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招悔

第九百六十六章招悔

又问了窦四一些理工上的学问,见窦四回答得头头是道,苏油相信他是诚心求教了。

这才说道:“正好了,与陛下的言事折子里边,水利也是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涉及到河北,京东四路的民生恢复和对辽战略态势,是我大宋经济上最后一块短板,也是最硬的一块骨头,是一篇大文章。”

“这几天我给你做美食,你给我当助手,既然你都能通过分析看到问题,足见不是庸才,说不定陛下一高兴,就许你戴罪立功了呢?”

这回轮到窦四傻眼了,这就被套牢了?御史台也,这么晦气的地方,老子一天也不想多呆!

但是很快便被苏油带进了治河的大方略当中,如今苏油的立足点,比当年和司马光考察河北的时候更高,将治河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甚至和上游的西夏,河套地区也息息相关。

提供的解决方案也是匪夷所思,比如在上游的重点沙区广植沙柳,榆枣,还有才发现的新作物金合欢,用以固沙;比如除了修造堤坝,冬日里大修束水堤,加快黄河下游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比如大用水泥,减少工程量等等。

在苏油的方案里边,治河成了一揽子计划,其根本目的就是防范河害,不以旱涝为计,年年都必须整修,将之作为一个百年大计来完成。

只要能将黄河套住,华北平原就会变成大粮仓,人口恢复的速度会远远高于其它地区。

有了人口厚度,才谈得到对抗敌国这一条上来,人力,军力,后勤,都才能得到保障。

如今的汴州差不多就是如此,当年苏油将工业基地建在那里,给地方和中枢带来的好处极大,因此也是要朝廷力保不失的地方,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提防水利已经提高到能够抗击百年一遇的洪灾水平,河害终于已经威胁不到郓州和梁山泊地区。

听说梁山泊上的盗匪们都在安心种地打鱼了,这上哪儿说理去?!

这文章的技术性太强,苏油一边写一边交给窦四,让他看看能不能懂,如果觉得深奥了的话,就尽量用浅白一些的话语来尽量让赵顼能够明白,不知不觉便到了深夜。

这年头的人生活习惯与后世大不一样,苏油写到一个节点,才发现时间有些晚了,只好对窦四道歉,然后收拾东西,大家赶紧休息。

……

次日,赵顼在偏殿接见吴充。

这是吴充第五次请老。

赵顼还是拒绝了,吴充也只好收回了请告,两人转而说起了国事。

赵顼今天心情有些不好,桌上放着两份报纸,一份是汴京的时报,一张是两浙路的潮报。

潮报上登载了一则消息,湖州、杭州的老百姓焚香念佛,为苏轼和苏油祈祷平安。

而时报是前几天的,上边有一篇笔名为李国忠的文章,模拟唐代御史台的判词,将杜甫,白居易定罪,从两人的诗歌里边搜罗出不少的“证据”,说他们的诗歌毁谤皇帝,讥刺朝政。

用词极度的刁钻刻薄,把两个大诗人贬得一钱不值,最后判道:“守尧天舜地之德,殊失官体;毁金马玉门之贵,徒较民生。判发遣仁义之乡,严加编管。效巢父许由,不得佥书;比伯夷叔齐,夺绝俸禄。”

大才子手笔,此文一出,那一期的时报顿时洛阳纸贵。

李国忠,摆明了就是李林甫杨国忠的合体,这样赤裸裸的讥讽,比破口大骂还要让赵顼难堪。

赵顼认为一定是和苏轼交往深刻的某位大文豪大名士干的,要皇城司挖地三尺,也一定将这个人找出来。

结果是真找出来了,但是竟然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太学学霸,十几岁的少年郎,名叫刘正夫。

这下赵顼有些哭笑不得了,文章写得好不说,选材角度还极为刁钻,讽谏得相当到位。

难道朕应该高兴?毕竟老子的官学,到底开始出人才了啊……

只好轻轻放下,装作不知道这人。

吴充看到桌上的两份报纸,不由得有些好笑:“陛下以为,魏武何如人也?”

赵顼说道:“魏武何足道哉。”

吴充拱手:“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王相公在江宁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范镇上书,尧舜是立木外廷,名为‘谤木’,百姓对时政不满,可以张贴其上,使上闻知,今之华表是也。”

“致仕张公方平上书数千言,言讽政之诗,自孔子编《诗》之时,就已然存在。”

“难道陛下要开以文字罪士大夫的先河吗?”

“即便是民间公议,也多有不平,别的不说,苏油是不是该调查清楚了?怎么还在乌台拘押?”

