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一视同仁”

扬州的消息很快就传了过来,老李那边略作调查,就把行情摸了个七七八八。原来楚州扬州诸地豪商因为手上钱太多,又没办法大肆收购土地,贞观二十四年把铜银埋地里又是瞬间贬值,至少在长江中下游是瞬间贬值,于是逮着个投资渠道就往死里搞。

新辟林场有一个好,林木资源是长期有需求且是大量需求,而新辟林场几乎全部都要外购粮食,除了总人数少于五十人的微型林场,才能靠自留地和散养一些家畜家禽就能自给自足。

像包家林场这种情况,一年基本口粮消耗五六万石总归是要的。因为林场不同于别的单位,是属于收入较高,福利较好的。

假如林场员工家属还有副业,比如蒙兀部自来的放牧生活习惯,在林场附近肯定还要开辟小型牧场,最不济,一个中大型养殖场肯定要的。而这种情况,粗粮杂粮的消耗只会比主粮高得多。

而整个地区,除了辽东部分土地可以稳定产出麦豆,绝大多数地方的维持粮食产出都比较困难。朝廷又有心长期经营,显而易见就需要在初期进行粮食输入。

其中有一个在西北地区运行有效的政策,那就是“粮食换产本”,只是在东北,这些产本可能就从盐业产本变成木业产本。

淮扬的豪商往往就是盐商,他们敏感的商业嗅觉,立刻就从中发现了商机。于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从已经诞生的林场身上赚一笔,还要通过“商屯”从朝廷身上赚一个木业许可证。

这种情况,明知道他们在大捞特捞,朝廷还是会默许的。

相较带来的败坏影响,正面意义还是要高得多。

只是指望商人有什么良心,那总归是想太多。如果逮着一只羊死命薅不会被抓,那很显然商人们都会往死里薅羊毛。

“还真是逮着一只羊往死里薅啊,不怕薅秃了么。”

老张也是无力吐槽,商人的节操当真是半点没有。虽说其中大部分都是权贵的“白手套”,可这些商人终究也是要有自己落袋的好处,否则哪来的动力。

辽东和朝鲜道是长期缺粮的,对倭战争和朝鲜道内部的治安战,对粮食的消耗极大,每年从河北道调拨的粮食,几乎榨干了河北道的农事潜力。再多出更多的人力畜力去开发新的田亩,基本是没什么资源。

要不是一口吃掉了范阳卢氏,朝廷想要这么松快地吃下朝鲜道然后经略环渤海,还真是够呛。

这几年虽说也有朝鲜道的粮食外出,但主要是对倭前线的供给,统筹这项工作的是朝鲜道行军总管府。维持朝鲜道治安战的粮食,除了很小一部分是来自平壤大开发之外,就是通过大量的船队,靠国力底蕴来硬上。

要是没有前面十几年的大建,李董这样的玩法,早把财政玩的崩溃十几遍。

真正把海运粮食压力下降的原因,也是因为薛大鼎的“环渤海高速公路”,没有这条钦定的超级国道,北方必定出现十分恐怖的粮食危机,而且必定会引发大动乱。

缴纳夏粮之后,淮扬豪商多出来的运力,自然是要有去处的,加上本身资金雄厚,急于寻找投资渠道,东北地区的粮食缺口,被盯上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即便他们不盯上,朝鲜道行军总管府也会有人提醒老家的乡党,内外勾结玩上一票。

“辽东粮价要是拉的太高,只怕会榨干诸林场的利润,真要是让林场赔本赚吆喝,定是要出事的。”

“朝廷难道不知道吗?”

“朝廷自然是知道的,所以‘粮食换产本’在东北亦是取了敦煌宫成例,只是商贾行事,贪得无厌是在所难免。况且,淮扬商贾背后,多是洛阳新贵。如今洛阳居行大不易,也都是缺钱少用度的。京城奢靡成风,要维持这富贵体面,明知道这般行事大大不妥,可住在京城的权贵,何必去在意东北的苍头黔首?”

“说的在理。”

“知道是一回事,知道之后怎么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府内幕僚很是感慨,设身处地去琢磨了一番,他们要是淮扬商贾,怕不是也要吃相这般难看。

再换一个身份,假如他们自己是洛阳权贵,为了维持体面,为了保证地位,又怎么可能在意东北底层的死活呢?倘若真的闹大了事端,出了叛逆,东有朝鲜道行军大总管,西有安北都护府大都护……勾一支轻骑,只管镇压了了事,容易的很。

至于底层如何挣扎如何惨烈,跟他们没有一个开元通宝的干系。

真要有人背黑锅,那也是李世民,和他们无关。

“观察,咱们怎么做?”

