!本年七月以后征收的粮食,也一并发还给农籍之人。”

农籍之人的数量是最多的,想要解决粮食短缺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让农籍之人不挨饿。实际上,说到根底,百姓易子相食的人,主体是那些握有大多数土地的农民,只有把握好这一个主体的粮食,那么整个汉王之地的粮食,就不会出现短缺。

众人听着这样的诏令,便是再一次纷纷拱手,在他们眼中,现在的夏正平,已经从之前要攻伐天下,统一九州的帝王,成了仁爱礼仪之君,成为了爱民如子的贤能君主。

政事堂原本比较凝重的氛围,现在也变得活跃起来,众人已经明白,眼前即将到来的大旱危机,并不是一件大事了。

“自今以后,养兵屯粮,五年时间!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也能够让南蛮之地的民众,融入到我大汉之中来!”

夏正平再一次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众人齐呼,皆是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它能够使得大汉的国力在经过大旱之后,快速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抗击旱情,非一时一日之功,乃是长久的事情,不光光汉王之地,在想办法抗击旱情,其他地方也在。

要知道,大旱的地方,不仅仅是夏正平所管辖的地区,而天文历法上的大旱预测,自然被各地的司天监,呈报给了自己的诸侯王。

一时之间,对抗旱情的事情,摆在了各个诸侯王的面前。

周王、楚王以及申不易,这三位君主,却是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之前的三国联军,消耗的粮草有点大,以至于到现在,他们的存粮,似乎也面临着和夏正平一样的问题。

至于其他的诸侯国,因为地处偏远,且虽然有战争,但是消耗并不大,存粮倒是可以用来应急。但是,经此之后,各国的国力都明显衰弱了。

尤其是周、楚、申三方。而反倒是夏正平的汉王之地,却是因为得到了暹罗国的援助,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大旱持续的时间,有六个月的时间。在这六个月内,因为粮食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这三方管辖之地的民众,皆是易子相食,饿死荒野,不断逃离原本的居住地,进入了夏正平管辖的地界。

在战争年代,尤其是现在多国并起的战国时代,除了土地,民众就是最为重要的东西。要不然,周王怎么可能凭借区区荆襄九郡的土地面积,就敢于抗衡天下近乎一半的诸侯呢?荆襄九郡聚集的民众,足以上亿,周王如果愿意,随随便便就能够征发出数百万的军队,要不然他怎么和天下抗衡呢?要不然,在过去的大夏神朝统治的时候,怎么敢于不朝天子,以至于出入都显现出谮越呢?

这自然是前话,然而这一次的大旱灾情,来的有些突然了。荆襄九郡的地区,遍地尸横,百姓易子相食,很多地方都爆发了民变。

百姓不安,最后的结果,就是背井离乡,以至于大部分的人口,都往巴州、蜀州等地迁移。

夏正平自然了解过这一状况,他对于这种难民潮也是也没有办法,不过他倒是很开心。毕竟,因为旱情的缘故,削弱了周王的同时,却是将这些民众送给了自己,将自己的实力增强了。

好在,夏正平从暹罗国得到的粮食援助足够多,在安顿好这些难民之后,便是为他们分配了土地。当然,其中一部分,自然是要被夏正平派遣到南蛮之地,进行屯垦。

不光光是周王出现了这种情况,楚王封地的百姓,也是跨越了边境,进入了蜀州一代,成为了夏正平的民众。

数月之后,夏正平进行了一次统计,他所在的地盘上,聚集着的民众,竟然是天下的三分之一,自然而然的就超过了周王之地。

其余各国,自不必多说。

汉王十二年夏五月,久违的雨水,总算降临。这一片大地之中,再一次充满了生机。而这个时候,因为民众涌入汉王之地的缘故,参加科举应试的人数也上升,夏正平不得不改变办法,将科举制度改为了三年一次的考试,才最终得到了解决。

