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开梅山

第六百二十六章开梅山

刘嗣说道:“这其实就是《巫典》,起自二林,啊,就是如今的嶲州。二林归化后,便改了名字。”

“里边有大量的夷人律令,少爷又结合汉家礼制,宋法,加以改良。以期既符合地方的习惯,又不至与宋律发生冲突。”

“这其实就是一部归化的指南,一部大宋和夷人都能接受的纲领。”

“天长公,我看过寨子中的石碑律,很多都是《巫典》中的原文,说明天长公对这部纲领,是认可的。”

苏方翻着《西南夷律》,有些挪不开眼睛:“从过往的夷人那里听说过一些,寨老们都觉得不错,将之加在了石碑律上。”

刘嗣说道:“我知道你手下有狼兵三千,蛇兵三千,但是大宋光湘乡广锐一军,就有四千五百人,吴大哥他们的战力,你是清楚的。”

苏方停手:“我们和汉人打了几百年了,也不怕再打下去。”

刘嗣说道:“是,但是这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不是吗?少爷说了,我们不是来征服梅山的,是来帮助梅山的。”

“所以他给定了三条大略,让我与天长公商议,看看行不行。”

苏方问道:“哪三条?”

刘嗣说道:“汉降瑶不降,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

寨老们开始纷纷议论起来,棚子里一片杂音,苏方举手示意众人安静:“还请小郎君解说其意。”

刘嗣说道:“汉降瑶不降,就是尊重你们的意愿选择,愿意缴纳赋税,归入宋地的,我算作汉民,不愿意的,我们算作瑶民。”

“两者区别对待,算作汉民的,朝廷予以帮扶,从种子,禽畜,耕作技术,饲养技术,与宋地的贸易,交流,娃子读书等……方方面面,都有政策;”

“不愿意归化的,我们也任其自愿,尊重其选择,不过这些政策就没有了。”

苏方点头:“第二条呢?”

刘嗣说道:“第二条,就是尊重现在寨子里的传统风俗结构,男丁,算作汉民,以丁口纳赋,行汉制,设官管理,愿意改服的,听其自便,寨中不得干预。”

“而女性穿衣,说话,许保留风俗习惯,当然,如果汉夷通婚,女方就算我们男方家的人了,寨子里也不得留难。”

苏方笑道:“小郎君想多了,听闻宋地对女子约束颇多,我梅山的女儿,怕是都不愿意外嫁。”

寨老们也笑了,这个的确是他们的优势,夷人女子,自主性的确比宋朝女性高太多。

刘嗣接着说道:“这生降死不降,就是尊重梅山的丧葬习俗。瑶人死后,还算作瑶人,丧礼一从瑶人风俗礼仪,不用改行汉制。魂魄同样一归于墓茔,一归于家宅,一归于扬州十八洞,如何?”

寨老们都是惊喜莫名,这条太重要了,就算成了宋人,他们死后一样能回到祖宗身边!

苏方看着寨老们的神情,伸手从肉山上取过一片肉,在身边蘸碟里一搅,放进嘴里:“嗯,味道果然不一样了!”

……

九儿小妹崽很不开心,汉人哥哥说话不算话,吃过饭便和爹爹一起,连同寨老们一起躲进了草屋里嘀咕去了。

上师则召集瑶民,开讲佛法。

就剩下一个粗鲁汉子,九儿知道他是爹爹的好朋友,上回带着几个人来寨子里边,和寨子中的叔叔们出去了几天,打了几条老虎回来,还有一条犀牛。

然后道士爷爷把虎骨和犀牛角收了,让人给山里送来了好多好多的盐。

那盐的味道真好,和以前的盐都不一样,九儿想起来了,汉人哥哥中午的调料,用的就是那种盐。

听说朝廷要和寨子大战,北江死了好多人,很多叔叔哥哥也去了南江狮子山。

九儿心里空落落的,那个姓吴的汉子她不怕,看似勇武,但她有一百种法子让那人无声无息地死在林子里边。

但她不想和今天上来的汉人哥哥成为敌人。

汉人看瑶人,眼里都是贪婪,警惕,忌惮,蔑视,就算那姓吴的汉子,也只是对爹爹佩服。

今天的哥哥不一样,很……亲切。

扯着手里边的花瓣,看着天上的白云,九儿突然有些想哭。

“九儿,你在这里呀?”

“啊?”九儿赶紧跳起身来:“刘嗣哥哥你来了?!你们谈完了?”

刘嗣笑道:“差不多,其实归化大宋,对你们好处多过坏处,说清楚大家就好商量了。”

九儿认真地点头:“我不想和刘嗣哥哥打仗。”

刘嗣不禁失笑:“我也不想和九儿打仗。”

九儿说道:“那我们去玩吧!”

刘嗣看着九儿的赤足,莫名其妙有些心疼,砍下一根小竹管:“来,量量你的脚。”

九儿伸出脚,看着刘嗣拿竹子在自己脚上比划,用折刀在竹节上刻出印记,突然莫名其妙有些害羞:“刘嗣哥哥,你要做什么?”

