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

这世上从来不乏好事者,李恪带着仙娘刚回临江宫,消息便传了出去,传进了长安。

李恪以李世民所赐之一万亩永业田为抵,博得美人芳心,这等作为,若是在寻常人家,绝对算得上是败落祖上基业的败家子了。

不过李恪为亲王,大唐亲王多蛮横,只要不去欺压良善便是算是贤能了,再加上李恪早有风流之名在外,这些事情传到了长安,长安城的百姓也大多是当做一段风流韵事听听也就是了,算不得什么大事,动不了李恪的筋骨。

而且现在长安城中皇帝李世民的心思已不全在李恪的身上,更多的还在太子李承乾。

近些天来,太子李承乾时常夜出东宫,在数位随从陪侍之下前往平康坊撷玉楼夜宿,整夜未归。

夜宿青楼之事,本是风流行径,若是在寻常官员,哪怕是发生在皇子身上都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偏偏有两个人是个例外,一个是皇帝李世民,而另一个便是太子李承乾。

此事李承乾做的隐蔽,再加之李承乾身份在此,旁人也不敢多言,故而长安城中鲜少人知,但东宫属臣于志宁身为太子左庶子,东宫门下坊主官,李承乾的行踪又岂能全然避地开他?

一次可以,两次可以,三次也可以,但于志宁不是瞎子,李承乾夜不回宫的次数多了些,于志宁自然就看出了端倪。

于志宁性子最急,当于志宁查出李承乾连夜宿于青楼的时候,心火大盛,甚至连写奏折的功夫都等不及了,立刻便进了宫。

于志宁为李世民心腹,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于志宁便是天策府从事中郎,颇得李世民仰重,竟以太子教业相托。

于志宁乃国之重臣,他急于入宫必有要事,于志宁求见的话刚递进宫中,李世民便在甘露殿中传见了于志宁。

“臣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拜见陛下。”于志宁一进殿中,便对李世民俯身拜道。

李世民正在批阅新送进宫的奏章,一听得于志宁的称谓,便隐约猜到了于志宁求见所为何事。

于志宁官拜中书侍郎,李世民倚重他,故而命他身兼太子左庶子一职,教授太子课业。而中书侍郎乃中书省佐贰官,虽只正四品,却位列宰辅之位,在朝中举足轻重。

若是寻常,于志宁入宫拜见李世民,禀奏要事,必是以中书侍郎自称,而今于志宁自称以太子左庶子,所奏之事自然就是关系李承乾了。

李世民抬了抬手,示意于志宁起身,问道:“此时正是清政之时,仲谧(于志宁表字)不在省中理事,入宫可是有要事?”

于志宁回道:“臣此次入宫特来向陛下请辞太子左庶子一职,还望陛下允准。”

李世民闻言,微微有些诧异。

李世民知道于志宁入宫必是为太子之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于志宁的反应竟如此激切,上来便要清辞身兼的东宫官职。

于志宁出自鲜卑万纽于氏,其曾祖于谨乃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于义乃前隋上柱国、潼州总管,是地地道道的关陇门阀子弟,也是李世民留给李承乾的干臣之一,李世民对于志宁在东宫的作为自是寄予厚望。

李世民闻得于志宁请辞,忙问道:“不知发生了何事,仲谧何故请辞左庶子?”

于志宁所谓请辞,原也只是处事的手段而已,非是决意如此。

于志宁一脸正色道:“太子少儿顽劣,臣自问教之无方,不敢当此重任,特来向陛下辞官。”

李世民听得于志宁这么一说,顿时明白了过来。

难怪于志宁上来便要辞官,原来竟是太子做差了事情,于志宁这是借辞官之说奏太子之失来了。

论主次,李承乾是君,于志宁是臣,于志宁自然不便随意指摘李承乾之失,故而于志宁便借助辞官之说觐见,禀奏李承乾之过。

果然,于志宁这么一说,李世民当即问道:“不知太子所为何事,竟叫仲谧如此大动干戈。”

于志宁回道:“太子弥留女色,念栈青楼,已连续数日夜不回宫,宿于妓坊,长此下去,如何了得。”

李世民闻得于志宁之言,猛然一惊,面露讶色地问道:“竟有此事?”

