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生擒徐圆郎

就在聊城被高畅率军攻克,宇文化及建立的大许王朝覆灭的同一时间,在鲁郡方向须昌的战场上,李靖率领的一万夏军和徐圆郎所率的三万人仍然处在对峙阶段。

两军初次对垒时,徐圆郎部将刘满率领万余部众乘李靖的左军罗士信正在扎营之际突然奔袭而来,想乘罗士信立足未稳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然而,那次会战,他不仅没有吃掉罗士信的三千部众,反倒被对方以少击多,被罗士信打得丢盔卸甲,狼狈而回。

罗士信部兵力不足,故而只能击溃却无法全歼,随着刘满逃回徐圆郎大营的也有五六千人,阵亡和被俘的也只有千余人,其他那些士卒大多逃匿荒野,就此消失无踪了。

吃了个亏之后,徐圆郎再也不敢率军出城和夏军野战,只好眼睁睁地瞧着李靖将营寨建在城外不远的山坡上,在夏军筑营的时候,他甚至不敢派出轻骑前去骚扰。

当初想一战击败李靖的雄心壮志就像水面的气泡一样消散了,这一刻,他只想固守须昌城,用深沟高垒,以及须昌城那高大的城墙来应付夏军的进攻,就像上次一样,迫使夏军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兵。

面对坚城,以及防守严密的徐圆郎部,李靖似乎也没有强攻的打算,每日派出千余士兵来须昌城下挑战,极尽骂战之能,城上的守军却也不出来,同样向城下大声叫骂,侮辱对方的主将,每一日的攻城战就以口水唾沫开始,再以口水唾沫的告尽而结束。

李靖为什么不强攻须昌的原因,徐圆郎了然于心。

须昌城的城墙极其高大,护城河水既深切宽,而且是引自济水的活水,夏军要想攻城,要想将攻城车和云梯运到须昌城墙前,就必须先填平须昌城的护城河,城外的夏军只有区区一万人,要想完成这个工作可以说根本就不可能,何况,徐圆郎也不会眼睁睁地瞧着对方这样做而置之不理。

夏军即将到达须昌之前,当地的百姓早就四散而去,夏军就算要强拉民夫来进行填埋护城河的工作,也拉不到多少人来,何况,夏军自诩为仁义之师,一般情况下,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如此,只靠城外的这一万夏军进行填埋护城河的工作,起码有损失三四千人方能做到这件事情,剩下五六千人再来攻打三万人防守的须昌城,不管夏军如何骁勇善战,也是绝无可能将须昌攻下的。

李靖之所以没有强攻,就是这个原因吧?

只是,他既然知道无法攻克须昌,为什么又流连不走呢?难道他想等城中粮尽,若真是如此,徐圆郎恐怕要让他失望了。

须昌的存粮足够徐圆郎的三万人食用半年之久,李靖军的大营中的存粮能否达到一个月都很困难,比消耗,他徐圆郎并不惧李靖。

如此,也就只有一个可能了!

李靖之所以停留在须昌城下,为的是将徐圆郎的三万大军牢牢拖住,让他们无法北上去济北郡救援宇文化及,等宇文化及覆灭之后,高畅的主力大军就会南下来和李靖会和,而这个时候,须昌城就难以守住了。

知道李靖的计划,徐圆郎也无法破解。

除非他有勇气出城去和李靖决战,将李靖击败,然后再北上救援宇文化及,否则,等宇文化及败亡之后,他同样摆脱不了那样的结局。

然而,现在李靖恐怕正盼望着徐圆郎出城和他会战,如果,他能在高畅的援军未到之前就击溃徐圆郎,占领须昌城,继而夺得整个鲁郡,那功劳自然要大上了许多。

没有十足的把握,徐圆郎根本不敢出城和李靖野战,只能坐困愁城,熬日子吧,多熬一天算一天,或者,宇文化及突然人品大爆发,高畅被他阻挡在聊城城下,无法前进一步,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啊!要知道,当初李唐淮安王李神通率领数万唐军围攻聊城,数个月都未能将其攻下啊!

就在徐圆郎把希望放在聊城的宇文化及身上时,在他的后方,鲁郡重镇,任城,一只数千人的军队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城下,当那只军队的前锋轻骑快要冲进任城时,城上的守军方才将吊桥拉上,将城门紧闭。

徐圆郎留在任城的守将是他的兄弟徐怀志,他之所以被徐圆郎委任为留守镇守任城,并非因为他有多么了不起的本事,只是因为他对徐圆郎非常忠心,非常可靠而已!

任城留守的士卒并不多,不过三四千人,而且其中能攻善守的悍卒不多,也就数百人,其他就是强征而来的民壮了,并没有上过什么战场。

当然,城内并不仅仅这三四千人,尚有数万之众,可惜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乃是徐圆郎带往须昌前线的那只大军的家属,在徐圆郎看来,任城位于战场的后方,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故而,他把全军的家属都留在了那里,不再像以往采用的那种草寇作战方法,拖儿带女的一起行动,那并不是打仗,而是就食。

可惜,任城虽然处在战场的后方,却一点也不安全。

出现在城外的这只军队正是夏军滕珏部,李靖从历城率军南下后,滕珏也没有闲着,他率领了一只千余人的军队离开了齐郡,只是,他这只军队所走的路线和李靖部不同,路途要遥远了许多。

他从齐郡出发,首先途径北海郡,在北海郡与当地的一只数千人的军队会和,然后,从北海郡南下,进入了高密郡,面对来势汹汹的夏军,高密郡并未做什么抵抗,当地的郡守早就做好了一面降旗,当滕珏率军赶到城下时,郡城的城门早就大开,降旗也高高飘扬在城头之上。

