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

雷特只是种下了一枚种子,但这枚种子非常的强大,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茁壮成长,最终会形成一株参天大树。

只不过这一切还在酝酿之中,并没有人能够看见,也没有人能够发现,远在大宋的赵仁便更不知道了。

此时的赵仁正在享受家人的温暖,这次西方之行让他觉得家庭弥足珍贵,无论是和赵祯下棋,还是与赵昀打牌,或是父子三人背上猎枪去打猎,都是相当有意思的事情。

年关将至,无论是神都城还是兴庆府,都已经进入了狂欢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个时候商人却是最为忙碌的,因为他们要趁着人们大肆采购的时候把之前囤积下来的货物卖出去。

年关的时候物价当然是增加的,这是大宋商贾总结出来的道理,而且在这个时候,无论是朝廷还是官府,都不会去管物价的飙升。

当然除了粮价,煤炭价格不能提升之外,其他的价格只要不是高的离谱,便不会有人在意。

物价高地方还是大城市,一般的地方即便是物价高了也卖不出去,还不如薄利多销来的实惠。

宋人在经济上的道理吃的比较通透,尤其是商人他们知道该赚什么钱,该在何处赚钱,那些不精明的,早已被市场所淘汰掉。

当然,大宋的消费水平也在激增,这是必然的事情,当一个国家的商业繁荣,环境稳定的时候,工资待遇也是最好的时候。

一旦出现了“经济寒冬”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也难过。

繁荣的时候物价再高也有人去买,萧条的时候即便是物价低廉也不会有人去光顾。

在大宋百姓看来,这几年有些奇怪,几乎年年都是丰年,几乎连连都是发财的好年景,吃喝不愁,外出做活的人还特别多,大多是赚的盆满钵满带回家。

但百姓们奇怪,赵祯却不奇怪,原因很简单,大宋的资本主义进程已经到了需要在此过度的时候了。

想要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外销是必须的,但却不是全部,拉动内销,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土地,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从一开始,大宋的粮食安全就已经得到了保障,所以赵祯段时间内是不担心过度发展工业会给大宋带来灾难。

也幸亏当初夺取了南海诸国的土地,否则基础的粮食安全将会是卡在大宋脖子上的一道重要枷锁。

眼下所需要担心的就是内需的问题,如何拉动内需已经成为三司和中枢重点关切的问题。

兵事对于大宋来说已经非常的稀罕,内政方面也是愈发的稳定,唯一需要操心的就是在法治和经济上。

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暴露,法子上的还好一些,毕竟知道问题在哪,可经济上的问题即便是暴露出来想要改变却是很难实现的。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宋对外贸易的年年增加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一旦达到饱和,那接下来该如何?

许多大宋的商贾都发现了这个问题,连商贾都能发现,朝堂上的相公们也必然发现了。

赵旭的奏疏在之前就已经送到了赵祯的案头,关于这个问题,赵祯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只有一个便是拉动内需。

也就是增加大宋百姓的购买力,用丰富的物质来满足百姓们的生活。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便是,即便有些货物卖不出去,或是在西方饱和,大宋国内的市场也能消化掉。

赵祯从来就没有打算无限开拓西方市场的打算,那里的繁荣与大宋完全无法相提并论,若是一个与东方一样繁荣的文明,那大宋的便可以进行对等的交易,压缩一定的利益来培养一个长久的市场。

但可惜的是,西方文明和市场完全无法与东方相提并论。

所以赵祯要未雨绸缪,以大宋自己的内需和市场进行调节,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大宋一直吸血西方终究是不行的。

赵仁在西方做的事情非常成功,也是赵祯所期望的,当然赵旭之所以这么配合赵仁也是在不断的增加在西方的筹码,没有什么能够比大宋的商业更让人关心。

当赵仁和赵昀在兴京惬意的有些无聊时,赵旭的皇驾终于抵达了兴京,在承圣门口,他便下了皇驾,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无论是如何的高贵,最终还是父亲的儿子。

孝是大宋的治国之本,也是历朝历代说尊崇的东西。

赵旭的到来无疑是给,兴京带来了新的活力,最少老百姓是喜闻乐见的,孝顺的人就不会坏到哪去,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赵旭看着四周百姓激动又崇拜的模样,他就知道自己做的没错。

赵祯带着两个孩子站在了城门内三丈的距离,这是给予了赵旭这位大宋官家最大的尊重。

不知为何,在看到赵祯脸上的行为笑容后,赵旭便觉得眼睛酸酸的,涩涩的,快步上前在赵祯面前跪下,郑重的拜下:“赵旭叩见父皇!”

