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2

一场风寒,让积劳成疾的首辅陈廷鉴彻底病倒了,卧床难起。

他第三次安排长子, 将他辞官告老的折子带去给元祐帝。

元祐帝看到折子, 朝陈伯宗大发脾气:“不要再拿这东西来见朕,就是你自己请辞,朕也不会准了先生请辞!”

陈伯宗跪在地上, 叹气道:“皇上何必为难父亲,他老人家是真的劳累不起了。”

元祐帝来到两棵桃树下, 树下仿佛站着一个长须飘逸的老者, 牵着一个三岁的男孩讲桃、杏的区别。

再往前走, 经过一片翠竹,元祐帝又仿佛看到同样一个老头, 在教男孩用竹叶吹简单的曲子。

能做太子师的陈阁老,不但知晓天文地理, 还会像山里的孩童一样吹笛子。

只是随着他越来越大,陈阁老也越来越严厉了,再也不会带着他玩耍,有时候元祐帝都会怀疑,那些陈廷鉴教他玩的画面, 究竟真的发生过,还只是他做了几场白日梦。

天空高远而湛蓝, 元祐帝仰着头,出了很久的神。

他并不是一直都喜欢老头, 少时恨过老头的严厉,亲政后也有过与老头政见不合的时候。老头固执, 他也有自己的骄傲,好几次,元祐帝都对着老头那张不肯让步妥协的脸,在心里暗暗生气,甚至诅咒老头出点事,再也不要出现在他面前才好。

但这样的时刻并不多,怨恨都是一时的,事情过去了,过阵子气也就消了,他还是会高兴看见老头站在朝堂上,会庆幸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老头,替他省了不少心。

可元祐帝改变不了时间,老头子的头发胡子一年比一年白,老头子的腰杆也开始佝偻,就连老头与人争执,有时候都要中间停顿一会儿咳嗽两声,再也不能一气呵成。

说起来,元祐帝已经经历过好几位阁老的离世了,但陈廷鉴与那些老头不一样,陈老头于他,亦师亦父。

华阳早上一收到公爹卧病的消息,马上就带着宝嘉来了陈府。

陈廷鉴靠在床头,身上是孙氏帮他更换的常袍,发髻用布带束起,雪白的长髯也用布带打了一个结,方便喂药。

孙氏朝长公主儿媳妇抱怨:“真不知道留这么一把胡子哪里好了,给我添了不知多少麻烦。”

陈廷鉴无奈地摇摇头。

华阳忧心忡忡地来,又被婆母调侃的语气逗得发笑。

宝嘉接过祖母手中的药碗,俏皮道:“祖母嫌麻烦,我不嫌,我来喂祖父吃药。”

陈廷鉴急道:“我自己来就行,小九快住手。”

宝嘉稳稳地端着碗:“您跟孙女客气什么,我又不是我娘。”

陈廷鉴飞快地看了眼坐在不远处的长公主。

华阳笑道:“这么多年了,父亲与儿媳还是那么见外。”

孙氏道:“不是见外,长公主可是先帝宠爱长大的女儿,老陈家祖上就是种地的,老头子小时候也做过农活,突然多了您这样的儿媳妇,可不得供着才行。”

宝嘉一边喂祖父喝药一边插话道:“祖父祖母还有大伯父他们,对我娘都是一样的态度,为何我爹特立独行?”

孙氏:“所以你爹才能做驸马啊,天生好命。”

宝嘉:“都是祖父的功劳,没有祖父先入阁,谁能知道我爹。”

孙氏:“好小九,回头就这么当着你爹的面说,看你这个亲女儿能不能戳破他的厚脸皮。”

宝嘉:“那我也没有那么傻啊,我才不帮着祖母欺负我爹呢,敢情您儿子多不心疼,我可就一个爹。”

孙氏:……

陈廷鉴笑得胡子直抖。

一碗药喂完,元祐帝到了,管事直接把人领到了春和堂。

宝嘉陪着祖母出去迎接舅舅,华阳还在床边的椅子上坐着。

趁人还没进来,陈廷鉴低声道:“长公主也该出去迎迎。”

华阳笑:“您都病成这样了,还要教儿媳规矩不成?”

陈廷鉴只是摇摇头。

华阳偏不去迎,她就不信了,弟弟还能为这个记她这个亲姐姐的账。

元祐帝根本没当回事,进来与姐姐打声招呼,人就坐床边了,盯着陈廷鉴上下打量:“看气色也还行,莫不是年纪大了想偷懒吧?”

陈廷鉴咳了咳,叹气道:“真的干不动了,还请皇上体谅,准臣告老还乡。”

元祐帝只让太医先给陈廷鉴把脉。

元祐帝带来两个太医,号脉过后,互相对个眼色。

华阳跟着弟弟一块儿去了堂屋,听太医们推断,公爹最多也就剩一年的寿数了,倘若休息不好,可能连一年都坚持不了。

华阳缓缓坐到了椅子上。

元祐帝看向姐姐。

华阳摆摆手:“你出来一趟不容易,多陪阁老说说话吧,我自己坐会儿。”

元祐帝握了一下姐姐的肩膀,这才去了内室。

他想哄老头几句,陈廷鉴却一副看淡生死的豁达:“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皇上不必为臣难过。”

元祐帝幽幽地看了老头一眼,板着脸道:“朕是为自己难过,先生走了,谁还能如先生一般辅佐朕。”

陈廷鉴:“不是还有何阁老。”

元祐帝:“他?不是您护着,他早被人排挤到地方去了。”

陈廷鉴:“臣也不止一次想排挤他,都是您在护着。”

元祐帝:“罢了,不提他,若朕允了先生的辞呈,接下来先生有何打算,当真要回陵州?”

