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

第六百二十章利弊

“市易之法有三:结保赊请,一也;契书金银抵挡,二也;贸迁物货,三也。”

第一条“结保赊请”,就是贷款给没有抵当财产的赊贷者。

“市易法,听人赊钱。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罚钱百分之二。”

如是皇族宗室,则不需抵当,只要“三人以上同保”,经大宗正司出具身份证明,就可获得贷款,赊贷额为“并息不得过两月料钱之数”。

普通民户,赊贷额更低。

第二条“契书金银抵当”,是市易法最重要的条款。

大宋的典卖、抵当要有保人,故此法也称为“抵保赊请”法。

契书金银抵当的对象分为三类,一是充当市易务的官吏的大商人,二是在京诸行铺牙人,三是普通民户。

市易法规定:市易务提举官由朝廷委派,监官与勾当官募大商人充任,三者“以地产为抵,官贷之钱”。

又规定“许召在京诸行铺牙人充本务行人、牙人,内行人令供通已所有,或借他人产业金银充抵当,五人以上充一保。”

非市易务的普通民户,“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请”,赊请额不得超过抵当价值。

第三条,贸迁物货,其含意则是市易务亲自参与是买卖物货,使物货通流,物价稳定,初衷与常平仓法平抑粮价类似。

说白了,市易务就是先从外地商人们手上购入商品,然后将商品赊贷给承包市易务的京中大商人,大商人转包给小商人,小商人卖完东西后偿还。除了手续费,另加收白费之二十的年利息,逾期不还,则再每月加收百分之二的罚息。

其实这就是一种强行借贷,然后还要加上国家市场垄断,还要加上官商勾结既当裁判又当球员。

王安石任命吕嘉问提举此事,吕嘉问是吕氏“家贼”,到后来《宋史》都将他与吕公著吕公弼等吕氏高官单独分开列传的,想得到家族政治庇佑提携绝不可能,没有一点前途,得此机会,当然踊跃报效。

吕嘉问整理市易法条文后上书,其建议中有重要一条:“兼并之家较固取利,令市易务觉察,申三司,按置以法。”

赵顼认为这条让市易司权力过重,将之削去。御史刘孝孙言:“于此见陛下宽仁爱民之至。”

安石曰:“孝孙称颂此事,以为圣政,臣愚窃谓此乃圣政之阙也。”

意思是这一条的取消,让兼并之家没有了约束,会削弱市易法的效果。

由于这法是打着陕西沿边市易得利,官民汉蕃尽皆称便的旗号开的头,而且吕嘉问更是其心可诛,不是针对的四通商号那才见了鬼了!

所以苏油坚决拒绝背锅,立即上章表示强烈反对。

首先,是不是所有商品,都必须先入市易务后才能买卖?如果不限制商品种类,百姓从市易务贷出,先交一笔手续费,卖完之后还要交两分利息,那他的年利润,起码得在三成以上。

要是差价巨大的商品还好,要是普通小商品,能有这么高的利润吗?那老百姓卖完东西还完贷款之后,不是亏本吗?

如果发生这种现象,市易务怎么解决?其一只能是压低进价,这不是违背了保护进京商人的初衷吗?其二就是提高卖价,这不是让汴京小老百姓消费者吃亏吗?

如果朝廷的目的是保护商业抑制兼并促进流通,其实非常简单。

如果目的是打破大商人垄断不让外地商人吃亏,方法也不是只有官府替代一途。

让行会执事制度化,多元化,引入中小层商贾加入其中,分配户数定额,逢大事集体表决,过三分之二通过,让行会不是兼并之家的一言堂,再加上官府监督,不就搞定了?

入京商人的货物,实行公开竞标,打破准入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价格交给市场,不就搞定了?

至于无本的小户,没有偿还能力的那些,那属于扶持对象,不是生产对象。

要扶持,就别收利息,将他们排除于官员绩效之外,不要让煎迫他们的实施人,从大商贾变成官员,那样会为祸更烈! WWW .тTk án .¢ ○

永远记住那句话,贷款是有风险的,要靠贷款盈利,首先就得防范风险。

想吃利息,先得提防损失本金!

不是要逼迫人家典房当屋,而是把事情做在前面,做在起点,压根不让这种事情发生!

