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看向鲁肯,鲁肯走到奢香跟前恭恭敬敬的说:“阿嫂!鲁肯这次能化险为夷,还要感谢一个人。”
“谁呀?”
“友拉!”
鲁肯话音刚落,适尔急切的问:“友拉还活着?”
“不错!”
适尔朝四处看看:“那他在哪里?”
“乌撒投降后,他就悄悄离开了,鲁肯也不知道友拉将军去了哪儿!”
话音刚落,吉武就吃惊的问:“友拉不是死了吗?”
“阿爸,最初我也认为友拉死了,可我见到的那个人的确是友拉!”
适尔又道:“既然友拉还活着,那他为什么不回水西?”
“这个鲁肯也不知道。”
“夫人!要不要派人找找友拉。”适尔说。
奢香看看适尔说:“好吧,友拉是死是活,你一定要查清楚。”
说完适尔土司就带了几个人,快马加鞭的去查友拉去了。随后奢香等人回到大方城。
乌撒归降后,傅友德、沐英、郭英、胡海,以及刚刚归降的古德、格勒拔营起寨会合蓝玉向大理进军。
三四个月后,到了洪武十五年的二三月份,傅友德率三十万大军荡平大理,大理总管段宝投降。
紧接着朱元璋设云南都指挥使司,掌管云南军事;设云南布政使司,负责云南政务;在军事要冲之地,设置卫所,屯兵戍守。
直到此时,朱元璋才扫平寰宇、一统海内。
傅友德征伐大理的过程中,古德表现积极,每一战都身先士卒,很快就取得了傅友德的信任,傅友德还专门为古德请功。而朱元璋为笼络云南人心,便下旨嘉奖了古德。
古德被朱元璋嘉奖的时候,他之前的三千人马,就没这么好的命了。几个月下来,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不过活下来的大都是怯薛军的精锐。
傅友德率大军平定云贵后请命班师回朝,但是朱元璋担心大军撤走后元梁王余孽会再次作乱,这样就会导致刚刚平定的云南又成孤悬,所以朱元璋决定留下大军镇守云南。
不过朱元璋没办法解决三十万大军的吃饭问题。若让大军就地征粮,常年下来云贵根本养不起这么多军队;若从后方运粮还得跨越千山万水的阻隔,更不现实。
某天,无计可施的朱元璋要李善长陪他下棋,下棋是两人就闲聊起来。闲聊的过程中,李善长看出朱元璋的烦恼之处,就向朱元璋说了一句:“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
朱元璋听后来了灵感,便命傅友德、蓝玉、郭英、胡海率十万人马班师回朝,封沐英为西平侯,留下二十万大军追归沐英指挥用以镇守云南,并让沐英就地屯田解绝大军的吃饭问题。
傅友德等人接了朱元璋的圣旨班师回朝,沐英以西平侯的身份,节制二十万大军按边屯田边训练的方式镇守云南。此后,沐英及其后人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灭亡,长达二百六十多年,世所罕见。而沐英的府第,几经辗转成了现在名冠西南的“沐王府”。
沐英节制的镇守云南的二十万大军中,就有元梁王世子古德以及古德残存的几百手下,而出乎沐英预料的是古德的这几百名手下,后来竟给云贵带来了一场动乱,不过现在古德以及残存的几百手下还没有生出动乱,踏踏实实的服从沐英屯田的军令。
奢香为了让彝家生活得更好,整日思考着对策,而沐英的屯田令,给了奢香极大的启示,她也决定在屯田了,而真正让奢香将屯田付诸行动则是因为一件小事……
贵州宣慰府正值稻谷丰收的时候,奢香带着刘淑珍、吉武、景耿、俄琪、诺都等人,去视察稻谷丰收的情况。奢香一行人来到一个部落,看到一个老人竟饿得吃不上饭。奢香想搞清楚情况,就和这个老人家聊了起来。
奢香道:“老人家!今年的粮食刚下来,您怎么就饿得吃不上饭了?”
老人说:“粮食都没了!”
“没了?老人家您能说得清楚些吗?”
“家里的年轻人打仗都死了,就我一个人干活。前几年腿脚能动的时候还好些,可这两年来腿脚不行了,收成也就不好了。交过“军粮”后就剩不下多少粮食了。等粮食吃完了,就得找别人借粮过日子。等到下次丰收的时候,打出的粮食除去要交的“军粮”和还给向别人借的粮食,就剩不下多少粮食了。等这些粮食吃完了,就得再去找别人借粮食,等到再丰收了,交上军粮,还上粮食账,就又没粮食了……”
奢香听到这里,就明白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奢香不知道这个恶性循环是个特例,还是普遍现象。为了解真实的情况,奢香让吉武给老人一些粮食,又去别处看了看。
随后奢香又到这个部落的其他百姓家里,以及宣慰府其他部落进行了走访。一番走访下来,奢香发现整个宣慰府七八成的人家,都是老弱妇孺在种田,并且都在经历和老人一模一样的“恶性循环”,这已成了宣慰府的普遍现象,并且奢香还发现每个部落,仍在以“刀耕火种”的方式耕种。
奢香看着忙碌的百姓,就问身边的刘淑珍:“阿姐!汉人一千多年前,就淘汰“刀耕火种”的方式,以“铁犁牛耕”的办法耕种了,为什么彝家人现在还用这种方式耕种?”
