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
当德国总理科尔还在对难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德国持续低迷的经济左右为难的时候,摆脱了经济困难阴影的苏联已经开始重新呈现出复苏的态势。亚纳耶夫将经济交流和贸易放在意识-形态对立远比欧洲薄弱的亚太地区,企图与他们合作重新实行新经济的政策。表面上苏联将重点放在了欧洲,实际上却是一声不响的换了重心,明知道在欧洲讨不到便宜的时候,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合作对象。
在社会主义不会圈养懒汉的口号之下,经过一两年的福利削减,苏联已经基本完成了高额福利社会所形成的弊端,为了制造能够刺激经济发展和为人民提供就业岗位,苏联政府鼓励工厂和公司的发展,推出了一定的政府补贴。有了对外贸易的刺激和需求,苏联对外转型的经济开始运转了起来,即使在某些地区还残留着共产主义时期的痕迹,但是基本上已经和南方那位邻居的状况持平了。
改造计划已经大部分完成,亚纳耶夫总算可以松了一口气,从1991年到1995年中旬,历时将近四年六个月的摸索和完善让苏联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哪怕是面临加盟国分裂,政治动乱等各种因素,亚纳耶夫依旧坚挺了过来,没有让社会主义的旗帜从红场上缓缓落下帷幕。
“敌人一日不死,战争就不会停止。”亚纳耶夫对苏尔科夫说道,“现在是时候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苏尔科夫同志。这是一项长期的宣传和舆论攻势。哪怕之后你不在宣传部长的位置上。我也希望你的继承人能够将这项计划坚持下去。”
亚纳耶夫双手撑着桌面,这几年来的政事繁杂已经让他出现了心力交瘁的症状,但是他很清楚现在自己还不能倒下,在没看见欧洲向苏联低头,东欧曾经的势力重归莫斯科怀抱之前,亚纳耶夫依旧是苏联这艘庞大轮船的舵手。
只要他还在一天,苏联在复兴这条艰难坎坷的道路上就会更进一步。
“长期的舆论攻势计划?难道是之前的赤-化欧洲的政策?煽动工人游行示威,颠覆他们的国家。甚至是在国家出现不稳定的时候,在内部进行暴乱和暗杀?这些东西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就已经证明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尤其是在政权成立之后,反而匈牙利危机和布拉格之春时期险些遭到了欧洲的反扑。”
“而现在,原来的东欧国家已经对共产主义失望了,经过戈尔-巴乔夫的糟糕政策之后,他们不再相信我们的制度,当然这几年全球性的经济低迷也让他们对之前向往的自由主义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所以苏维埃的经济必须变得强大,同样人民生活水平也必须提高。苏联每年通过军火贸易赚取的外汇不是供那些官僚阶层腐败用的,而是真正的落实到人民。落实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之中,当我们拥有了比美国还要繁荣的经济。当我们实际的生活水平真正超越美国人的时候,也就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梦想实现之时。”
“不搞军备竞赛,专注于经济发展,的确这种做法已经扭转了前两任领导人犯下的各种错误,我们并不是输在了制度上,而是因为沉重的负担压垮了经济,就如同当初各种高昂的支出一样,为了显示我们的优越性而大肆的为人民实行各种高昂的福利,为了能够实现赤旗遍寰宇的目的而加快了军队建设的步伐,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经济建设。等到我们回过头的时候才发现脆弱的下层建筑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上层政治,这简直就是在自掘坟墓,而死亡不属于共产主义。”
死亡不属于共产主义。
苏尔科夫反复咀嚼着这一句话,他隐约从亚纳耶夫的言论中找到了舆论战争的立足点。苏尔科夫抬起头,看见亚纳耶夫以一种鼓励的眼神望着自己,这一瞬间,他感觉到肩膀上使命的重量沉甸了几分。
“配合着苏联经济建设的发展,宣传的主题着重在这一点,我们要让西方,让自由世界,让战火纷飞的中东,让经济困难的南美看到这一点,让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贫穷不属于共产主义,我们会创立一个真正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亚纳耶夫的心中依旧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火苗,并没有因为现实而放弃了最终的理想,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探索两种制度之间的平衡点,光是靠一向不完善的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罗斯福的新政,邓论,无一例外都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平衡点的一个总结。
基于国家立场的不同,亚纳耶夫也在完善着苏联的新经济理论,在修改了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某些缺憾之后,例如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各项法律落实的同时,加大对市场自由化的落实,形成了苏联形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知道了。”苏尔科夫已经形成了腹稿,他知道未来宣传方面要放在哪一个点上,苏联经历危机之后蓬勃发展的经济,还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不再将对外的宣传攻势放在强悍的军事武力方面,尽管苏联的军事实力依旧保持着高昂的势头。
红色北极熊收起了巨爪,穿着西装带起领带,表现出罗曼诺夫时期贵族的礼貌做派,将刀子隐藏在袖口之中,面带微笑的打量着汉斯猫,约翰牛还有高卢鸡。
就在苏尔科夫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亚纳耶夫突然叫住了他,苏尔科夫回过头,看见亚纳耶夫微笑着对他说道,“好好干,苏尔科夫同志。将来我们这些政治-局的老家伙们退休之后,未来就是你们的了。苏维埃的未来还的依靠你们。”
“我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让苏联的人民,看见一个强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