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_九品中正举士之制

九品中正举士之制

他话犹未了,却见自己的三弟司马孚已是一步踏进书房。在门口处,司马孚和司马芝两个堂兄弟刚一拱手行礼见过——司马芝一转身,已风风火火地告辞。司马孚瞅了他背影一眼,很是有些讶异:“二哥,芝兄有什么急事回衙门要办吗?走得这么急?”

“这个……河南尹统辖京畿内外八百里方圆的枢机要地,庶务繁杂、千头万绪,哪一件事儿都疏忽不得,芝弟他当然是忙得脚不沾地了!”司马懿将司马孚迎入书房内黄杨木坐枰之上坐下,面色温和地说道,“哪像三弟你在吏部尚书之职上那么清静雍容?哦,对了——三弟今日前来,可有什么要事吗?”

“二哥,陈令君近日提出要设立一套‘九品中正举士之制’,您可清楚?”司马孚在黄杨木坐枰上坐定之后,向司马懿肃然问道。

“九品中正举士之制?”司马懿微微一愕,“为兄曾在今年年初听到他谈起过相关的一些思路……怎么?他已详细制定出条陈来了吗?”

“嗯。陈令君昨日已将‘九品中正举士之制’的奏稿发到吏部里来审核。经小弟签署同意之后,他便要呈进内廷中书省请陛下用玺颁布天下施行了。”

“哦?三弟是想来咨询一下为兄的建议吗?”司马懿双目亮光一闪,在司马孚脸上一瞟,“你自己认为陈令君那份奏稿写得如何?”

“二哥,小弟认为陈令君的用心还是好的。依照陈令君的本意,他也是想将先朝的‘进贤察举四科取士之法’进一步改良成更为公平、公正的选人用贤之善政。”

司马懿一边认真听着,一边深深沉思起来:对于汉代的“进贤察举四科取士之法”,他先前任丞相府东曹属之时,就十分熟悉了。它的具体内容是“进贤取士有四科之途: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四科之士,

皆须有孝悌公廉之行。”然后,这“四科标准”再颁到各州各郡“乡举里选”,由朝廷选曹、吏部根据乡论民议选拔人才。但后来在“乡举里选”的环节之中,权阉贵戚和豪门富绅们把持了乡议标榜之权:权贵子弟多以门户得举,仁人贤士多以孤寒遭弃,导致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腐败情形层出不穷。所以,自前朝建安年间以来,荀彧、崔琰、毛玠等清粹中正之士都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各种反思、修正、改良。而陈群现在提出的“九品中正举士之制”亦正是建立在他们探索出来的各种经验结晶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这套“九品中正举士之制”究竟还能不能够将“进贤察举四科取士之法”做到“矫枉归正,兴利革弊”呢?司马懿心中亦是并无太大成算。

“……二哥,陈令君拟定的‘九品中正举士之制’的具体条陈是这样的:在各州、各郡层层设置‘中正官’,选择贤良有识之士担任,专门负责考察本州、本郡之人士,不拘门第、家世,但论德才品行,并据此与成‘状语’,定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呈进吏部按‘状’任用。同时,对人士的‘状语’品评,由中正官与吏部每三年联合考核一次:其言行修著者,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或以六升五,直至升到一品;其行不符实者,则降抑之,或自五退六,或自六退七,直至革除品秩。二哥对此意下如何?”

“听你这么讲来,陈令君的这套‘九品中正举士之制’也算确是十分周详了。不过,依为兄之见,你们吏部日后在施行‘九品中正举士之制’时,一定要抓住关键,不可倒持权柄,让后汉末年权阖贵戚、豪门富绅等操纵乡议标榜之权的不良情形重现于世。”

“小弟有请二哥指教,我等吏部郎官应当如何抓住关键?”

“本来,你们吏部一向是由陈令君掌管的,为兄身为尚书台之仆射,专管军政钱粮之庶务,不好干涉你们

吏部这边的事儿。不过三弟今日专程来问,为兄也就站在朝纲公义的角度上直言相告了:依为兄看来,这‘九品中正举士之制’施行的关键之处有二——一是对州郡中正官的选择任用;二是对人士‘状语’的循名责实之核验。州郡‘中正官’的选用标准是‘中而且正,无偏无私’,要像当年主持汝南‘月旦评’的名士许劭一样既有知人之鉴,又有公允之量。而且,对士人‘状语’的核验一定要切实到位:名实相符者,虽疏而必用;名不符实者,虽亲而必弃。另外,还要敢于追究州郡‘中正官’误写‘状语’、徇私枉法、举士不实之咎!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这‘九品中正举士之制’才会真正成为朝廷进贤纳士的一大善政!”

