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五十一章国法之辩

萧家的人做梦也想不到会被治罪的如此严重,事情已经发生了,他们只是想要脱离这场纷争离开神都城而已。

现在的他们已经无法离开,赵祯站在边上看着热闹,王安石已经和那些监察御史辩论起来了,并且把南门大街当成了朝堂,一只了当的在这里阐述律法存在的缺陷。

这下把监察御史们给震住了,不是被王安石的想法镇住,而是被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行为所镇住,此时的他们只想抽自己大嘴巴。

怎么就忘了王安石的倔强性格?人称执拗副使的王安石一旦执拗起来谁也拦不住,听说官家在朝堂上都拦不住他的口无遮拦。

现在王安石当着四周的百姓,大庭广众之下的口无遮拦,真的是要了人的性命!

赵祯无奈的放下手中的第三个饼子,打了个饱隔便走出人群,这事情闹得实在是过分,而且越闹越大,尤其是王安石的幼稚和那几个监察御史的迂腐。

事情本来极好解决,现在却闹得如此大,怕是唯有自己出面才能快速解决此事,平息这出不该出现的动荡。

赵祯挤出人群后便径直的走向王安石以及和他纠缠在一起的监察御史,至于边上的契丹人,三才已经让他们靠边,同时警告他们不要想着通过别的途径解决。

王安石还在和监察御史们辩论,根本就没瞧见从身后走来的赵祯。

“连官家都曾说过,昔日之法不适当下,“国之法度应当随时而变,随当下而改!”,今日之事不过是我大宋耕牛过剩而已,宰杀耕牛卖肉减少商贾损失,有何之过?”

“朕是这么说过,可国朝法度岂能轻易改变?即便是要改也要经朝廷决议,问策群臣,再以通晓民情律法者编纂,你在此但这众多百姓“直言不讳”岂不是越俎代庖?”

“若是如你所说,这些契丹商贾早已血本无归!”

王安石愤然转身,便瞧见赵祯似笑非笑的表情,顿时大惊:“臣三司副使王安石参见陛下!”

“臣等参见陛下!”

一群官人弯腰行礼,口称陛下,四周的百姓那里还不清楚赵祯的身份,顿时作揖拜下口称“官家”。

大宋的政治氛围极好,皇帝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友善,百姓见到皇帝不用跪拜,叫法也颇为人性化,直接口呼“官家”即可。

宋朝皇帝“官家”的称呼来自于太祖赵匡胤,为了增强自己称帝的信服力,让底下的人都称他为官家,官家代表着皇权天授,代表着皇帝的大公无私。

而赵匡胤是受到了曹魏名臣蒋济的启发,他的《万机论》有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而大宋皇帝被称为官家,就是这样来的。

赵祯非常喜欢这样亲和力极高的称呼,比高高在上的陛下,皇帝要好得多,也亲民的多,大宋的政治开放,风气随和,没有文字狱,也不因言获罪。

之前有朝臣上疏,建议取消“官家”这一称呼,改回“陛下”以彰显帝王威仪,赵祯直接朱批驳回,好不容易营造出的宽松政治环境,赵祯不允许任何改变的可能。

官家既然来了,那一切都会有定夺,四周的百姓只能感叹这几个契丹商贾的运气好,居然能在这时候遇到官家。

有官家在必能给他们主持公道,在百姓看来,这几个契丹商人不论是不是外戚,单单凭站在公道二字上就一定是无辜的。

百姓眼中的公道很简单,契丹人来卖耕牛,价钱卖不出去,无奈之下宰杀耕牛卖肉减少损失,这于情于理都是说得通的,毕竟谁也不愿亏钱不是?