这一幕不光感染了四周围观的百姓,也让后宫的女人们悄悄的抹眼泪,赵祯笑道:“你这孩子已是一国之君,不用这般大礼叩拜的。”

“父皇!”

赵旭心中感动,难以言表,在赵祯的搀扶下紧紧地拉着他的手道:“父皇,孩儿当早些来的。”

赵祯笑道:“朝廷政务繁忙,你来的早朕反倒不放心,还有三天才是元日,来的正是时候了!三才兴庆宫中的家宴可摆下?”

三才连连点头道:“启禀陛下,都以按娘娘们的吩咐,准备了三位皇子最爱吃的菜!”

赵祯点了点头:“如此甚好!摆驾回宫,朕与吾赵家的麒麟儿们同乘一车!”

四周黑压压的百姓躬身齐贺:“太上皇安康!陛下安康!”

对于百姓们来说,在兴京看到赵祯和赵旭两人父慈子孝,比什么都高兴,这证明赵祯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也证明大宋从今往后都会在繁荣和稳定中度过。

百姓没有别的什么期望,只希望天家安稳,朝廷安稳,大宋安稳,只要安安稳稳的,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好年景!

大宋相较于历朝历代来说,已经做了太多的改变和超越,并且一切都是从赵祯继位开始的,所有人都期盼,年代君王能给大宋带来长达百年甚至是数百年的稳定。

第一百一十三章战还是降,这是个问题第两千三百六十四章“输不起”的王朝第五百六十章少一个子都不行第两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纠缠第九百六十四章阴差阳错第一千九百三十九章密林索踪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与苏轼第两千六百四十六章终章(二)图穷匕见第两千一百一十一章门阀是怎样炼成的第两千两百零四章离京的驸马和公主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赵祯的“自私”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赖着不走的皇帝第三百七十五章辽朝的担忧第一百八十章老爹的宝藏第两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哒措的选择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发自肺腑的“威胁”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计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间百万兵第两千两百一十一章祁国公府的“替死鬼”第二百二十四章一府分三衙第两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厮罗的计划第二百四十五章御览试卷第三百九十五章何为正义?第二百五十一章国家贸易第八百二十八章复仇之军第二百零六章烈火焚城第两千零六十八章欧阳修的莫须有第两千六百二十章万民宫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艺术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契丹的财富第六百零七章天下事,往往不按计划来……第两千零九十二章千刀万剐难赎其罪第五百三十章天有不测风云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铁骑第两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跃然纸上的王安石第七百八十四章瓮中之鳖第两千四百九十七章夜叩宫门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强宋不需要解释第两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担心第两千零四章宁可御敌于战场,不可怠敌于萧墙!第两千六百三十七章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三百二十章雪灾中的柳三变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大宋的帆第二十三章父爱如山第六百七十二章东山再起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摊上事了第两千二百三十九章置之死地的十面埋伏第两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东方民族第两千四百零二章血战玛儿敢第两千零七十章最强大的要塞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风暴过后第四百九十四章昆明的由来第一百一十一章将门的手段第二百二十五章惊现巨款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胁第一千九百零六章圣城之灾第二百一十三章夜,登高守灵第九百二十七章该收敛了第三百二十章雪灾中的柳三变第一百三十九章妖僧害人第两千两百零五章蔡石的选择第八百五十七章无题(上)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节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现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三七分账?第两千两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两千一百九十一章太宗的“成事不足”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谁之过?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图格鲁克的直觉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战养战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声东击西第三百九十章蜀道难第九百八十二章宋辽之间的心思第一百三十六章独夫与天道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怀心思的辽朝母子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会武术,谁都挡不住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远遁的塞尔柱第一千八百五十四章南熏门门头刘三虎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价值第两千五百零五章西方与东方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没有赢家的赢家第一百二十七章真假玉玺第两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四百六十六章骤起的波澜第六百三十二章倒霉的刘从德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问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屠杀令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说书第两千一百三十八章奎大的踪迹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敌之计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气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击根源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来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置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