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河害

第五百一十九章河害

苏油赶紧摆手:“言重了。要不请令郎进来,让薇儿与他看看伤势?十四五岁的少年郎,正是好强倔强的时候,跪在外边进出人看到了,他面子怕是下不来。”

孙薛氏说道:“且让他跪着。探花郎,县君,未亡人有个不情之请……”

苏油说道:“郡君但说无妨。”

孙薛氏说道:“我家小子经过这次事后,性子有些变了,只在屋内发呆,以往那些狐朋狗党来唤,也只作没听见。”

“听闻朝庭正收录烈士子弟入禁军,我就想着与其让他在外闯祸,不如子承父业,吃他爹那碗饭。”

苏油说道:“郡君可要想好,入了军中,以后也会上战场,刀剑无眼,那真是拿命在搏前程。”

孙薛氏说道:“我们本就是穷苦出身,是他爹一刀一枪一条命,换来的现在家中这份诰命。他下面尚有一幼弟,五位从弟,说句不怕丢人的话,朝廷的抚恤,拉扯么多半大小子……”

石薇有些听不下去了,眼巴巴地看着苏油。

苏油叹气:“令郎如今手上有伤,直接投军那别人也不回收的,我看要不这样,如今我也是朝中三品,出入少个陪伴,不如就收令郎在身边,一是养伤,二是等候机会。跟在我身边,也有朝廷一份俸禄的。”

“政事堂今日已经决定,让我与司马学士按察河务,明后日便即要启程,要是郡君没有意见,那就让令郎赶紧回去准备,我们随时出发。”

孙薛氏站起身来,又是一拜:“多谢探花郎,多谢县君。”

苏油连忙还礼:“不当此礼,都是看在节度留后的面上。”

孙薛氏说道:“那这便唤他进来,拜见探花郎。”

不一会儿,小子进来了,捧着手低着头,一声不吭。

孙薛氏骂道:“你这混账,还不赶快拜见探花和县君,从今后就老老实实跟在探花身边,做个亲随。”

苏油说道:“亲随说不上,算是同伴吧,看样子你也十四五了,可有表字了?”

孙薛氏说道:“小儿今年十四,叫孙能,表字干臣。”

苏油点头:“名字取得好,知道周处的故事吗?”

小子抬头,一脸的懵逼。

苏油说道:“周处乃西晋大臣,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少时凶强侠气,横行郡中,膂力过人,好纵马,践踏田稼,为乡里所患。”

“他家乡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哀邅迹虎,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以周处尤剧。”

“于是有人游说周处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横唯馀其一。”

“周处先杀猛虎,再击蛟龙。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贺。”

“而周处却到底没死,竟杀蛟而出。听见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于是他去了吴地,寻找当时的两位贤士陆机和陆云,不过哥哥陆机不在,只见到了弟弟陆云。”

“周处具以情告,说道:‘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担心终无所成。’”

“陆云回答:‘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

“周处于是改励,终为忠臣孝子,功业胜过父亲。”

孙能刚要说话,苏油却举手制止:“故事很打动人是吧?所以容易令人一时激动,热血上头。”

“你父亲血战疆场,为国尽忠,将他的才能,用到了应该用到的地方。满朝文武,尽皆钦佩敬仰。”

“我不要你现在回答,回答了我也不听不信。”

“你回去冷静冷静,然后自己好好思索一天——你,将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成为那样的人,从现在起,准备为之做出那些努力?”

“想通了,想好了,心里没有任何疙瘩了,再来将答案告诉我。我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不管你想要做什么,都会尽力帮你。”

“现在让县君给你检查伤势,包扎完后,便随你母亲回去吧。”

当晚,苏颂和陈昭明苏小妹一起前来拜访。

进门苏颂就是一通埋怨:“明润你怎么能出这个头?我调阅了近年来的河工记录,黄河如今差不多两年多便要来一次溃坝决口,这么烫手的差事怎么能主动请缨?”

苏明润躬身施礼,然后很冷静地问苏颂:“族兄,那你说,除我之外,朝中还有更适合考察河务的人选吗?”

苏颂叹了口气:“就知道你会那这个来堵我的嘴,也罢,为国不惜此身,我苏家也出了范文正那样的人物,族兄也为你骄傲。”

说是骄傲,语气和神情,半分骄傲的意思都没有。

几人进室内坐下,苏颂才说道:“明润对黄河变迁熟悉吗?”

