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盘桓了许久,可终归还是得走,这京城好生精彩,但青要山才是家。
帝隐观这一行人上路,瞧着可壮观一队车马。倒不是因为人多,而是因为围观的人太多。从国子监附近往南走离京,路两边丫丫叉叉站满了人,伸长了脖子往前看。
为什么?没有游街,这就算是状元郎游街了。
照常来讲,得了状元发榜那一条早晨,送喜报的去告诉状元高中,或者是状元在榜下瞧见了自己的名字在头一个,旁边立马就有人给他穿戴上。高头大马,衙差开路,打铜锣放鞭炮,让状元郎在街面上走一走。弘武大会头一次,没人想着这回事儿,老百姓还惦记着呢。
这个时代,文娱生活多匮乏?赶上这种事情,那比过年都高兴。后来朝会上也不是谁嘴贱提了这么一句,周穆宣一拍脑门儿:“这个可以有。”
安排在什么日子呢?不好说。后来礼部那几个一合计,要胡来就都胡来。李桐光他不是还要回青要山吗?奉旨还乡,这是锦衣风光,就可着他从客栈出来算开始,离了南城算结束。走这一路,连带着青要山这么多道士,瞧着还热闹。正好赶上端阳节,好巧不巧。
李桐光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身着绯色圆领罗袍,前胸挂着一朵金丝攒的大红花,头戴着大翅帽,缓步而行。他前边是打牌立番的差役,这是要一路跟着他回到青要山的。后头是帝隐观这些人的车队,赶车的都是来帮忙的外门弟子,但有一辆小车,坐着韩玉春,这辆车是李桐光现买下来的。央给着一个平日里话说的多一点的外门弟子,做个车把式,许下好处如何如何。
这是成全人的事,那个外门弟子也没多说什么,管李桐光讨要了两角酒,这就算完了。
一路上好些人也对这辆小车指指点点,相互之间交头接耳切切察察,说得就是韩玉春。闲话的力量是无穷的,艳芳楼里头飞出了金凤凰这件事儿,已经传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了。
要不然按照帮下捉婿的习俗,李桐光驾马游街,说不得得是有人拦路说亲。毕竟李桐光二十五岁就得了弘武大会的状元,正是好年华,有没有婚配。这人生得精神,好标致一个人物。家有适龄姑娘的大户人家,包括那些个官宦之家,都惦记着呢。
未曾想李桐光离开弘武会馆的当天晚上就去艳芳楼接回了一个姑娘,还不是领了个外宅,而是要正经娶回家当妻的。
好些人说那时候是一夫多妻制,其实不是。反正大林朝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有少数那些个有平妻,两个女人在家里平起平坐,但是太罕见了。夫妻二人在家庭中享有同样的权利,两方的家庭是亲家。妾不但是比妻矮了一头,妾的父母也算不得是夫家的父母。
只要还过得去的好人家,无论说是富户也好,官宦之家也罢,哪怕是地主乡绅,都不会容忍自己的女儿做妾,那太不一样了。除非说是进宫当了妃子,这能光耀门楣。不然那是一件顶丢脸的事情。
既然李桐光已经和一个青楼女子定下了亲事,那些高门大户就再没有考虑他的时候了。
然而这李桐光至情至性的名声算是传扬出去了。娶一个风尘女子为妻,甭管她是不是完璧之身,也不论她是不是官卖的罪臣之女,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魄力——“影响仕途”这四个字不是说着玩儿的!
坊间说什么的都有。有夸李桐光爱红颜不爱名利的,就要骂韩玉春祸水红颜断送他人前程的。这些人其实都是吃饱了撑的。小两口过自己的日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轮得到别人批评指摘什么?