刘淑珍道:“这是彝家的传统,不能丢了传统。”
奢香听了这话,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种方式,不然对彝家没任何好处。
因为奢香从百姓那里得知,因为军队征粮才使家中没有粮食的,所以奢香决定去军中走访一番。
奢香来到军中,发现军中多数粮仓都是满的,并且她还发现因为现在没仗可打,军中将士无所事事,整天吃喝玩乐,只有少量将士,还在坚持训练。
奢香走访完民情军情后,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裁军屯田,才能改善彝家生活,所以她决定紧急召开土司大会,说动大家“裁军屯田”,不过奢香知道阻力重重,所以她没有直接说裁军屯田的决定,而是先说了说走访的情况。
奢香说道:“奢香之前和大家到宣慰府军中民间看了看,发现了一些怪事。一个老人把他收的粮食,交过“军粮”还过粮食账后,竟没粮食吃了。而宣慰府除了这个老人家,还很多部落的百姓都是这样,刚丰收就都饿得吃不上饭。可是军中大部分粮仓的粮食都是满的,不过军中除了少数将士还在坚持训练外,多数将士都无所事事。奢香不明白粮食刚刚丰收,可种粮食的百姓饿得吃不上饭,而不种粮食的军中,粮仓里的粮食都是满的,各位土司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刘淑珍想了想说:“夫人,在整个宣慰府水西维持二十万大军,水东也有十万人马,合起来就是三十万军队。这三十万人不种粮食,可需要定期征收军粮,而种粮食的青壮汉子都参了军,使得种粮食的人都是老弱妇孺,所以粮食的产量也就越来越少,但三十万人的征粮数量并没有减少,所以新粮下来后,百姓交完军粮后,就没有多少粮食了。”
刘淑珍说完,奢香想了想,看看众人问:“不知大家有没有办法,解决各部百姓的吃饭问题?”
奢香问完,众人议论纷纷,但没有一个人给奢香一个好法子。而奢香见众人没什么好办法,就向众人道出了“裁军屯田”的想法。
奢香看着众人道:“各位土司,奢香觉得要想解决各部落的吃饭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加种粮的人,第二减少只吃粮不种粮的人!”
众人听奢香这样说,便都明白奢香是想裁军,但各部土司又议论纷纷,看上去是不想让意奢香裁军。
诺都道:“夫人!您是不是要裁减兵员,让他们去种粮食?”
“正是,宣慰府现在无仗可打,维持庞大的军队,粮食耗费太大,倒不如裁剪兵员,让他们去种田打粮,这样既增加了种粮食的人,又减少了只吃粮不种粮的人,便可以解决各部百姓的吃饭问题。”
“夫人的想法不错,可夫人忽略了一件事!”
“什么事?”
“就拿水西来说,中原地区王朝屡次更迭,水西则传承千年而不衰,这一方面是因为水西审时度势,主动归附中原王朝,从不与中原王朝作对。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水西拥有庞大的军队,千百年来,每个中原王朝都想武力征服水西,可看到水西庞大的军队后,他们便放弃用武力征服。这才保住了水西根基,使水西历经千年而不衰。若夫人减少兵员数量,水西的威慑力就会受损,而别有用心的人就会趁机灭了水西。”
诺都说完,响起一片赞同的声音,但吉武却一言不发。
奢香眼睛一转,看看诺都想到了应对的办法:“诺都土司!军粮是百姓种出来的,如果百姓吃不上饭,百姓就种不了粮食,百姓种不了粮食,军粮又从哪里来,没有了军粮,军队还有威慑力吗?”
“正因为军粮重要,所以才要多征军粮,保证军中不能缺粮!因为只有军中不缺粮,才能保证军队的战力,只要军队有战力,别有用心的人才不敢入侵水西,这样才能保住水西,而保住了水西,百姓才有好日子过,可若连水西都保不住,百姓就更没有好日子过。”
诺都说完,众人又是一片赞同的声音,可奢香却一脸不悦,但奢香注意到了一言不发的吉武,又想到了一个办法。
奢香看着吉武问道:“二爷!您久经战阵,您说说打仗打的是什么?”
吉武想了想说:“两军交战表面上看是军人在战场上厮杀,与其他没有任何关联,可实际上打的兵马钱粮,谁的钱粮厚,兵马多,谁获胜的可能才会大,反之失败的可能就大。”
奢香听了这话,终于有了点笑意:“是啊!打仗打的是钱粮,没有钱粮,即使军队数量庞大,最后也可能失败。藏富于民宣慰府才会富有,宣慰府富有以后,即使宣慰府突遇战事,但只要钱粮充足,也能在短时间内组织军队抗击。”
奢香说完又看向众人,想得到众人的赞同,可换来的还是不一样的声音。而这次不一样的声音,是从刘淑珍嘴里传出来的。
刘淑珍看看奢香说道:“夫人!裁军固然是一件好事,可裁军过后也有问题!”
“接着说!”
“宣慰府三十万军队久在军中,对农事早就生疏了,突然让他们种田打粮,他们必定心生不满,若他们联起手来生事,后果不堪设想。况且宣慰府水田有限,现有的水田,根本安置不下这么多人。”
刘淑珍的这几句话,奢香听进去了,并认真思考对策。
奢香还在认真向对策,诺都突然喊了一声:“夫人!万万不可裁军!”
诺都的话已出口,奢香想到裁军的阻力依然很大,并从刘淑珍的话里,想到裁军过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于是奢香便退而求其次,暂时不管军队数量,先解决各部百姓的吃饭问题。
于是奢香下令保留三十万人马,但要让三十万军队平时为民,战时做兵,做到军事民事两不耽误。
奢香此话一出,众人一片欢呼!
随后宣慰府便开始了“屯田”,不过还没正式开始,奢香就遇到了一系列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