“二哥当真是阅历丰富、见解深刻,您这一番点评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小弟听了,颇获效益!小弟下来后一定将您的这番指教转禀给陈令君……”

“转禀给陈令君?呵呵呵,三弟呀!这你就不必了。为兄告诉你的这些点评之语,你只需自己牢记于心、笃实而行就是了。陈令君亦是宦场经验丰富的大魏宿臣,他自然也是晓得这两点关键之处的,不需你到他的面前去透露这些。”

司马孚听到司马懿这么说,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司马懿两道浓眉往上一扬,侃然又道:“其实,依为兄之见:自古以来,识人辨贤,实非易事。唯贤者能识贤、智者能识智、伯乐方能识骐骥。想当年汉高祖建基拓业之际,纳善若不及,从谏似转圜,听言而不求其能,举功而不考其素,陈平起自亡命而为智囊,韩信拔于行伍而登上将。故而天下之士云集归汉,各显其才、争奇竞异,智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汇天下之智、聚天下之贤,是以汉高祖能扫暴秦如鸿毛、取强楚若拾遗,纵横四海而所向无敌!三弟你下去后细思此言,日后在取贤纳士之上必有裨益。”

“二哥的拳拳教诲,小弟必会铭记于心。”司马孚深深答道。

(本章完)

第十一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_三马同槽而食第十一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_九品中正举士之制第五章 战后的扫雷工作_过招,拆招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曹操晋封魏国公第十一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_寡情的曹丕第十一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_以举荐之名,暗植势力之军第七章 蜀魏之争_后方的蜀魏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残兵_周宣占卦第二章 司马徽蛊整水师_回龙湾偷袭第七章 抢夺夏口_常山赵子龙司马懿吃三国1第六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_永别了,昔日的盟友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敲山震虎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蒋干过江第七章 装瘫拒入曹营,密谋大计_突然“瘫痪”又新婚第九章 暗通贾诩,助曹丕上位_悲情一生司马孚第九章 暗通贾诩,助曹丕上位_酷刑逼供,招出“幕后黑手”第三章 魏帝的反击_朝中新局第一章 司马懿初掌兵权_锦囊妙计第一章 大破火攻计,攻诸葛之心_诸葛亮的礼物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蒋干过江第五章 司马兄弟招兵买马_司马懿大寿第二章 汉曹不两立_一人一口酥第十章 司马懿最后一击,三国尽无敌手_再无敌手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曹操的担心第五章 暗礁突现_尧舜禹三代之后第一盛世第六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_永别了,昔日的盟友第十章 魏代汉主_来自孟达的“嘉禾”司马懿吃三国3第二章 退吴之战_天纵将才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大战在即第三章 从名师,学帝王之术_读《史记》,观天下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紫龙玦第四章 曹操一出错,司马氏笑了_曹操一错再错,还会错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南阳卧龙——诸葛亮第十章 司马氏权倾朝野_离间计第十一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_贾诩投桃报李第九章 暗通贾诩,助曹丕上位_丁仪功亏一篑第一章 东汉乱局_董卓遇刺第八章 魏太子之争_一箭三雕第四章 曹操一出错,司马氏笑了_汉室骨鲠第一章 大破火攻计,攻诸葛之心_见招拆招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出山!第六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_曹家最厉害的死敌第二章 司马徽蛊整水师_回龙湾偷袭第四章 智除异己,司马懿三做托孤辅政之臣_魏帝托孤第二章 汉曹不两立_曹操借刀杀孔融第六章 曹爽威信骤减,司马懿欲清内患_烈女沈丽娘第七章 抢夺夏口_直奔夏口城!第七章 欲擒故纵,司马懿告老还乡_地牢中的美人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情为我所用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残兵_司马懿的城府第二章 回乡招兵屯粮,蓄养死士_护乡坞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一字未改,壮士断腕第七章 装瘫拒入曹营,密谋大计_曹操征辟,先礼后兵司马懿吃三国2第七章 蜀魏之争_诸葛亮偷袭上邽原第六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_挥师,南方第三章 魏帝的反击_朝中新局第八章 魏太子之争_密会老君殿第二章 司马徽蛊整水师_憋屈的蔡瑁第一章 东汉乱局_司马兄弟离开京都祸乱之地第二章 汉曹不两立_曹操借刀杀孔融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残兵_美人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没错,曹丕就是这盘棋的关键一子!第六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_以兵养兵第七章 抢夺夏口_藏兵于民第九章 暗通贾诩,助曹丕上位_酷刑逼供,招出“幕后黑手”第八章 曹爽恶事做尽,司马懿待时而发_排除异己第五章 隐姓埋名,初入仕途_小人物往往掌握着第一手信息第九章 暗通贾诩,助曹丕上位_幕后黑手第七章 蜀魏之争_暗算第十一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_替身:诤臣桓范第七章 欲擒故纵,司马懿告老还乡_柏夫人第七章 抢夺夏口_烟幕阵第一章 司马懿对内的无间道_嫁祸天子第十章 魏代汉主_魏国朝贡大典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没错,曹丕就是这盘棋的关键一子!第七章 抢夺夏口_从这里,给曹操南征埋下祸根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一代儒宗荀彧抱憾而终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曹操晋封魏国公第一章 司马懿对内的无间道_离间兄弟第一章 大破火攻计,攻诸葛之心_攻心之计第一章 大破火攻计,攻诸葛之心_攻心之计第十一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_化敌为友第八章 司马懿密盟孙刘_既生懿,何生亮?第十一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_真正的韬晦之术第四章 智除异己,司马懿三做托孤辅政之臣_司马懿的高帽子第四章 曹操一出错,司马氏笑了_汉室骨鲠第七章 蜀魏之争_木门道的捷报第四章 曹操一出错,司马氏笑了_交易司马懿吃三国2第二章 退吴之战_算无遗策第六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_通达时务第五章 隐姓埋名,初入仕途_软蛋太守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残兵_命悬一线第十章 司马氏权倾朝野_离间计第十章 魏代汉主_孙权大献殷勤第二章 回乡招兵屯粮,蓄养死士_护乡坞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冒进的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