更何况李桐光现在贵为千户,还是天灵卫的千户,即便是当朝一品,与他说话都得客客气气。这些人怎么议论,也影响不到人家。
照理说,青要山这一种人离京,该是有人送行。至少帝隐观出身的那些个天灵卫,应该来送一送一送观主的车驾。可是岑秋风最厌烦这些麻烦的事情,先前就传下了话去,不必相送。
唯一一个前来送行的天灵卫,是岑秋风的亲徒弟,陆清霜。她就和岑秋风坐在一辆车上,等着车队离了北京城,她再下车离开。这辆车赶车的不是外门弟子,而是周贤。
周贤的一身神通,跟自己家师父师娘学的少,多是岑秋风传授,跟自家师公亲近是应有之义。也有人认出他来了,周贤如今的名声比不得李桐光,却是也不小。
在弘武大会会场上嬉笑玩闹,将能到手的功名拱手送了旁人,圣上封赏的时候他还拒绝了——这些事平头老百姓想都不敢想,他却干得出来。那些个自命清高或者是当真清高的文人墨客,把周贤是好一通夸,说这个人是真正的修士,心无邪念,游戏人间,视功名如粪土,见金银如云烟。
把周贤都夸的不好意思了。他心说我自己怎么就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人呢?我周贤什么时候见金眼如云烟了?皇帝给的银子我可是一分都没少要,怎么你们就把我吹上了天了?
端阳节本就热闹,这下弄得更热闹。一队车马在闲人的簇拥之下,自国子监附近的客栈走到南城,再走过南城出永定门,前后愣生生花了一个半时辰。
出了城门,车队停下来。周贤跳下来一挑车帘,把岑秋风和陆清霜两人请了下来。
陆清霜对着岑秋风行了一礼,轻声叹道:“此番一别,怕是要待到三两年后,才能再见师父了。”
岑秋风笑着说:“无妨事,知道你惦念我,我便是开心。往来的信不要断就好。”陆清霜点头称是。
这时节各个车上都下来人了,李桐光也从马上下来,到了近前,数一数,青要山此番前来的炼气士在岑秋风的车前围城了一圈,唯独少了陈文言。
大家跟陆清霜客套了一番,前后一刻钟光景,终须一别。周贤心里怪不是滋味的,他玩笑似的问陆清霜:“师叔这一番就没有信要我转交了吗?”
陆清霜则是微微摇头:“能说的话我都说了,他也都听见了,就不劳动你了。回山之后,好生修行,弘艾你也一样。眼瞧着你们俩的师弟都到了炼神返虚的境界了,你们可得努力,别被桐光给比下去。毕竟桐光如今有龙气加身,修行进境可是要比你们更快上几分了。”
李桐光“嘿嘿”直笑,周贤与张弘艾点头称是,却没太放在心上。这俩人现在都卡在这一步的台阶上,需要的是机缘,不是说努力就能如何的。硬磨开说不得十数年就过去了,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真正让周贤在意的是那一句,“他也都听见了”。说来说去,这件事跟他没有关系,可是架不住八卦之火熊熊燃烧。不过说到底还是这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别人最好少掺和,想起那一日陈文言在岑秋风房中,脸都涨红了,周贤心里有了几分猜想。
两相作别,车队又一次启程上路。青要山的道士,无论是内门弟子,还是外门弟子,都是能吃苦的人,露宿野外荒山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来的路上有两回急忙赶路,没能遇上客栈村寨,就在野外过一夜没什么不妥。
这一番不一样了,有专门伺候着状元郎的行驿计算着每天应该走多少,到什么地方住什么样的店。是驿站还是车店,是客栈还是宿在民家,都有规划。这就让青要山的这一众人省了心,纷纷感叹说这是沾了李桐光的光。
一日车马下来,其实也没能走多远。毕竟这个年代的生产力水平摆在这儿,这要是坐高铁,从京城到开封也就三个小时,一天时间够多少个来回?想到此,周贤不由得感叹到,科学技术当真是第一生产力。
到傍晚投宿驿站,一行人安顿得了,到夜半三更众人都睡下的时候,周贤却是叫了一份夜宵。夜宵送到房里之后,周贤赶走了伙计,翻身上房。
他一手端着一个碗,一个碗里是两个大白面馒头,另一个碗里是一份乱炖,筋、肉、皮、下水什么都有,用茱萸和生姜汆得了,放在锅里猛火爆炒。配上一点青菜,这就算是一碗好菜了。临上桌之前撒上几滴香油,那滋味美着呢。
“干粮顶饿不好吃,胡饼那东西闲来无事,当零嘴还可以,拿它充饥,那滋味实在不好受。”周贤一边走一边说,“我给你叫了份夜宵,也不知道你的口味,有没有什么忌口,就按照我自己喜欢的给你端过来了。有荤有素,来两口吗?”
