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名将之痛

李嗣业从庭州几个守捉城巡视归来时已经是十一月底,庭州的商税收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地百姓的开荒垦田也有了初步成效,对于垦田的补助金额多少,是个值得研究的事情。如果补得多了,就会有人为了赚补助钱,把刚耕出的田给废弃掉,如果补得太少又不足以让人心动。所以经过商量之后,李嗣业决定给当地百姓每亩地补助十六钱,同时提供初次种植的种子。

没有人专门为了这十六钱而垦田,他们所看重的是都护府提供的种子和第一年所免除的租庸调。

李嗣业进入节度使府邸正堂里,掌书记岑参连忙来见他。两人谈论了一下眼下某些政策的漏误。

岑参看了看四周,压低了声音说道:“有一桩事情,属下不知该不该说。”

“你但说无妨。”

“前段时间庞岳带着你的令信回来向我传递,曾经半途回家很长时间。但凡传递公文,不得半途转移,以免有盗窃篡改公文之疑。庞岳他身为官吏,不会不明白这个规矩,所以属下怀疑他……”

李嗣业淡然问道:“那封信你还留着吗?”

“留着,”岑参点点头,从袖中掏出了那张纸,李嗣业伸手接过来,只抻开看了一眼,心下赞许还临摹得挺像的,他将纸叠了两叠,塞进了自己的袖口中。

“庞判官为人粗俗不够细谨,才有这样的漏误,所以不必管他。”

“可是……”岑参在心中咂摸,这绝对不是什么漏误,而是有意为之。

李嗣业抬手拦住他的话:“你不必理会这个人,他颇有些后台,来我们北庭完全是混资历的,恐怕要不了多久,人家还会被调回长安享福。”

岑参心中明悟,便不再追问这些事情。李嗣业扶着膝盖长立而起,对岑参摆摆手说道:“我这边没什么事情了,你回去休息吧。”

岑参告退之后,李嗣业也回到了内院的书房,坐在案几前翻开了放在上面折叠的册子。

这是安西留后院抄送的邸报,是对这几个月朝中大事的汇总,有助于他们这些节度使们认清朝中的形势,好做出一些决策上的调整。

天宝六载算是天宝前后期的一个分水岭,因为今年发生了许多影响极大的事情,这些事情所造成人事的变化,注定了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的爆发。

太子两次被诬陷就不说了,但这其中被冤杀了多少官员都不及细数,吉温、罗希奭酷吏之名闻名天下,地方官员闻其声便战战兢兢,遂称吉网罗钳。太子看似地位不稳摇摇欲坠,实际上却不会有什么差池。

因为皇帝的内心很矛盾,太子这个位置必须要有,不然将来他撒手西去,兄弟争斗引起外将入朝怕断送江山。但太子的存在又让他心中担忧,害怕这小子趁他老迈行险招,毕竟李亨也不年轻了,上次见他头上都有白头发了,谁不想早点位登大宝。

要照李林甫的想法换掉太子他也不愿意,因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家儿子一个德行,换一个还不如李亨老实。若是如了李林甫的愿,宰相和新太子勾结,还有他皇帝的活头吗?

这着实是一个难解的结,任何缠入这个结中的人,都不免身死家灭,就连王忠嗣也不能例外。

他翻开四月份这一页,上面记载着安禄山在河北筑雄武城,在城中铸炼兵器,说是要加大力量防御契丹。并且还写信邀请王忠嗣派兵来共同进行军事演习,捎带去揍一下契丹和奚部,实际上是想留王忠嗣的兵为自己所用。

但他万万没想到,王忠嗣会亲自带兵前来,这下安禄山怂了,自然不再提演习的事情。王忠嗣空着手跑了一趟,回去越想越不对劲,感觉这胡儿是想截留自己的兵为他所用啊,于是便写了一封弹劾的奏疏送抵长安,言明安禄山居心叵测意图谋反。

这是继张九龄之后第二个人预言安禄山有反心。安禄山此刻圣眷正隆,皇帝自然不会相信,以为王忠嗣联想能力丰富反应过度。

其实李林甫也深知安禄山居心叵测,所以才时常对其进行敲打,他相信自己能够镇住这个胡人。况且安禄山一心往边疆经营,不打算往朝中发展,这是令他最满意的。

王忠嗣身兼四镇节度使,感觉自己顾不过来,便向李隆基上表,辞去河东朔方节度使,专心经营河西陇右。

等到十月初的时候,李隆基突然心血来潮,要求王忠嗣拿下丢失多年的石堡城。这地方地势险绝,周围群山环绕,只有两道峡谷可通,可真正算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想拿下这里,非得用无数将士的性命来堆不可。王忠嗣立刻上奏疏禀明皇帝,细数攻克石堡城的弊害,表明应该徐徐图之,而不能急功近利。

这让李隆基心中很是不爽,相当年信安王李炜是怎么打下来的?你王忠嗣比李炜又差了多少?

