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九章 张载逝世

第八百五十九章张载逝世

赵顼待公主和驸马见了礼,才说道:“聊起苏明润家的孩子了,对了寿康,他家是不是有个长辈在庄子上?品行如何?”

说起这个卫国公主就撇嘴:“那孩子鬼精鬼灵的,对姐姐好得很,可就好像认定我每次去都要拿他们家东西似的……”

张敦礼就在一边笑:“扁罐家的东西,公主可真是没少拿。”

“驸马!”卫国公主不依了:“那是石姐姐和八公送我的!”

“哦?”赵顼又想歪了:“苏家其实也是殷富。”

张敦礼躬身道:“陛下误会了,都不是精贵的物事,八公农事上可是一把好手,又闲不住,周围别家都是园林水榭,就苏家庄子,给八公改成了菜园,鱼塘,桑林。”

“郡君和学士也由得他,苏家才多少人?吃不完的就周围庄子送呗。”

“最近才收了一地的古怪作物,说是苏明润从海外淘来的,叫胡萝卜,颜色喜人还甜脆,我已经求得了一些,过几日就给陛下送来。”

“汴京的芥蓝也是八公先种出来的,今冬又添了苤蓝,甜菜,卷心白菜,冬油菜,八公说待到开花结子,明年冬日里,汴京城又能多几样好菜蔬了。”

卫国公主兴奋地说道:“他家今年的大萝卜,最大一个有四斤,在地里都长裂口了,最是美味不过,每次去中牟我都……”

说到这里才想起来脸红,人家扁罐真没有说错,好像每次去都拿了别人家里不少东西。

见赵顼和两位太后神色古怪,赧然说道:“八公性子很好的……只把我们当做小辈,不会见怪的……驸马最爱跟他相处,有什么哥哥你问他!”

张敦礼说道:“刚刚陛下问八公品行如何,怎么说呢……八公不识文字,不通经史,但是自有自己的道理,待人坦诚公道,不骄不慢,不伪不谄,倒是天生的性子一般。”

“子曰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想老人家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了吧,因此我喜欢与他亲近,其实也是想学他为人处世之道。”

赵顼点头:“倒是,想来苏明润也是耳濡目染,才得潜移默化。听说理工学院的学子们在搞什么公祭?”

张敦礼说道:“是,他们在遥祭嵩阳书院山长,横渠先生。”

今年是理学重大损失的一年,邵雍才去世没多久,张载也去世了。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上。

在关中兴教,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使“关学”大盛,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遇到苏油之后,两派学问在思想上碰撞,融合,完善,补充,更是变得密不可分,周密完备。

关学得到了牢不可破的“实学”根基,理论基础得以完善。

蜀学通过关学迈出了从“致用”到“经世”的关键一步,完成了从“数理”到“哲理”的重大发展。

之后两者更是逐渐融合,形成了对儒家思想大继承大发展的“理学”一宗,高举复古大旗,大力宣扬“格物致知”,“克己复礼”,发展到今天,更是提出了“天理人情”的口号。

在加上辩证,逻辑,矛盾论等思辨武器,直接将历史上跑偏的儒家理学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时候,张载“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

为了训诫学者,他作了《砭愚》、《订顽》,苏油看后大为赞赏,将之书写于嵩阳书院大门两侧,作为校训。

两篇文章字数较多,苏油又摘取了其中八个字,组了一副对联——民胞物与,养性存心。立于书院门边。

关蜀学派将此八字作为训辞,亲切地称两篇文章为《东铭》和《西铭》。

教学期间,张载还用自己所得的薪资,在横渠购置了数百亩薄田,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两项实践。

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希望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苏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不过还是给张载去了信,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成为理工学派津津乐道的美谈——我不支持老师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支持你为追求真理而进行实践。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标准,且应该是唯一的标准。

熙宁十年,秦凤路守帅吕大防认为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的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

宋神宗任用张载担任同知太常职务。

不久张载病情加重,辞职西归。

十一月十七日,张载行至临潼,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书院的高薪全被他拿去搞社会实践和补贴学生了,殁后竟然贫无以殓。

嵩阳书院的学生们闻讯后纷纷赶往临潼,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

张敦礼是学者型驸马,对大宋学界诸事所知甚祥。

听张敦礼细说前后,赵顼点头:“翰林院学士许诠,司天监少监陈昭明,知郑州苏元贞,韩国公富弼,管勾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等纷纷奏明朝廷,乞加张载赠恤。那就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支丧事半数吧,朝廷也表示个心意。”

张敦礼拱手道:“陛下仁德,张山长的学生们定然感激。”

赵顼说道:“趁现在有点空闲,要不,去你家庄子上休憩数日?”