周贤自然是在对郭子衿说话。此时郭子衿正坐在房顶上,对着月光打坐调息。打一夜的坐,对于郭子衿来说,是完全可以代替睡觉的。
而且到了郭子衿这个境界,只要不受什么伤,其实完全可以餐风饮露了。天地灵气足以提供她的日常所需,口腹之欲是习惯。不吃吧,时间久了肠胃也容易受伤,吃吧,也不必吃多少。
不过周贤能念着她一路上随在岑秋风的车厢里头躲藏,吃不上什么好东西,特意给她叫了一份夜宵来,郭子衿还是很感动。她对着周贤招了招手,让周贤坐到她身边。先是接过馒头来,放在一旁,捧起菜碗深吸了一口,郭子衿点点头:“我爱吃这个。我这些日子住在天宁寺,素得没着没落,可算是见了一点荤腥,哪有不喜欢的道理?”
拿起筷子来,一口馒头一口菜。周贤不说话,她也不吭声,俩人就在房顶这么坐着,听郭子衿嚼东西的声音,格外的分明。
直到郭子衿拿着剩下的那一小块馒头,把菜碗里的汤都给抿得干干净净,吃进肚子里,周贤才是轻笑一声:“这感情好啊,不剩菜,珍惜粮食,就是刷碗也好刷一些。”
郭子衿也跟着笑,摆摆手说:“我好久都没吃得这么饱了,不过是一碗菜,两个砍刀馒头,着实是香。你说这家的厨子在京城是不是能挣到更多的钱?这手艺上哪找去?”
周贤则不以为然:“这个厨子的手艺呀,勉强过得去。你吃的这么香,是因为你好久没安心吃过东西了。”
郭子衿闻言一愣,转而点点头:“是啊,我好久都没安心吃过东西了。腹内充盈的感觉真好,人都慵懒了许多。我现在甚至想找个地方睡一觉。”
“你到我屋里睡去。房间小,比不得郭大小姐你的绣楼,却足以放一张床,安眠一夜。”周贤轻笑一声,指了指房后开着的那扇窗户,“就那个房间。”
郭子衿问:“我去睡你的房间了,你要怎样?”
“打坐练功,在房顶上过一夜呗。”周贤轻叹一声,“我前后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没好好打坐练功了。遇到瓶颈了之后,再怎么练都没有什么效果,师公和师父都劝我停一停,我也就停下来了。”
“我没遇到过瓶颈,真是可惜,帮不上你什么忙。”郭子衿叹了一声,像是安慰周贤。但周贤感觉她还不如不安慰自己。
两人又沉默了片刻,郭子衿忽道:“你那把琴让我给弄坏了,真是可惜。如果那个吉他要是还在的话,咱俩坐在这儿,你给我唱首歌多好。”
“没有伴奏也能唱啊!”周贤一拍大腿,“小点声唱,他们都睡着了。”
“行,那你要唱个什么?”郭子衿问。
周贤想了想,摇了摇头:“再不然,你出个主意,你想听什么样的东西?”
“男欢女爱的呗,”郭子衿笑道,“国风好多是这样的,我看你唱出什么样的来。”
“那你可听好了!这个我会的可多了,唯独钟爱一首,叫《思凡》。”周贤清了清嗓子。
想了想词,周贤轻声唱道: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方丈他袈裟七彩灯~
烟雾缭绕,木鱼声声,天灵灵,地灵灵每天念经文。
隔壁那座山,有个尼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