于志宁点了点头,叹了口气道:“太子夜宿青楼,整日只知饮酒取乐,每到白日读书之时,便是一副昏沉欲睡之态,亦或是告病不出,躲在内殿酣睡,如今太子的课业已月余无甚长进,臣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

李世民听了于志宁的话,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李世民众皇子中,论贤名,以李恪为最,但李承乾虽贤德之名不及李恪,可论及睿哲聪慧,也不在李恪之下。

贞观六年李世民驾幸岐州,身不在长安,便是李承乾以太子身份留京监国。那时李承乾处事颇得章法,有条不紊,深得李世民赞许。

甚至李世民为了栽培李承乾,一度着陆德明、孔颖达、长孙祥、褚亮等一众鸿儒之臣教导李恪治学,可谓用心良苦。

可就是这样一个李世民原本寄予厚望的太子,竟干出了这等荒唐之事,李世民的心中怎能不惊,怎能不怒。

李世民怒拍桌案道:“太子胆大妄为,竟敢行此荒唐之事,朕定要彻查到底,究其首恶。”

在李世民眼中,李承乾本为乖巧之人,行事妥当,如今突然有此作为,自然是有奸佞谗言,误了李承乾。

于志宁身为太子左庶子,上奏此事本就是为借李世民之手纠李承乾之失,并无半点动摇李承乾太子之位的意思,听得李世民这么说,也连忙道:“太子贤德,绝非荒唐享乐之人,臣以为此事之后定有小人撺掇。”

李世民对于志宁问道:“仲谧可知是谁人每日陪同太子前往?”

于志宁回道:“汉王李元昌。”

李元昌同李承乾走的极近,又记得李承乾信任,李承乾对李元昌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以致都听不进了于志宁的劝告,于志宁早有不满,借此机会,自然就将李元昌抖落了出来。

李元昌!

自打当初李元昌同李恪为难后,李世民对自己的这个胞弟早有不满,而今又事涉李承乾,李世民对李元昌的不满便更甚了。

李世民一拍桌案道:“汉王久在京中,每日只顾带着太子胡乱厮混,岂是正事,朕即刻便当下旨,以汉王为兴州刺史,外放地方,不得随意还京。”

兴州远在汉中,相距关中数百里,李世民将李元昌遣去汉中为官一是为惩戒李元昌,二便是为敲打李承乾,要他好自为之,勿要再行错事。

无论是李世民还是于志宁,他们的立意终归是好的,只是他们却不知,李承乾绝非逆来顺受之人,今日之事不过是李承乾荒唐的开始,而非结束。

第五章 禄东赞之忧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六章 设局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阵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书第三十六章 烟雨楼第九章 萧家姊弟第二十五章 临朝大封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章 将欲南下第四十章 换帅之议第二十三章 豪赌第十章 收局第三章 结好第五十七章 撷玉楼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三章 归宁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四章 琼华殿第七章 刘仁轨到府第六十九章 长孙遗愿第四十三章 名册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袭第五十二章 洛阳船行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一章 楚王让美第一章 定帅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九章 凉州司马第五十六章 长孙父子第五十九章 账簿第六十八章 应对第三十一章 春猎第四十六章 送归第十二章 夜袭第六十八章 皇孙侍读第三十八章 捷报入京第十二章 门下驳诏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三章 联亲第五十章 方季长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二章 洛阳船行第八十四章 赌约第六十九章 换质之议第八十四章 江陵寻人第十一章 另辟蹊径第四十三章 晋阳城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一章 议亲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五章 连遭打击第二十五章 武顺入宫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二章 风从虎第二十三章 圣旨至第二十四章 扬州刺史第七十五章 草原乱起第三十三章 再会夷男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阳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战第九章 夺河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忧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八章 聘礼第三十章 借马寻衅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四章 武士彟去职第八十三章 定论第八章 婚成第十八章 山阳酒馆第五十九章 入宫释疑第二十八章 颉利病危第四十六章 大唐来使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二章 贵妃第三十八章 灞桥临别第七章 武家女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一章 议亲第三十章 长安乐第八十三章 定论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七章 陌刀营第十章 落雕弓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一章 另辟蹊径第十五章 大度设的试探第十七章 兵困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