苏油摇头:“我只知道河害来自水中的泥沙。黄河流经泾渭高原之后,因为当地土质皆是黄土,因此当河到了长安洛阳一带,河中已经一碗水三分泥。”

“因为流速关系,这些泥沙不会淤积到河底,所以他的中游是相对安全的。”

“但是当它经过开封,到达河北后,由于地势低平,因此流速缓慢下来,这意味着泥沙也沉积下来。”

“随着河床底的泥沙淤积越来越高,水位也不停的上涨。待到淤泥填平河床,河道不复存在,海量的黄河水只能另寻出海口,于是,灾难就降临了。”

“治本之策,是在陕西广植植被,保护泥土,让其携带的泥沙减少。”

“泾河便是如此,当其初出六盘山,河水清澈,甚至可以直接用来烹茶。”

“可进入渭州,由于渭州两岸农耕发达,植被殆尽,因此开始携裹巨量泥沙。”

“等到进入渭河入口,已经半水半泥,造成‘泾渭分明’的奇景。”

“前秦的泾渠,就是这个原因被堵塞的,我到了渭州后,在泾河上游重开渠源,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说完又叹息:“陕西如今是重兵防驻之地,地方人力,全力耕作供给大军尚且不敷,柴薪营寨,各种器械,都需要大量树木。现在说什么植树造林,是有些异想天开了。倒是大苏,又在凤翔搞了不少松林。”

苏颂点头:“有道理,不过河害问题不光是我朝突出,在历代也是非常严重的。”

“秦之先,河工便是朝廷重要职务,共工,大禹、河伯、夸父,这些都是上古治水的大贤。”

“有周一代于今,黄河大堤屡溃屡修,屡修屡溃,基本上就是两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

“东汉初年,经过经年的战乱动荡,没有力量治河,导致黄河与汴河同时决口,整个北方化为洪泽。”

“一直到三十六年后,国力上升,汉明帝才任命乐浪人王景修河。”

“王景把治河的重点放在了黄河下游重要的支流汴河上。利用汴河从荥阳,即今郑县西北,引黄河水,经过东京,南京,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到千乘海口入海。”

陈昭明说道:“这段工程,长千余里,王景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整修好了下游河道。并在汴河与黄河交汇口,设立水闸,以控制黄河流入汴河的水量。”

苏颂说道:“汴渠河口以下,每十里立一道水门,通过调控水门控制黄河流入汴河的水量,使汴河水量保持在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护汴河的目的。而一旦遇到汛期,汴河就能够分流大量的黄河水,从而保护黄河下游堤坝。”

苏小妹补充道:“为了这次治水,汉明帝动用了数十万民夫和军队,耗费了上百亿铜钱。其动用的物资不计其数,中原地区的树木砍伐一空。”

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消耗战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二十六章 新酒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正间反间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青唐第八百三十六章 章法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节奏乱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颂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国第四百二十九章 计相学宫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第三百四十七章 潜移默化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三十四章 蚀刻第六百零八章 交流轮训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比第九百一十九章 诃黎之死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失踪第一千七百八十章 苏轼送东西第八十七章 私奔第八百五十六章 建设第八百九十八章 苏颂的态度第一百七十一章 陆路第五百五十八章 三产第一百五十七章 斗智不斗力第一千零四章 扑克牌第三百八十八章 对答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运粮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第二百八十九章 救日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第七百二十章 奸臣分析奸臣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胡辣汤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谏第二百二十一章 打望,不可能的第八百四十章 断刑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 水师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不足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矛盾转化第九百七十九章 后勤第二百一十八章 张天选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光胫转运第六百二十四章 禅师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挨训第六百三十七章 思想体系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绝仕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复行汉制第二百六十一章 欧阳修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扫荡第四百五十二章 退军第七百四十八章 招募第二百一十五章 铂金第二十五章 纸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延州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 入场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礼物第一千五百章 问卷调查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改线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会打仗第二百九十章 建言第九百四十七章 王营第一百八十章 洗脑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火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时辰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本末第四百二十一章 威猛的石薇第八百五十章 大鱼第三百三十二章 高宾图第一百九十章 戒尺要开张第四百一十三章 劝降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西路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一步又一步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仁多保忠第二百九十七章 致用之学第一千八百零七章 化石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梁乙埋的顾忌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支持第三百六十一章 李老员外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十四章 好菜第三百五十四章 断案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敌人的阳谋第五百八十四章 游说第三百九十六章 计较第一千八百零七章 化石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旧城改造第三百二十一章 闹剧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战端再启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戏精聚会第三百零六章 转运判官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咆哮御前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磁州窑第五百九十七章 广锐军第八十二章 常数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谁的首功第五百七十六章 要求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