再说若是他们把亏钱这事情带回草原,所有牧民无论是契丹人还是宋人都不再养牛,那最后必然导致耕牛价格上涨,对百姓来说自然是不利的。

稍稍有脑子的人都能算出这笔帐来,自然是会向着契丹商贾,宋人和契丹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从敌对变成了相互之间消除仇恨的阶段。

经过律法的规定和商贾买卖的往来,宋人发现契丹人性格上的有点,知道这些草原汉子其实好客而豁达,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大多数人都得到宋人的认可,双方之间的矛盾也因为契丹国的覆灭而消失。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宋人百姓对这些契丹商贾是存有同情的,再听说他们是贵妃娘娘的族人,这便更加同情。

说到底也是皇亲国戚,可在他们自报身份之前,态度依旧是和善的,没有盛气凌人,也没有破坏大宋的规矩,可见这些人知道遵守国朝法度。

而赵祯的出现无疑是给了百姓观察皇帝态度的机会,赵祯自然不会破坏自己定下的规矩。

在某种程度上政治正确还是极为必要的。

君王的出现必然是四周空旷的,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所有人都在向赵祯躬身施礼,鹤立鸡群便是这样。

赵祯长袖挥动:“平身!”声音不大但中气十足,在四周安安静静的场景下显得极为厚重却拥有不俗的穿透力。

“谢官家!”

众人起身之后,赵祯站在了王安石和监察御史们的中间:“你们的争吵实在是没有意义,契丹商贾当众宰杀耕牛触犯了国法这没有错,但如今我大宋耕牛已经算不得什么值钱的家畜。

农桑国之本,可耕牛,农具,甚至是种子的价格都在降低,没必要因为宰杀了耕牛而在市井之中争辩不休,有这时间还不如做些其他事情。

人心之中都有一杆秤,无论国法如何,这杆秤永远都代表了人心中的公道,眼下莫要辩个是非黑白出来。

就是一个被逼到穷途末路的商贾在没有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减少自己的损失而已,宰杀的是他自己的耕牛,损失的也是他自己的财物,人要不是被逼到极致,谁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赵祯的话极具蛊惑力,听到他这番话的契丹商贾嚎啕大哭,八尺男儿站在马车边上就像是一只牛犊子。

百姓们也忍不住潸然泪下,是啊!人不被逼到极致谁会去杀耕牛?

只有人群中的吕夷简微微撇嘴,皇帝根本就是在避重就轻而已,要说和稀泥的本事,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强者不屑阴谋第一千八百零九章今之神都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处处万岁声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时代宁静的鸣笛(上)第两千零五十八章论“天时地利人和”第一千零一十一章使者之心第一千五百零五章东西方的区别第两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四百零八章智珠在握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国的窝囊皇帝第两千零九十二章千刀万剐难赎其罪第两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两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来第六百四十五章网中鱼第五百一十一章价值几何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锁天竺,禁绝往来第两千三百五十二章全军出击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八百二十四章天降大任第一百五十四章骤变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内朝会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第两千六百零三章赵仁的造神计划第二百七十四章皇帝眼中的轻重缓急第一千八百五十七章杀鸡儆猴第两千一百二十章帝王召见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赵祯的百分之九十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气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乌古部的萨满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国系统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的无奈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敌人的敌人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四百四十三章军演第六百四十四章禅房中的帝王之道第八百八十五章铁鹞子的覆灭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三封诏书第二百零九章暴风雨前的宁静第两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十九章太子的反击!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觉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大定府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八刺沙衮的末日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会三两事第两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踪迹第两千二百三十四章“暴力执法”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结束的战争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权第一千零四十一章大宋出了个苏武第两千零八十三章神秘的商人第八百九十二章天机不可泄露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帝王不行于色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价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化整为零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与苏轼第两千五百四十四章远攻近交?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与高丽第两千零八十七章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第一百七十一章棋局收官第三百零六章深宫琐事多第两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虑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混战开始第两千六百三十八章统一一个帝国的步骤第两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种子第两千零七十五章不寻常的械斗第一千六百八十章临横府是个好地方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二十八章东京乞丐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一千七百五十章身心皆属第两千零三十章万国咸通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六百第十九章当众打脸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两千二百三十六章赌徒理论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坠的家族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亲审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疏勒悲歌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约(上)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契丹有子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师骤至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塞翁失马第四十章太子奏对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师大震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师大震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君王的代价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装(三千字三更)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贪婪本无错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赞普和论逋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新的皇权第一千零一十一章使者之心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拍卖第二百二十一章大宋的青天第两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烦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鹤的“毒计”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