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权力争斗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权力争斗

元丰五年春,正月,辛丑,授苏油、高遵裕、李舜举以下西征将领有差。

西征原各路尽进兵马,转驻各州,诸将转为知州,原秉常所命各官,委为通判。

惟三路都转运司、转运司、都安抚司、安抚司、都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司、都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司,从原伪朝降官中,选拔授任一部分。

命三路都转运司苏油,都安抚司李舜举,检察诸处伪僭,销拆以闻。

苏油上奏,请以原伪夏僭越宫观,拆解后作为建造学校的材料。

赵顼准奏。

癸丑朔,颁《三省、枢密、六曹条制》。

庚戌,黄龙府女真部长附于辽,予官,赐印绶。

壬戌,崇文院校书杨完,编类《元丰以来详定郊庙礼文》,成三十卷以进。

乙丑,以直龙图阁徐禧知制诰兼御史中丞。

癸酉,官制成,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珪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参知政事蔡确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甲戌,以知制诰章惇为门下侍郎,参知政事苏颂为中书侍郎。

翰林学士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蔡京为尚书右丞。

初议官制,盖仿《唐六典》,事无大小,并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受而行之;

三省分班奏事,各行其职,而政柄并归中书。

直到底牌彻底揭晓,王珪才知道,自己被蔡确给耍猴一样的耍了。

因为在改制之前,蔡确一直扮演着王珪助手的角色,而且深得王珪的信任。

蔡确曾经私下对王珪说道:“公久在相位,必拜中书令。”

自打苏油离开朝堂,主持西征大局之后,王珪认为没有了竞争对手,对此深信不疑。

据小道消息传言,一日蔡确对赵顼奏事之后,留下来单独和赵顼进行私下沟通:“陛下复唐制,而三高官官位高,如果置令,权位太重,不如就以左右仆射兼两省侍郎,足矣。”

这里头有些门道,要知道,元丰改制,是打着恢复唐制的旗号进行的。

唐制官僚品级最高的,是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皆正一品。

但是这几个官职实在是权位太重,因此被虚置,就是作为给重臣致仕后的荣誉头衔,不领实职。

唐沿隋制,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它们才真正分别负责国家政务的决策、审议和执行。

先说与此事关系较小的尚书省,尚书省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下又有诸司。

各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要统管六部,尚书省还有一个总机构,名为“都省”,都省之中,有尚书省左右丞,以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分管吏、户、礼左三部和兵、刑、工右三部。

其中左右丞处于行政监督地位,而左右司则兼有总务管理的性质。

接下来就是此事的关键。

三省当中,负责决策和审议的中书省与门下省,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而前面说过的尚书省,则单独称为南省。

北省的长官,是中书令和侍中。

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

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

蔡确的建议,其精妙之处在于告诉赵顼,中书令的职权,其实过高了。

陛下啊,要是这么搞,元丰改制就成了换汤不换药,所以陛下,不如我们将中书令和尚书令一样,也虚置了吧。

赵顼当然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惊喜莫名。

辛辛苦苦铺排了几年,不就是为了削减相权吗?现在文官二把手主动投降,说陛下这个一把手我们不要了!

对于一直希望皇纲独揽的赵顼来说,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帝从之”。

这下就好玩了,本来三省六部最高的行政机构尚书省,还应该有个尚书令的,但是因为唐太宗登基前曾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尚书令在唐太宗登基后就无人敢担任了。

尚书令没了,尚书省的头就成了尚书左右仆射,虽然尊左,但是其实是平级的。

这下蔡确和王珪就成了平级。

还没完,如果中书令还存在的话,那王珪也会成为蔡确的直接领导,也是能够管到蔡确这个中书侍郎的。

结果中书令被蔡确这么建议一取消,蔡确就成了中书省的实际管理者,而王珪却成了门下省的实际管理者。

刚刚已经说过,中书省是掌制令决策的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的部门,于是蔡确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凡是决策,和赵顼商量好,然后交给王珪,王公你有胆子就封驳吧!

王珪敢吗?他不敢。

于是这个名义上的首相,其实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地丁胶图章!