忽地,有人看向沉默不语的张德。武汉内部的意见也是比较分裂,有人想着跟着捞一把,反正东北那边就算败坏,也败坏不到哪里去,本就是“穷乡僻壤”,武汉对东北的业务往来,连剑南都不如;有人则是想着干上一炮,跟洛阳权贵反着来,只是目的不纯,并非是为了稳定国事,而是为了显露一下武汉的实力。

偶尔抖擞一下威风,震慑一下杂碎,也是必须的事情。

总之,一片公心这种事情,前几年还好,自“九鼎”这玩意儿被房玄龄上缴之后,这公心的范围,也就是落在武汉一亩三分地上,含金量那是大大地不行。

“你们的想法,本府多少都是知道的。”

张德组织了一下思路,对众人道,“但不管甚么想法,须明白一个道理,武汉的这一套,靠的是填人,人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以前蛮夷不算人,但在武汉的工坊里,蛮夷就算个人,当然你们有人眼里,无所谓人不人,横竖就是个做工的劳力,不作他想。”

众人一愣,有人窃笑有人严肃,但都是认真听着。

“正因为要填人,需要人多,那就乱不得。乱了,流离失所总要死人,多点少点而已。闹事的多且大,死的人就多一点;闹事的人少,死的人就少一点。你们想要捞钱也好,想要立威也罢,终归要有一条线在心里,不能随便死人。”

老张说到这里,两手一摊,“养一个工人出来,最少也要十三四年吧。这东北诸部怎么算,几百万人口没有,几十万总归是有的,都不需要十三四年,真要是放开了抓,几个月就能弄个几万人回来,现在要是逼死了他们,从哪里再去弄这几万人十几万人呢?总不能让你们现在就去生养,怕也是来不及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一众幕僚也是回过味来,顿时明白了老大的想法。

第九十二章 雪里寒梅第二十五章 情义第五十二人 诗人第三十一章 赚头第三十七章 五步杀一人第七十三章 变化无常第六十九章 抵京第三十六章 王福畴之思第六章 生无可恋第一章 一只唐朝的工科狗第九十三章 怀德碑第三十五章 春耕第九章 抓不住第二十五章 闲谈第十章 提督第六十九章 杀猪看时机(第一更)第四章 太年轻第八十章 鸡肋第三十九章 万里海角第四章 玩数学的真厉害第九十二章 二郎第六十九章 杀猪看时机(第一更)第二章 梁丰县男第五十七章 江湖名声第九十八章 冒进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第五十二章 祖孙闲谈第四章 流言第五十一章 初具规模的市场第十九章 这个腊月很火第三十六章 称宗道祖第四十七章 决心第九十三章 判断第七章 命令与征服第九十六章 随口一说第二十九章 武汉第六十章 愁啊第五十八章 狗官第九十章 隐藏的躁动第五十四章 文风颇盛务本坊(三更)第七十六章 为了民主(一更)第八十七章 手艺好第五十六章 柴嗣昌的忧郁第二章 简单答复第九十四章 恩·威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三十九章 神威如岳第八十六章 急流勇退第四十章 大局第五十章 吃他用他第八十五章 大唐义士第三十七章 人事变动第十二章 冲突第五十九章 人的名树的影第九十三章 炮击第三十九章 地方博弈第三十七章 有趣第十一章 食肆见闻第二章 两朝勋贵第十章 名额第九十五章 品行不端第二十五章 这奇葩的画风第八十九章 六旬老汉功夫好第五十九章 没有想过第五章 很像(求票)第五十章 扩散第十章 乾坤莫测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点热第二十九章 兴师问罪第二十三章 用力舔第六十章 风流潇洒第三十章 单道真第三十九章 一时无言第六十六章 贤王不闲第九十三章 口感炸裂第六章 其乐融融第八十七章 小娘子们第十四章 新玩法第五十章 星星点点第四十九章 床笫之语第九十二章 马相公求援第五十二章 过招第四十八章 合法抗洪第十一章 抗税背后第六十八章 一支穿云箭第三十五章 星汉灿烂第三十七章 子又曰第五十二章 程处弼又来了(一更)第七十九章 读书人的事第七十四章 土王不土第四章 大惊喜第九十二章 春雨春雷第五章 抓老鼠的第六十四章 怨念(一会儿还有)第十三章 利弊取舍第八十六章 参差荇菜好吃吗第十四章 增长点第五十三章 结果论第五十九章 狗局第三十八章 钱老板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