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握住钱袋子,盯住空肚子

毕竟还得是混过官场的老油条,想来陈奇瑜也是明白,自己身居五省总督的高位,又兼着西北大营,手执尚方宝剑,一举一动必然都是在官员的注目之中。

这次上折子必然不仅仅是报个捷那么简单,不然陈奇瑜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的搞什么明奏、暗奏了。

现如今皇帝是大权在握,折子一律都是先由通政司呈到冬暖阁,再由冬暖阁发回内阁与各部票拟议定,这与祖制不符,但眼下这个时候,也没甚么不开眼的敢来找死了。

毕竟皇帝是真杀,不仅杀,杀完了还要叫厂卫把你祖辈十八代都查得一清二楚,臭了你的名声,叫你连铮臣都做不成,只能顶着奸贼的名头死去。

说是议定,其实皇帝那头都已经决定好了,发下来走个必备的程序,相当于把事情让臣子落实一下。

到这儿就有人想问会不会有人跟你皇帝拧着干,就是不落实。

崇祯十七年和崇祯十八年虽然只隔着一年,但朝堂上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皇帝搞了一次瓜蔓抄,砍了至少几百个官员,就算再加上你一个,实际上对人家旨意的下达也没甚么影响,下头听令的狗腿子多着呢。

尽管如此,陈奇瑜这个位置也实在是有他特殊的地方,由不得不谨慎。

西北大营的设立可不仅仅是为了预防流寇这么简单,西北大营招募的都是新兵,而非卫所兵,再加上去年朝廷力排众议决定撤销洪武年至今军户屯田的祖制,更是让许多人想入非非。

招兵不招军户,又撤了军户屯守的制度,崇祯这是要干什么?

几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就是傻子都能明白个七七八八,估摸着就没安甚么好心,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在打卫所的主意了,看样子,是要找机会把全国卫所一次性撤掉。

当然,这还仅仅是猜测,皇帝心,海底针,到时候究竟会怎么样儿,说不定临时变意了也说不准,但有一个点已经可以确定。

现如今的皇帝,对卫所有所不满是很长时间的事情了,毕竟卫所实实在在就是坑钱害人的玩意儿,几百年过来,早该淘汰了。

这个矛盾不解军掉,心中就总也不会踏实,而一旦朝廷打起卫所的主意,各处庞大的军户群体势必遭受三百年来从未有过之变动。

军户变动,影响到的人头和事物可就多了。

从军户上头的军将,地方上的地主,再到这些人头顶上的财阀,还有财阀们供养多年的朝廷官员,到了那个时候,从上到下,是一个人都逃不掉。

卫所这个东西一动,那就是全国性的改革。

陈奇瑜这个西北大营换句话说,最重要的意义是朝廷已经开始试着不用卫所兵当主力,而一旦崇祯在西北大营试水获得成功,紧接着立马就会增设东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等等各种大营。

这些大营建起来之后,朝廷打仗用不上卫所兵,要他们屯田的政策也废了,那还留着卫所什么用,自然顺理成章的就能裁了。

起初陈奇瑜总是想不明白崇祯皇帝为何给自己这么大的权利,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剿匪?现在他想明白了,皇帝这是深谋远虑,已经盘算着改革祖制了。

这可是个大工程,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皇帝想赌一把,自己一个激动,也是一不小心就着了皇帝的道,当了这改革的急先锋。

到了现如今,陈奇瑜是明白过来也晚了,这急先锋当上以后再想净身出户,那可就难了。

西北大营的成与败牵动着无数人的利益,陈奇瑜也就跟着被火烤,他心知肚明,这折子前脚递上去,整个京城的官僚和地主们基本都会得到消息。

要是只给皇帝上报,那就相当于自己坐实了此事,起码也要给内阁递过去一份,否则就连各部院的官员都会有所微词。

这个时候的内阁签押房,坐北朝南的是首辅魏藻德和次辅蒋德璟,其余几个阁臣分列左右,因为签押房没有那么多位置,所以后来那些官员就只能站在阁臣们身后。

对于这些人来说,所谓的捷报它就只是个开胃小菜,真正牵扯到神经的还是后头要议的。

据方才来传话的直殿监掌印李春透露,皇帝批了几个折子就去了景阳宫,当时说的时候,李春还一直乐个不停。

的确,那处宫闱已经多年未有妃子居住,因处地冷清,再加上位置偏远,去哪儿居住的妃子基本都是要竭尽全力的搬走。

久而久之,景阳宫在后宫之中便成了第二冷宫。

这柔妃虽是外族女子,但此事看来,的的确确是有她自己的本事,居然能让崇祯皇帝连着几日不去坤宁宫,反而有事没事就去那景阳宫休息。

现在皇帝去了大老远的景阳宫,虽说周围全是厂卫,但总归神情能有所放松,臣子们也便是开始按部就班的争论。

李春可不是为了给臣子说皇帝去向的,最主要还是传话来了。

“谕户兵等部衙门:

朕览户部等衙门请发内帑银两,朕岂不重念封疆吝惜不发?但思军国诸费向有经制,祖宗朝大兵大役率皆外廷调度。即在皇祖时,讨平宁镇、征播驱倭,一切兵饷不闻请帑。今崇祯年,帑金积贮有限,内廷诸费不赀,原非额供可应外急。

迺自东事军兴以来,户兵等部不闻长画,动请内帑,十七年危亡存急之秋,辽兵安在?