秋十月,天竺国遣使而来,请求互市通商。夏正平自然没有理由不答应,一时之间,南方边境,因为通商的缘故,逐渐富裕了起来。

如此这般,持续了三年时间,直至汉王十四年,天下虽然战乱纷纷,但是夏正平与周王、楚王、申不易之间,却不曾发生过一些大战。

因为汉王十一年大旱的缘故,以至于现在的三方只能处于防守状态,并不敢和夏正平交战。是年,汉王马步弓三军共计一百二十万,另有水军十万,沿海上下,防御着海疆,抵抗着外邦的侵扰。

然而,事情永远都不可能是圆满的。

汉王十四年,秋九月四日午后,汉王府衙中,有人快速走了进来,报知汉王:“百里子明病情加重,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

“快,前方带路,我立刻去往百里府上!”夏正平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年男子的模样,胡子也长了出来,言语之间,都充斥着刚毅严肃的表情,

来人禀报的消息,夏正平很久之前便是知道了。他依稀记得,今年的春天,百里子明陪同自己,前往农籍之人的所在地,进行查看田亩,不曾想这一过程中,百里子明偶感风寒。

虽然经过刘病已的调理,有所好转,但终究是因为年老体衰的缘故,风寒反复复发,最终病情再一次沉重下去,直至今日。

实际上,与其说百里子明的病情是拖到现在的,倒不如说是因为刘病已的缘故,而为百里子明的续命一口气,否则的话,百里子明早就在数月之前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走在路上,夏正平不由得思考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跟随在自己身边的大多数文臣武将,都开始步入了中年,逐渐老去。他们很多人的作用,是无法为新来的官员所保持的。

就比如现在的百里子明,对于汉王之地的钱粮,掌管的极为细心。换到其他的官员,夏正平倒是有些担心了。

或者说,有百里子明为自己调配钱粮,自己在外征战,也是心里有底。

一时之间,夏正平不由的觉得,韶华易老,人才易逝的悲壮。

第十一章 张富贵的作死秀第十章 要抢王的女人第二十三章 题字第四十三章 汉王义释黄瀚生第四十五章 乱政皇子第三章 后下手遭殃第十六章 忽悠第二十三章 贾公舞剑,意在皇子第十四章 王业不偏安第六章 水淹建宁郡第五十章 莫须有第三十二章 牺牲第十六章 忽悠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袭第十章 襄州雏凤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十章 劝进第四十八章 夏正平斗将首胜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十七章 师出有名第三十四章 神秘女子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战(上)第八章 夺权第十六章 忽悠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十五章 三个月第二十七章 醉龙的劝诫第四十九章 弃北川雏凤烧城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为诸位书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十四章 王业不偏安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三十一章 晏婴旧事第二十五章 弑君第四十五章 乱政皇子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第十三章 对酒当歌第三章 三堂会审第十四章 南蛮来使第十四章 王师北上第三十七章 得捷报汉王赏军第十五章 女扮男装第三十二章 牺牲第二十章 兼听之策第二十五章 大朝议第三十九章 黄瀚生据守隆江第九章 微服私访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一章 大变革第十章 襄州雏凤第十一章 称帝第二十八章 观其大略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一章 指桑骂槐第六章 过蜀州第十九章 时不我待第五十四章 巴州汉王三连驳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十七章 商量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八章 望月台下扬名第五十一章 杀薛离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四十章 夏正平刮骨疗毒第三十二章 牺牲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四十五章 并南蛮暹罗来使第二十四章 蜀王急信第五十一章 杀薛离第十三章 宫刑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三十七章 得捷报汉王赏军第四十一章 效仿旧事第十三章 楚王归降第三十章 诈第四章 城下搦战第三十四章 议取蜀州(下)第五十一章 杀薛离第十六章 封禅泰山,千古一帝(大结局)第三十九章 事必躬亲第三章 后下手遭殃第三十三章 卫烬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三章 花魁柳如烟第十五章 三个月第三十二章 战国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四十三章 从君而战第十一章 裸衣相斗(上)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十二章 血溅三步第二十一章 鸿门宴(上)第三十九章 黄瀚生据守隆江第四十三章 汉王义释黄瀚生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