如果王忠嗣不愿意应命,河西诸将也不敢应命,偏偏此时朝中的大将董延光向皇帝上表献策,说是自己有办法拿下石堡城。于是皇帝下旨把董派到了河西,又让王忠嗣从旁协助。

王忠嗣怎么可能会用数万将士的性命去堆积别人的战功,他只把调兵权交给了董,却没有把掌管生杀和奖赏的旌节授给他。董延光指挥将士们攻城,他们又不愿意白白去送死,所以士气不振,石城堡迟迟没有攻下来。

董延光在皇帝面前拍了胸脯,现在却打了败仗,担心难以交差,所以把过错引咎到了王忠嗣的身上,向皇帝上表说是王忠嗣故意拖延。

玄宗皇帝震怒,下旨将王忠嗣召到长安讯问。

李林甫针对王忠嗣的诬陷才刚刚开始,他紧接着向皇帝下了一记猛药,命济阳别驾魏林向皇帝上表告状,说他自己担任朔州刺史时,曾经听王忠嗣说过,早年和忠王李亨一起在宫中生活情同兄弟,愿意奉忠太子。

这下又碰到了皇帝的忌讳,想要陷害谁只要把他和太子牵连在一起,简直屡试不爽。李隆基立刻下令三司会审严审,李林甫派吉温和罗希奭轮番上阵,堂堂的云麾将军,四镇节度使险些这样被两个酷吏迫害致死。

此时的哥舒翰已经是陇右节度副使,也深受皇帝器重,特地进京营救王忠嗣。李隆基准备将陇右节度使给他,哥舒翰连忙跪地哭诉请求饶恕王忠嗣,并且愿意用现在的官位功勋来抵王忠嗣的罪过,玄宗不应,哥舒翰哭泣磕头声明王忠嗣无罪,也许是哥舒翰的赤诚改变了皇帝态度,最终没有杀掉王忠嗣,将他贬为了汉阳太守。

皇帝在这方面素来是铁面无情的,杀三个儿子的时候都没有眨眼,王忠嗣作为义子能活一命,已是相当不易。

李嗣业合上邸报暗自感叹朝廷是越来越不好混了,也许远在万里之外的安禄山也会有这样的感叹,但他们心中暗藏的念头完全不同。

第九百一十九章 贺兰胜仗之后第二百五十七章 男子怕婚第三百九十三章 陇右采访使第七百三十九章 玉环香消玉殒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损公第八百五十七章 河东即将内讧第三十四章 骆参军之仇隙第二十七章 咸宜释双雄第一百六十章 伽延从求神灯第四百三十六章 景龙观密会第五百六十八章 在官谋商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局性的转机第三百四十四章 鱼潮儿第八百六十五章 二龙山伏击第五百零一章 将军带回来的小娘子第二十二章 牢中定计自救第八十四章 述生平大志第一百八十七章 轮台送卿问生辰第一百七十二章 百骑救场第七百九十八章 什么叫黄雀在后第三百零五章 关山远道,未雨绸缪第五百一十章 规划筹备动员第二百九十七章 关门打狗vs瓮中捉鳖第七百一十九章 皇帝派人探底第八百二十七章 郭英义之死第一百八十八章 两相猜第七百三十七章 替儿子备彩礼第六百六十一章 在神庙前审问第一百一十三章 并波悉林隔河对峙第三百零三章 商修驿站第四十九章 西市饼霸?第三百一十三章 石塔驿闲谈轶事第六百零五章 对阵康居城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评品第九百三十二章 南征托后事第七百四十章 太子赴灵武,嗣业入关中第八百零二章 夺占洛阳攻陕郡第七百五十四章 战机已现第三百二十二章 将军中丞请笑纳第一百六十二章 胡旋女入守捉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摆宴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难第五百三十九章 大生意大谋划第六百四十三章 杨国忠无能之怒第四百四十三章 上元将至第四百九十六章 礼物各显神通第一百七十九章 未来的寄托与鸡汤第七百六十六章 肃宗父子回长安第八百四十六章 新的远程武器第九十六章 苟且的亲王第五百零四章 高陵授田封邑第九百二十八章 长江水战(中)第八百五十九章 黄抱节兴兵激变第七百零三章 流言四起第二百二十五章 盖世阳谋第二百九十八章 吐蕃女奸细第四百二十七章 追寻权力的方向第三百二十七章 田仁琬盛情挖墙角第四百五十五章 生死之际,父子之间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二百一十章 恩义不可负第六百九十章 美人在侧第二百一十四章 盖中丞整军备战第二百零二章 被埋没的功勋第一百零一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第三百三十四章 取中庸之道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后的军事筹备第二百九十九章 精绝故国尼壤城第六章 横穿长安观遍风土第二百一十九章 劳师远征第八百二十章 蒲津渡大战第九百二十一章 郭令公趁夜突围第二百三十章 潜伏爪牙忍受第二百八十七章 士别三日当裂目第七百零六章 加紧掌控军心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一百四十章 阿拉伯高富帅送黄金(祝大家新年快乐)第一百章 慎重的匪徒第一百章 慎重的匪徒第七百一十九章 皇帝派人探底第六百七十八章 高尚相府离间第三百六十三章 汉代耿恭井第四百零二章 敌军烧粮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要你们种棉花第一百六十一章 远来即是客(感谢就不说憋死你飘红打赏)第五十章 二进宫第一百六十二章 胡旋女入守捉第九百二十六章 江城汉口陷落第二百六十一章 感情非儿戏第三百八十九章 新十姓可汗第四百三十九章 玩耍也是门道第六百一十七章 猛火雷破阵第一百三十四章 安西行旅奇遇第六百八十一章 杨暄拦阻办案第四百二十一章 与老兵同行第四百六十章 拜访赤水军使第八百一十七章 李泌献策被拒第八百二十二章 朝廷穷途之策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长的人生大事第一百八十一章 宗吕召旧部,嗣业迎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