商贾和农人一样,本钱就是他们的地,收益就是种出的粮食,商税就是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政府应该做的,是培养出更多有地可种,有水可浇,有粮可存的人,才说得到让他们做贡献上来。

否则只能导致百姓难以立业,逃散抛荒,对商业来说,就是从事商务的人口减少,市井萧条,流通不畅,进而工坊凋敝,物价昂贵,初衷和结果,会南辕北辙!

随便说说目前这法存在的问题:

其一,有的商品季节差价不大,“物价增减,难以定期,而一州、一县价所增减,相去亦必不甚远,则货或积而难售”,行户赊贷之后,一年内赚不到三成,就有赔钱之虞。怎么解决?

其二,官府是以一个放贷者的身份介入商品流通,然而市易息钱和市例钱有固定比率,所以市易官吏为扩大政绩,就必须依靠“罚息”。

随着罚息的增加,市易法,会不会沦为盘剥百姓的的高利贷?

其三,罚息必将导致商户亏欠市易本息越来越多,无法收回,导致贷款民户破产,导致赊请法难以为继,怎么解决?

其四,市易务权力过重,市易务从事商品批零的收入不归国家财政,而由市易务官吏支配。

这其实是让市易务官吏捷足先登,动用市易务本钱,从外地客商那里“贱买”物货,再批发“贵卖”给本地商人零售。

在此过程中,本应由“贱买”物贷的市易务官吏承担的赊贷本息,却全部转嫁到零售商户身上。

市易务官吏为了获取批零差价,扩大赊贷额,转嫁赊贷本息,必定会强迫商户“必买于市易”,使市易务成为“挟官府而为兼并”的市场垄断机构。怎么避免?怎么解决?

其五,由于市易务以收息多寡为赏罚标准,市易务为提高政绩,以多收息钱为能事,如何保证不会有强迫、引诱民户赊贷的事件发生?

其六,市易钱本应贷给经商之人,官员们为提高政绩,必然为多收息而不分对象发放的非商业贷款,必然演变为纯粹的高利贷。怎么解决?

其七,市易务赊贷的物货,或因质价不符,“物货损恶”,或因脱离市场需求,“滞而不售”,或因市易务官吏抬高价格,“贱买贵卖”,如果发生此类现象,必会给赊买者造成损失,需不需要监督?如何避免其发生?

其八,中书说市易法遇价贱增价买进,价贵则低价卖出。所谓“贱以买,贵以卖”,但是官员为了获利,会不会“不贱而贱以买,不贵而贵以卖”?如何避免?如何监督?

其九,会不会有官吏违规操作?比如即假借他人之名从市易务赊买;比如让没有赊买的人白出息钱;比如勒令商贩不得往他郡,多为留难;比如操纵价格,倍获私利?

第一千零七十章 高滔滔哭了第二百八十七章 判卷第三百八十五章 李文钊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连机铳第十八章 小康标准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权力的诱惑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后世之美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一千零八十五章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贺礼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优待第五百零五章 择术为先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 瑕疵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雅事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阿司匹林的药性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类人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电报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复杂成因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神宗第四百七十四章 论政第三百四十八章 军靴第一千零九章 琥珀和珊瑚第五百六十四章 骑兵铳第九百六十九章 皇帝看大象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谋算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破军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文武之别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祭奠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烧了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一千七百章 种五的朋友第九百四十五章 御史们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积极防御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小孩第一千七百零九章 见面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个自己第八百九十七章 验尸第五百六十一章 苏大嘴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五十五章 争议第四百二十五章 红旗犹带冷梅香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力胜钱第四百二十一章 威猛的石薇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韩琦墓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守住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讨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九十三章 宴席初步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坟场游说第五百八十四章 游说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兴洛仓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后勤到税收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作战计划第八百八十二章 论功过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拦驾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一千零三章 膨化食品第四百二十四章 平话第一百四十五章 随手功夫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凶险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发展第五百二十一章 董员外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证据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时辰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临终对话第一百一十章 对对子第三百五十二章 变态繁荣第七百二十一章 利益交换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高昌第七百六十六章 火灾第四百八十八章元宵节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游说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师叔祖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贺兰石第八百四十章 断刑第二百七十三章 汴京腊月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卧云堂第二百七十四章 磨刀石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蔡确的帮手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会打仗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收关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矛盾第九百九十二章 当家长第九百零六章 两分五第三百七十三章 火炮初议第八百零一章 情报分析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宋东方朔第七百五十五章 争议第三十四章 蚀刻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龙筋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西路第七百八十一章 劝说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二百五十五章 织锦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明润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