赵顼摆手道:“不是羁押,只是说明情况而已,言事折子不还是一天一送吗?”

吴充说道:“必定不合体例,惊动中外。”

赵顼说道:“这个我自会留意。召苏轼对狱,考核是非耳,行将放出。”

吴充不敢再劝,只叹了一口气,这个官家,好名而畏议,话说到这里已经够了。

正准备拱手告退,王珪大步进来:“苏轼招悔了。”

吴充顿时大惊:“为何突变如此?是不是御史台用刑了?”

赵顼举手:“我三令五申,谅他们也不敢,供词何在?”

王珪压住心里的狂喜,将供词送上。

他政治水平远不如蔡确,不在意苏油苏颂,偏偏苏轼是他最在意的一个:“御史台称其突然送上供词,与之前一切录问供认不讳,且详述了诸诗中关碍之处。御史台上书,认为可以定罪了。”

赵顼接过供词,果然,苏轼承认自己在诗文中有讪谤之意。

在给驸马王诜的若干首诗里,有一行诗是坐听“鞭答不呻呼。”又说,“救荒无术归亡通”。他也提到“虎难摩”,是为政贪婪的象征。

在给朋友李常的诗里,他确是说在密州“洒涕循城拾弃孩。”那些男尸、女尸、婴尸都饿死于路,当时确是“为郡鲜欢”。

关于他给朋友孙觉的诗里,有一行说二人相约不谈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约定,谁谈政治,罚酒一杯。

在给曾巩的一首诗里,他说厌恶那些“股耳如惆蝉”的小政客。

在给张方平的诗里,把朝廷比为“荒林惆蛰乱”和“废沼蛙蝈淫”。

在给范镇的诗里,他直言“小人”,给周邠的诗里,把当权者暗比作“夜枭”。

还有任密州太守期间作的《后杞菊赋》的序言里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种籽,御史认为作者是在直接讽刺全境百姓的贫穷,尤其指朝廷对官吏薪俸的微薄。

“生而盲者不识日”是讽刺科举考生的浅陋无知,讽刺考生不通儒学,只知道王安石在《三经新义》里对经书的注释。

苏轼对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认,白纸黑字,如今交到了赵顼手上。

赵顼皱眉,说的却不是苏轼的事情:“御史台的奏章,怎么需要相公你来转交?李定人呢?”

王珪心里咯噔一下,在入朝的时候遇到李定,听他一说大苏招供了,又听说拿住了苏油的把柄,一时心喜便将奏章接了过来,让李定他们赶紧回去锤炼文章,却忘了制度这件事情。

一时心里不禁后悔,要是蔡确同路,自己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一时嘴里想不出措辞:“这个……”

好在赵顼也没有深究,将供词放到了一边:“相公执掌国政,不要为这些细务耽误,多少大事还料理不过来?”

王珪松了口气:“臣知罪,臣领旨。”

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七百三十三章 贾宪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议第一百零五章 龙脑第三十八章 侧跳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祸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十一弟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金莲华炬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太后与皇后第六百一十四章 检查组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真道理第二百一十五章 铂金第四百五十二章 退军第四百四十五章 婚后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后手第四百一十七章 表面上的不利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请客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未来宰相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大胜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时第一千零七章 君子小人第九百二十三章 程氏兄弟第二百一十七章 桥的题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青唐第五章 血旺第一百章 等距螺旋第六百二十五章 苏方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马彬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阿骨打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 逼宫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问询第六百零二章自劾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一夜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苏半朝第二百九十六章 游园会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权力的诱惑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 大战第二百五十二章 拴住结婚第六百八十三章 家书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招募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一章 王晦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龙门阵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到此为止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坟场游说第一百三十三章 铜镜(求推荐票)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漫画第八百四十一章 改革第九百七十二章 通通不认第一百八十九章 养屁股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亡辽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较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苏油的背锅侠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鬼章的谋略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个承诺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书》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 白驼沟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朝服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赴宴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 师爷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谈判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确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惨状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不善加己第五百四十章 国有军工企业的福利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金明池聊天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宰相还是知客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翰苑群英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生离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大火第五百五十三章 讲解第七百七十七章 秋风扫落叶第五百一十二章 地震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战略调整第一千七百四十章 大调整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伦理》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小炮第五百一十四章 护送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阿司匹林的药性第八百零九章 刺客第一千零五十章 圣旨第六百八十三章 家书第八百八十二章 论功过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算计明白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美食第一千零二章 热闹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书房第四百七十六章 谁也改变不了谁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谢罪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游说天都第一百二十一章 蚕市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八百一十七章 元江水师第四百三十章 再次通报第七百五十三章 大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