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赵郡李家

第五百二十七章赵郡李家

当苏油看见城门楼子旁手脚架的第一眼,心中立刻翻现出四个字——以工代赈!

赵郡李家,出人才啊!

不过这也是有群众基础的,赵郡李家的威望,在河中府的口碑,怕是比苏家在眉山的口碑只高不低。

因此大家才会如此听老头的话,一直到赈灾之事结束以后,百姓之中没有发生争抢偷窃物资的事情,街巷之间都很安定。

能力绝对没得说,司马光和苏油进城,老头一路介绍:“瀛洲与契丹通使,朝廷对老夫的奏报回复很快,我在七月请求从瀛洲周围多余的士卒中抽调人力,从防备河患的储备木材中抽调一部分,又调用了一万贯从真定各地购买木材。”

“自从两国和平,瀛洲以前的防御守战装备,早已经废弃了,这次正好化害为利,整饬一番。”

“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上面修建了御敌的谯楼,四千六百间战棚。”

“以前的正门,过于窄小粗陋,现在也扩大了。”

“这些工程从七月庚子开始施工,计划十月完工,现在还有些扫尾工作没有完成。”

“接下来我会发人力修整瀛洲南北通道,继续以工代赈,安定地方。”

一路过来,苏油发现百姓的房屋都已经修缮完毕,倒是州衙还是草顶,只做了简单的修缮。

司马光一路赞叹,一边对苏油介绍:“当年公仪为大名府修冠氏堤,工就弗扰,民悦之,请为宰;横陇之决,护卫金堤,满岁无河患;通判澶州,鸠工构城屋凡千区,中贵人衔命来视,规置一新,惊赏嗟异,闻之于朝。明润,多多请教,必有裨益。”

几个小的早都被瀛洲新城惊得目瞪口呆了,苏油赶紧拱手:“先生大才,当年郑国子产,卫国文公,救灾举措得当,国人讴之。夫子录于《诗》,流芳百世。先生今日之德,必亦有讴之者。”

老头笑道:“赵郡苏家千里驹,早有耳闻了,你在夷人里边的声望,可不一般啊。”

苏油赶紧摆手:“阿烈瞎说的吧?”

老头呵呵一笑:“阿烈可能瞎说,唐介唐子方也瞎说?”

苏油这才想起来,唐老头入京之前就在这片做官,还烧了辽人的寨子来着。

老头说道:“君实说得有些夸张了,我兴工,救灾,其实就简单四个字——按工给价。”

“历任河工,调用民力,兴怨惹谤,其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真要是给出的工钱足够公允,够民夫生活所用,大家争相效力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什么怨言?”

“欧阳公与河渠司对六塔河工程的造价差别如此之大,是河渠司想用丁役之法,压根就没有想到要给这些人工钱!”

“力作之人,日给米两升,盐一两,这是起码的。可大宋丁役,地方上多把下限当做上限,还要在这个底线上诸般克扣,加上胥吏上下其手,到达力夫手上的,怕是要折去多半了。”

“这点收入如何活人?加上远赴数百上千里之外服役的,沿途还要自担费用,破家亡身者,不计其数,所以大家才闻役色变。”

“其实大灾之后,如果调运得当,正是兴役之机。”

“一来人力集中,且无生计,能够靠工役得活。”

“二来大水之后,朝廷需要修整的地方很多,工程量也大,这些人正好解了急需。”

“所赖者,是胥吏不能盘剥,官府不能失信,转运及时,所给从厚。”

“因为一年半载之后,这些人是还要回乡的,所以还要留有些积蓄。”

“地方官员,多有一个‘怠’字,平日里尚不觉有差,真到了河北今年这样的情形,怠上一个月,翻年就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结局,不能不急啊。”

司马光深吸了一口气:“老夫今晚就将公仪的举措和在大名府商议的方案制成条陈,上报陛下和中枢,瀛洲有公仪坐镇,实在是百姓之幸啊。”

苏油拱手道:“李公,这些费用,从何而来啊?”

李肃之说道:“问道点子上了,河北防辽重地,各种物资军器堆积如山,不过平日里不得用而已,如今事急从权,今后在慢慢调补吧。”

苏油沉吟了一下,转头问司马光:“学士,你说你通判过郓州?”

司马光点头:“对。”

苏油问道:“郓城应当产煤铁,学士在郓城的时候可曾见过?”