王珪这下彻底傻眼了,这这这……这戏法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

这就变成了蔡确联合赵顼,将宰相王珪给架空了,所以“确名为次相,实专政柄,珪拱手而已,凡除吏皆不与闻”。

王珪这个悔恨啊,要是苏明润还在朝中,断轮不到蔡持正这个小人嚣张!

朝堂之中,老实人自然会倒霉,但是幸好,奸人还有奸人收拾。

蔡确得意之后,还想继续加强自己的地位,于是再次给赵顼建议,尚书省给中书省的文书开头,应当加一个“上”字,以表示尊重。

尚书右丞是谁?蔡京。

于是蔡京表示这样做没道理:“三省皆政事所自出,礼宜均一;确乃欲因人而为轻重,是法由人变也,非所以敬国家。”

意思是说,三省之制,在理论上是平级的,三高官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是三个相同的等级。

而再下一级,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同样是平级。

现在蔡确和王珪分领了前四个职务,我如果以尚书右丞向尚书左右仆射递交公文,那这个“上”字可以写。

但是作为尚书省这个部门向中书省这个部门递交公文,这个“上”字,就不太合适了吧?

这就是“以人而为轻重,非所以敬国家”这一条的理论依据。

赵顼虽然给了王珪和蔡确首相与次相的职务,但是其实对这两个人没有多少礼重,多次因为他们的小过罚金,都成了朝中的笑话了。

“宰相罚金门谢,前此未有,人皆耻之。”

蔡京正是看清楚这点,才敢于打蔡确的捞过界的手。

因为这一次的争斗,蔡确没有给皇权好处,皇权也就不会再为他撑腰。

所以蔡京根本就没有给蔡确什么面子,直接问赵顼:“陛下用确为宰相,岂以才术卓异有绝人者?抑亦叙迁适在此位邪?”

赵顼也老实:“适在此位耳。”

意思是说,这不是改制的时候,刚好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嘛。

蔡京转头就对蔡确笑道:“你看,陛下都说了是‘适在此位耳’,安得自大!”

蔡确只好悻悻作罢。

第三百四十一章 刺勇之议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举措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谢罪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一人一颗米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丰年第四百一十五章 战壕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举措第六百三十二章 疯狗第七百一十一章 离京第二百六十九章 勋戚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两赋第八百六十三章 商品交易会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文武之别第五百九十八章 兵变第六十八章 大苏小苏第六百二十二章 公事公办第六百五十二章 蔡确的骚操作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 逼宫第七百四十二章 蟹粉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东西大工艺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司天监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战争第五百三十五章 皇后管内库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见面第九百二十五章 唱名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兰陂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鱼第二百三十二章 苏伯纯第七百一十三章 重会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挽救章惇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 建议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圣地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饶骨头第七百四十六章 礼尚往来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时辰第六百五十五章 反问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总得讲道理吧第四百一十章 弹劾来了第三百七十二章 财计第八百三十四章 公平的方案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再见辛娘第二百六十三章 老太君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推演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经济学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学问还没丢第一百二十二章 精品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虚张声势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举措第四百二十三章 战后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私会第二百七十五章 内官第七百零七章 多少是一点点第二百五十一章 病愈第七百七十三章 出发第四百九十二章 红脸白脸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改线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獐子岛第九百四十七章 王营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大胜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动员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难第六百四十八章宰相马,一样打第二百四十三章 出事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司马光逝世第一百三十章 惨相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二章 二太守传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傅贤妃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圣地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决战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沙子细第一百四十二章 平南记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大苏的传闻第三百九十二章 谈判第四百二十章 冲击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传承第五百二十七章 赵郡李家第四百零五章 环庆第二百八十九章 救日第一千零一十章 苏油的不靠谱第四百七十六章 谁也改变不了谁第五百七十章 苏轼被弹劾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一手长刀,一手宝钞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万人敌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反应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阿司匹林的药性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 危机第八百五十三章 吴哥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卧云堂第二百六十九章 勋戚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书》第三百七十四章 河湟变迁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荐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兵制第五百九十二章 纵横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沈括所见第二百二十三章 花边故事第九百一十七章 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