刘嗣说道:“嗯,明天早上,我送你一件小礼物,亲手做的哟。”

瑶人的毒箭很厉害,九儿就凭一支小花弩,几根竹签子,从随身携带的小竹筒里蘸了点药膏,就放倒了一头黄麂。

刘嗣看着在地上抽搐的黄麂,不由得对能够避免这场战争,倍感庆幸。

回到寨子,吃过晚饭,刘嗣找九儿送来些麻线,干稻草,就在火塘边忙活起来。

九儿悄悄溜过来看了,又偷偷溜回自己的草屋里,翻来复去睡不着,然后又偷偷溜出来。

苏方在隔壁,点着桐油灯看《夷律》,听见楼板来回响,不禁摇了摇头,装作不知道,继续看书。

第二天早上,九儿脚上就多了一双草鞋,刘嗣心细,还用石头打磨过,免得打脚。

鞋头上还有两个小红线球,让九儿惊喜莫名,一整天里都笑容不断。

数日后,苏方率领梅山蛮头人们在狮子山见面,为纪念这次化干戈为玉帛的谈判,章惇将狮子山改名为佛子岭。

……

《蜀中杂记》:“熙宁五年,朝廷开梅山,籍为土民,授田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之有政。

蛮民已向往之,故檄入蛮境,蛮争辟道路以迎。

得其地,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

籍其民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均定其税,使岁一输。

梅山十峒,改设隆回、大阳、石马、永宁、龙潭五乡,建县新化,属邵阳,取‘王化一新’之意。

另置蓝田、资江、东平、丰乐、常安五乡为安化县,隶潭州,取‘安于德化’以名。

废惜溪、拓溪、藤溪、洋溪、云溪五寨,置为博易场。

章惇奏功,以僧颖诠,参军刘嗣,原广锐军都虞侯吴逵功最。

另知潭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烨、判官乔执中、泉州僧绍铣、宁州武冈知县郭祥正,共参其事,乞朝廷奖掖。

上赐颖诠紫衣,并密阁《开元录大藏经》,密印寺易名报恩寺,赐建御书阁,特免诸科差徭。

擢嗣湖南转运判官,提举屯田务推官事。

复广锐军,以逵钤辖。

其余赏进有差。”

事前,章惇和蔡烨对梅山的态度截然不同,蔡烨认为梅山难取,章惇认为可行,前期遭遇挫折之后,就连赵顼和王安石的态度都一度发生过动摇。

如今章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让朝廷喜出望外。

后人王夫之对章惇不感冒,但是在开梅山一事上,也不得不承认其功绩。

“惇之邪,灼然无待辨者。其请经制湖北蛮夷,探神宗用兵之志以希功赏,宜为天下所公非,亦灼然无待辩者。

然而澧、沅、辰、靖之间,蛮不内扰,而安化、靖州等州县,迄今为文治之邑,与湖、湘诸郡县齿,则其功又岂可没乎?”

荆湖一带,成为后世鱼米之乡,章惇的功绩,铁板钉钉无可辩驳。

第四百七十九章 劝谏第一千八百零六章 中秋会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倒绷孩儿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权力的诱惑第八百零八章 定议第一千零一十章 苏油的不靠谱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对策第九百八十章 大宋该打的仗第二百八十二章 看榜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烧曲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五百二十七章 赵郡李家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田遇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七百九十五章 辽国之变第二百二十九章 论计第二百七十六章 梅尧臣去世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前三排第四百六十七章 彻底失控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旧城改造第二百七十章 王韶第九百九十八章 鱼惊石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大苏的传闻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苏鱼公第五百三十五章 皇后管内库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谏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无此君臣民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 危机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调防第九百六十三章 朱婕妤第一百四十九章 龙老头的幸福生活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探讨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第七十五章 工具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攻城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美食第九百九十五章 保和春第七百一十一章 离京第二百一十九章 俩花熊第五百五十五章 战术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出发第一百八十三章 恐怖的神灵第八百零五章 誓师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训小辈儿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小诗第三百七十七章 诚意第四百八十九章 游玩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弊病第二百二十五章 美质良才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拍桌子而已第一千零八章 经济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锅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倒绷孩儿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斗碗第七百九十五章 辽国之变第四百一十三章 劝降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较第八百九十九章 软糖第九百四十六章 诗案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三君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铜镜(求推荐票)第六百六十二章 职田第一百零七章 扇翅膀第四百七十五章 谁改变谁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突兀锏第一百八十四章 布置第五百八十九章 民夫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私会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亲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一百三十一章 重逢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沙子细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政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阿司匹林的药性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雅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条陈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请罪第四百二十四章 平话第二百二十五章 美质良才第一百四十八章 李运第七百四十一章 砻磨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为公辟路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朝仪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困难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书》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请罪第一百七十四章 范先生第五百七十六章 要求第一千零七章 君子小人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占卜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大名府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后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白灾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谏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信用第四百四十四章 洞房第八百五十七章 回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