张敦礼赶紧躬身施礼:“臣山庄鄙陋,能得圣驾光临,池园瓦石皆仰沐天恩,不甚感激涕零!”

赵顼对自己赖在宫里不走的两个弟弟比较腻歪,但是对两个妹妹感情是真的好。

蜀国公主性子端重,赵顼甚至还有些敬畏,对有些骄纵的卫国公主,反倒最是宠溺有加。

可惜卫国公主驸马张敦礼是保守派,而且学问不弱,琴棋书画不亚于王诜,偶像是司马光,赵顼也常常拿他头痛。

张敦礼“善写人物,贵贱美恶,容貌可见,笔法细密,神采如生。”

苏轼和王诜关系好,张敦礼则和苏油关系好。

苏油远宦交趾,还特意命人写生了海外人物装束风情,以及吴哥石窟神佛像,建筑图样,还有当地各种奇怪的海鱼,巨蟒,巨鳌,鳄鱼之类的图画草稿相赠,张敦礼以其中一些生物为素材灵感,结合想象,创作了《九歌书画卷》作为回礼。

此画卷以屈原的《楚辞·九歌》十一篇主题为题材,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为题材,右图左文,不管是绘画还是书法,都堪称大宋当今艺术界的精品。

收到画卷之后,苏油拿去与李舜举显摆,李舜举当时就捶胸顿足:“我怎么就没想到此等好事!不出三十年,这幅画便能在汴京城里换得一套宅子!等下……这河伯骑坐的大龟,怎么跟我在真腊大湖里画着玩儿的那只如此相似……”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信用第一百六十二章 马本纲银第九百一十七章 大败第二百六十五章 请解第九百七十七章 思想问题才是大问题第一千七百章 种五的朋友第九百七十七章 思想问题才是大问题第七百九十三章 劳动人民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消耗战第五百二十章 议河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急惊风第七百零六章 商议第三百六十一章 李老员外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急惊风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廷议第九百五十六章 苏诗第四百四十章 再见可龙里第七百七十六章 夜战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沈括入门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坞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建言第三百七十章 演习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欧阳发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咽不下第三百七十九章 交相辉映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文武之别第七百八十九章 李士宁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辽人是传统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经济课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绝仕第九百六十一章 牡丹诗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动员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发展计划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 设计第九百九十二章 当家长第二百四十七章 时疫第八百三十九章 宝马第九十七章 划时代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本末第二百一十七章 桥的题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父子对话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打出手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新年前的奏报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驮马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农事第六百四十九章 冷处理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 逼宫第三章 程家第一千零六章 刨笔刀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复官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战争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 照相机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白河第二百七十五章 内官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相国寺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尚书第二百五十章 弹劾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漕船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九百八十六章 证物第九百六十六章 招悔第五百零三章 第一笔收入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 回府第一千章 冬蔬菜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动员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思路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陛见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火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马彬第九百二十一章 赵顼的家事第九百七十八章 军事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火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实验第六百三十二章 疯狗第四百九十五章 挂绫查账第两百零二章 烧白第四百六十八章 意大利炮第八百八十八章 舆情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美食第二章 嘴炮堂哥第一百二十七章 胜利的大会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苏油的背锅侠第三百一十六章 灵柴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文武之别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不一样了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四百二十四章 平话第六百章 吴逵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风气和国格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磨合期第一百四十九章 龙老头的幸福生活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文和武第一千零九章 琥珀和珊瑚第九百零九章 董大官人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圣地第五百八十三章 士德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老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