所谓内帑供需之兵,请则危言要挟,用则如任意开销,调募不求精强,防御不合窾会,耗费徒多,绩效鲜睹。

且如辽东旧兵七万额,今已不听调度,乃成辽左三桂私兵之势,旧时饷近七十万,每增新兵十三万,岁饷便至五百余万,乃自辽沈既陷,河西官军精忠报国能几?

兵数相悬,未归朝廷,即称外关角羊有恙而不至,假使辽兵全在,饷银安入谁人腰包?

朕又闻十五年发去陕西赏银二百余万,策在剿匪,然荷戈军士未沾,文武私囊半满,平添朕昏聩之过,西北积余亦送贼手,又有何益。

朕每念之痛恨,见今各衙门候发帑银,恐仍前毙,多发何益?

今朝西北危存战局,帑金需朕亲发,自今日起,内帑、国库动发分毫,皆需朕之,厂卫监察百官,贪内帑、国库者,尽诛九族,绝不姑息。

朕思前想后,每感社稷之重,决议增四地粮仓,东可抵蓟屯之地,西可至宁固双关。京师、南京、大同、济宁四地,年末以前,粮仓需满。”

第一百二十一章:新历第四百一十三章:转轮打火枪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战第一百七十三章:真小人,伪君子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归心武昌,李自成议政西安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给朕回去写检讨第一百四十六章:闹剧第四百三十章:总督四川,满门忠烈第七百一十章:聪明人的做法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来你就得来第二百二十四章:下马威制野性子第七百六十四章:燃烧的巴黎城第六百九十三章:你可以戴罪立功第一百五十八章:昏君本纪第四百二十六章:多尔衮尽诛哈达,崇祯帝再设驿站第七百二十九章:你这个皇上,老子不认!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祯亲征胜利碑第三百七十七章:内阁大学士李建泰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馆里坐着的五省总督第三百七十二章:以胜虏昭告天下第一百九十一章:血染婚仪第七百七十章:大明等于“全世界”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复太原(上)第一百六十六章:召见宋应星第四百八十三章:勇武第二百一十二章:老冯出塞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让了,马大帅第二百零六章:皮岛 天津 登莱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五百一十四章:没有硝烟的战争第六百四十四章:潼关大战(上)第六百二十章:一触即溃,官军虎威第八十八章:请贼入瓮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七百七十九章:两超多强第十四章:御外于山西,靖内于京师(求收藏!!!)第七百七十五章:西帕希魔鬼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诏书第五百四十六章:内情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东,下苏杭第二百一十三章:吹就完事儿了第七十二章:东南财阀集团(吐血第四更!)第六百七十二章:传闻第二百八十七章:大明皇帝万岁第七百七十六章:保护火枪营第四百四十八章:朕为天子第二百零八章:文采下登莱,牟氏靖曹州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庙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蓟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庙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庙第三百八十八章:事变第一百九十六章:香甜的山芋第五百六十三章:东路受挫 老冯出招第六百四十六章:潼关大战(下)第一百一十四章:复设东江第三百五十章:蔺养成的抉择第一百六十九章:开造器之先河第七十七章:刘芳亮北犯第四百八十一章:摧骑第二百三十三章:一败涂地第六百零六章:魂牵梦绕的大明第三百零三章:帝奔第三十五章:整筛第二百三十二章:五省进剿第三百八十九章:十七世纪全球最强第二百七十九章:满门勋荣第四百九十三章:暗度陈仓第一百八十五章:干就完事儿了第三百零一章:风云突变第六百一十章:天下巨商会于京第一百七十一章:自有犯愁事第四百三十二章:陷重庆、下忠州(上)第四百四十五章:忠奸第六百八十二章:帅帐激斗,成王败寇第五百八十三章:这天下的皇帝,只能是朕!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园留守司第二十九章:士林中的歪风邪气第四百六十二章:战兵、正兵、辅兵第二百零七章:皇上仁慈第六百八十八章:报复第三十二章:朕这是在和你们商量第五百五十四章:上兵伐谋 其次伐心第七百八十七章:厂卫是皇家的,不是臣自己的第二十六章:扑朔迷离第七百四十四章:联名表贡第五百七十一章:这棋越下越大了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二百八十七章:大明皇帝万岁第四十五章:东厂办差,孝陵卫勤王第一百零六章:力排众议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伤疤忘了疼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一百九十八章:圣宝禄学院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寿归明 有德乱辽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屯营之战(中二)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战争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