夺得高密后,滕珏转而西进,进袭琅琊郡。

琅琊郡的郡守有样学样,夏军的前锋还没有出现在城下,他就已经率领城内的文武官员,豪族士绅离城十里前来迎接了,事先准备了数百条牛羊用来劳军,态度极其热情,很有点王师前来,琅琊郡的天也变成了晴朗的天,人人喜笑颜开,不管贫穷或是富贵,年老或是年幼,都是满心欢喜。

如此热情的态度,到让滕珏有些过意不去,连说军情紧急,这才摆脱了那些家伙的纠缠,不至于流连于此大醉不醒。

进入鲁郡地界,就没有这么顺利了,驻守藤县的乃是徐圆郎手下的一员悍将,他手底下只有数百人,却敢出城来突袭滕珏的大营,最初,滕珏的前营措不及防,竟然被其攻入了寨中,幸好对方人少,最后还是被夏军所全歼了,接下来,在邹县,滕珏军又遇见了抵抗,花费了几个时辰才攻下了没有多少兵力防守,城墙也不高大,甚至没有护城河的邹县。

滕珏率军赶到任城城下时,瞧见高大的任城城墙,以及城头上异常拥挤的敌军,以为又将经历一次苦战,然而,这一次,老天爷给滕珏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就在他绞尽脑汁思索怎样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攻下任城时,城内的留守徐怀志将军却派出了使者前来晋见,希望能体面地投降。

徐怀志提出的条件非常简单,希望能保住自己以及城内众人的性命,当然,除此之外,他也想要保住城内自己的财产,这样的条件,滕珏自然一一答应了。

于是,在夏五凤二年,五月十一日,徐圆郎非常信任的弟弟拱手将任城让给了夏军滕珏部,至此,他陷入了李靖和滕珏的前后夹击之中。

十三日,得知任城被夏军攻下的消息后,徐圆郎失去了方寸,不知该如何是好,他的幕僚向他进言,率部向西退却,却投靠孟海公,面对夏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孟海公当能知道其中利害,必定会让出一城之地让徐圆郎驻军,然后,两人结盟,共抗高畅。

有这三万人在,也不怕孟海公吞并,两人合力,再西结东都郑帝王世才为援,方能和高畅的夏军对抗。

对幕僚的建议,徐圆郎欣然采纳。

然而,这时任城被夏军攻克的消息已经走漏了,弄得了满城皆知,那些士卒挂念还在任城的家人,成群结队地爬下城墙,向城外的夏军投降,就算是督战队也制止不住。

十四日,徐圆郎仓促率军突围,一路上,逃兵无数,来到一个叫万家坡的地方时,他被罗士信率领的轻骑部队追上了,而这时,他身边只有数百士卒,最后,只能俯首就擒。

五月,高畅占据了济北郡,随后继续西进,前去进袭李世绩驻守的黎阳,同时,李靖和滕珏会合,滕珏留下镇守鲁郡,安抚地方,李靖则继续率军南下,直奔东海郡而去。

第10章 流民聚居点的惨案第53章 宋金刚克榆次第48章 酒楼风波第63章 收敬德(中)第34章 整军(四)第30章 鼓山攻防战第110章 五月十九日(五)第11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第36章 杨善会的败亡(上)第19章 浅水原大战第46章 跟随第37章 李密败世充第79章 刘兰成袭定陶第36章 营救第一百一十五章第124章 定平原(六)第99章 荷花仙子第101章 五月十八日(一)第51章 狂妄的李神通第28章 比武夺帅(中)第113章 获平原(十一)第72章 风波欲起第37章 冬天的几个瞬间(上)第38章 杨善会的败亡(下)第38章 冬天的几个瞬间(下)第80章 江都政变(下)第112章 王仁则第119章 ??定平原(一)第63章 白斯文的倒戈第104章 高畅李靖初见面第103章 细雨,微风,阴云第68章 会见房彦藻(上)第46章 跟随第17章 以寡敌众(中)第25章 力举千斤的雄阔海第27章 高畅和李唐的第一次交锋第68章 山西攻略第118章 ??获平原(完)第74章 徐世绩降夏第70章 乐寿城破第49章 火光中的固镇(上)第22章 杨善会的逆袭第65章 罗艺的应对第24章 杨华的夜袭第42章 胡人也有内斗第20章 临阵第37章 冬天的几个瞬间(上)第93章 杀贼第64章 善后第46章 枭雄末路(上)第117章 五月二十日(六)第30章 鼓山攻防战第26章 杀出个黄昏第118章 破河阳第87章 流星 蝴蝶 箭第64章 收敬德(下)第88章 空城计?第118章 ??获平原(完)第81章 刘文静之死第148章 薛氏兄弟(上)第58章 酒宴(下)第7章 河间攻防(下)第77章 幽州大战第一阶段(三)第98章 审讯第80章 瓮中捉鳖第95章 暗流涌动第85章 临战会议第101章 关于粮道第2章 荒村第60章 冲突(上)第13章 酒楼第5章 困难重重的攻第52章 夜袭(上)第83章 度索原之战(下)第100章 雀鼠谷第65章 生擒徐圆郎第126章 幽州大战(六)第25章 背背山般的兄弟情第95章 石未出第75章 伏击苏定方第43章 阿岚和苏雪宜第75章 徐世绩率军出征第85章 临战会议第31章 整军(一)第61章 高畅大战宋金刚第70章 准备行险的李世绩第35章 密谋第75章 幽州大战第一阶段(一)第102章 中毒第35章 接见魏刀儿的使者第103章 细雨,微风,阴云第35章 接见魏刀儿的使者第124章 柏壁大战第27章 战河间(十一)第37章 李密败世充第19章 归途第115章 五月二十日(四)第10章 窦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