陈廷鉴想摸摸胡子,摸到手才发现胡子被妻子绑住了,只好放下手,笑着道:“臣年轻时曾周游荆楚各地,这一次,臣想周游全国,从京城南下,经江南到广东,再过广西、贵州、四川、湖广,在陵州逗留一段时日,继续北上,过河南、陕西、山西,最后回到京城。”

元祐帝:“先生口气不小,就怕您这身子骨折腾不起。”

陈廷鉴:“有车马代步,仆人伺候,皇上无须担心。”

元祐帝:“您准备带谁同行?”

陈廷鉴:“别人都忙,就带臣的老妻,还有三郎,他不是读书的料,养了一把好力气正好照顾我们。”

元祐帝想到了老头的三个孙子,大郎勉勉强强考了个进士尾巴,人又过于忠厚老实,这辈子出息有限。二郎倒是聪慧,被他点了探花,只是二郎颇有些自负,也难成大器。三郎就不用提了,想学驸马走武途,却又没有驸马的智谋。

有时候元祐帝会为老头惋惜,有时候又觉得这样也好。

陈伯宗会是下一个首辅,但陈家的荣耀也将止于陈伯宗这一代,过犹不及。

不过,只要陈家的血脉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说不定哪一代又会出一个如老头一般超群绝伦的子孙。

.

陈廷鉴修养了快一个月,总算将这场风寒养好了。

离京之前,他把儿孙们都叫到身边,分别交代了一些话。

“老大威严有余,只是过刚则折,如今新政到了巩固阶段,该圆滑的时候要通融一些,平时可以多跟你三弟商量商量。”

“是。”

“老三脑袋够聪明,只是官威不如你大哥,你要尽量辅佐他,切不可居功自傲,祸起萧墙。”

“父亲放心,儿子明白。”

陈廷鉴再看向自家老四。

陈敬宗没吭声。

陈廷鉴:“再有战事,别光想着立功,多想想长公主与小九,平安就好。”

陈敬宗攥了攥手,闷声道:“知道。”

陈廷鉴也没有其他话要交代了。

夫妻俩带着三郎离京这日,一家人都出城相送,何清贤带着几位阁老也来了,元祐帝亦早早在此等候多时。

陈廷鉴今日精神还好,长髯打理得顺滑如瀑,随着初夏的微风轻轻飘拂。

元祐帝看着他这把长胡子,一堆话都堵在了嗓子眼。

陈廷鉴笑道:“皇上高坐明堂,臣替您去巡视天下,若有朝廷做得不足之处,臣会随时写信回京,还请皇上莫要怪罪臣多事。”

元祐帝:“自朕登基,先生便是元辅,地方为政若有不足,既是朕的不足,也是先生的不足,朕与先生当共省共勉。”

陈廷鉴颔首:“正是此理,那皇上留步,臣这就启程了。”

元祐帝:“好,先生路上保重,朕在京城等先生!”

陈廷鉴由三郎扶着跨上马车,看看元祐帝与众昔日同僚,看看一众子孙,他最后一笑,探身进了马车。

.

长公主府。

华阳睡不着觉,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对着天边的明月出神。

陈敬宗将人抱到自己这边,问:“在想老头子?”

华阳看他一眼,再靠到他肩头。

她隐隐有种感觉,公爹此次离京,怕是不会再回来了。

因为白日的送别极有可能会是最后一面,所以心中不舍。

陈敬宗拍着她的肩膀,也望了望那月亮,嘴上抱怨道:“一把年纪了,非要学年轻人出去游历,不就是想看看新政治理下的国泰民安?想听夸就直说,家里一个老状元一个老探花,一天一篇文章夸他都没问题,若还不够,你这个长公主也写两篇。”

华阳拧他:“你懂什么,这盛世天下乃是父亲劳碌一生的硕果,他当然要趁自己还有力气,亲眼去看看。”

陈敬宗:“你既然明白,又何必不舍?白白惹我拈酸。”

华阳:“你非要酸,怨得了谁。”

陈敬宗:“当然怨你,但凡你对我有对老头子半分高看,我都不至于计较。”

华阳淡笑。

陈敬宗低头咬她的唇。

华阳没再说什么。

一直到陈敬宗抱她回房,要睡了,华阳才忽然问:“知道你与父亲,在我这边的区别是什么吗?”

陈敬宗:“什么?他比我有才华,我比他年轻英俊?”

华阳:……

陈敬宗:“你说,我洗耳恭听。”

华阳顿了顿,道:“父亲以福国利民为己任,他老人家既是你我的父亲,也是天下百姓共享的大功臣。”

陈敬宗:“我怎么说?”

华阳淡淡道:“你就只是我的驸马而已。”

公爹属于天下,陈敬宗独属于她,这便是父子俩的区别。

“长公主还真是霸道。”

陈敬宗覆上来,扣住她的手腕,在她脸上颈上落下细细密密的吻:“我还是二老的儿子,是状元探花的兄弟,是小九的爹,是十几万士兵口中的大将军,怎么就成了你自己的?”

华阳:“你若不想当,有的是人愿意。”

陈敬宗:“愿意也白愿意,你早被我占了。”

他独属于长公主,长公主也独属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