司马光说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铁我知道是有的,不过铁户用的是松炭,大冶四五十人,小冶二三十人,如果算上取矿,造碳的,那就不止了。”

“不过听说风险极大,这些都是官榷,榷费很重,常常起炉不通风,或者风路虽通,熔冶不成,那就得重新起炉,重起不得补费,因此破家的豪商巨贾,也不是一户两户。”

苏油想的却是另一个问题,明代开始用北方煤炭含炼铁,铸造的铁炮因为含硫过高,极易炸膛,不知道经过自己焦化之后会是什么效果。

不过就算不能造炮,造刀枪箭矢,那也比远从汴京调运强得太多。

后世东平,可是重要的产铁区,地点就在如今梁山泊边上的郓城,有铁有煤,还有造水泥的灰岩,比后世更优秀的是,那里如今还有大量水源,有个方圆四百里的大湖,简直就是得天独厚的工业基地!

大宋徐州,“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

能让河北自己解决掉军器问题,漕运压力会减轻不少,将郓城发展起来,怕不又是一个徐州,嶲州!辐射河北,应该绰绰有余!

要是再在海边寻几处盐场,水泥晒池一抹,那就是种钱啊……

李肃之见苏油陷入神思,也知道这娃点石成金的本事:“明润,这是想到河北致用之策了?”

苏油这才回过神来:“哦,刚刚来了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过大河不治,一切都是白想,且先顾眼下吧。”

次日,司马光带着石薇的和尚道士队伍们去城墙工地巡查,检查工人食宿是否如李肃之所说那般,同时还要慰问鳏寡,幼弱,发放药品,指导卫生。

经过几次救灾,现在大相国寺和天师府已经形成了统一的防疫规条,至于个人卫生守则,苏油则找可贞堂的才子们编造成了简单易懂的歌诀,称为《避疫歌》。

见石薇实在是忙不过来,苏油也不好意思一定要她陪同,只好带着种谊和测量小分队出发。

一路辛劳繁琐自不必说,船队到了乐寿埽,一膄小船驶了过来,船上一个高声喊道:“船上可是苏大监吗?”

苏油正在弯着腰看沙漏呢,闻言直起腰来:“谁呀?”

小船靠拢,却是一名内官,点头哈腰不敢上船:“小人程昉,官家刚抬举了西京左藏库副使,现为河北屯田都监。”

苏油招呼道:“听说过,那快上大船叙话。”

内官还是有些不敢,小声问道:“学士在船上吗?”

苏油说道:“学士在瀛洲坐镇呢,怎么你想见他?”

程昉脸都白了,连连摆手:“不不不,我的意思是……不在就好。”

第七十七章 蛮部第一千七百七十章 大败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一百六十三章 对策第六百七十章 分析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铁路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七患第九百二十九章 横山关第一千七百七十八章 少给脸不要脸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晋王少保第十九章 苏家第九百一十五章 曹南第一千零七章 君子小人第二百三十三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新情况新问题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韩缜第九百零六章 两分五第八百九十二章 把控大市场第五百七十章 苏轼被弹劾第八十六章 松花蛋第二百四十八章 至宝丹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第五百六十二章 斗争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平叛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领思路第九百章 缝纫机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面粉厂第三百八十四章 羊毛第五百三十四章 刮目相看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演戏第六百三十九章 街坊第七百八十八章 王安石的局面第四百六十四章 财政赤字第九百八十章 大宋该打的仗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东西大工艺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比烂的世界第四百八十七章 鳌山第四章 苏八娘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兴洛仓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到此为止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火锅第五百九十七章 广锐军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清净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 白驼沟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大战的脚步第三百五十三章 蔡确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河西学派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上堤第七百六十七章 章惇的算计第六百六十五章 上课第三十四章 蚀刻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卧云堂第六十章 仿宋体第九百八十七章 补全证据链第五百一十三章 应变第六百四十二章 见解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二百八十五章 授官第二百二十五章 美质良才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坞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货币化第六百二十五章 苏方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美食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名医之家第一千章 冬蔬菜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一章 王晦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义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谥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支持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雄州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转般仓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沈括所见第一千零三章 膨化食品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东西皆战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锅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苏油的家事第六百九十章 王韶入京第五百二十三章 河鲜宴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内相第一百四十九章 龙老头的幸福生活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后手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号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讲道理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九百九十三章 论教育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威第一百一十六章 告祖文第九十六章 冲压第七十五章 工具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狙击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重逢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妈护井团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四峰岛第八十七章 私奔第九百一十四章 瓮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