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开张

第652章 开张

推行两税新法取代租庸调制,最受损失的当然还是武怀玉这样的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们,

武怀玉身为宰相、国公,可是免课身份,田地再多也不用交税。而其它士绅豪强,就算不能免课,但租庸调制下,按人口收税不是按田亩收税,良田万亩,一人也还是只交两石租两丈绢三两绵而已。

“下官非常佩服相公,大公无私。”赵仁本这是真心话,他听说武怀玉有几千顷地,那可是几十万亩啊,本来一粒租都不用交,也就交点义仓粮。可如果新法一推行,武怀玉这么多地,按亩来交,

就算仅按原来租庸调制的税额来摊到田亩里,比如原来一丁百亩地征两石粟、两丈绢,三两绵,那武怀玉几十万亩地,就相当于原来几千丁的租调,

假如都折成十万亩地,那起码就是一千丁的租庸,两千石粟,两千丈绢、三千两绵。二十万亩,那就翻一番。

平白多掏这么多钱粮出去,难道不心痛吗?

“其实只要天下不乱,社会安定,世家豪强地主们,永远是最大的受益者,”武怀玉也是说明根本。

是谁终结了门阀世家?

南北朝时有宇宙大将军侯景,把江东士族干翻,这才有了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末之时有黄巢,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黄巢把起自东汉的门阀世家,彻底的铲除了,黄巢大军转战天下,私盐贩出身的黄巢痛快那些官宦、士族,走到哪就杀到哪清洗到哪,最后杀出来一个晚唐五代的武人割据时代,北宋建立后,开启文官政治,但宰相公卿等却已经大多是科举出身,再没有门阀士家了。

大唐的租庸调制根本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

可均田制早就已经不行了,这根基都断了,上层建筑还怎么保存,而武怀玉这样的新贵也好,五姓七家那样的旧阀也罢,他们都是在那金字塔上层的。

底层都榻了,上层哪还能好。

这不仅关乎大唐国运,也关系着每个人。

要是说直白点,武怀玉和李世民都想要改革税制,推行新政,都是看到了这大厦不稳,

要是说的更难听点,就是不能杀鸡取卵,把鸡养好了,会源源不断的下蛋,你直接把鸡杀了,虽然能从蛋里一次多取些蛋,可就再没有蛋了。

世道不乱,那士族门阀永远高高在上,

让百姓能温饱,那么他们就会满足当下,绝不会铤而走险,

只有当再无可失去,彻底成为无产阶级的时候,人是再无破绽再无软肋再不能拿捏控制的,

金字塔是很稳固的结果,一层一层,最底层就是芸芸众生,最上层是帝王将相权贵世家。

“夏收正忙,收获过后就要开始征税了,你们先不急征税,等圣人批准三原试点后,再开始征收。

到时户口据当时实在人户,依贫富评定等级差派徭役和科税,不能按旧籍账的虚额,也不得摊及邻保。”

税赋摊及邻保,是历来朝廷保证税收的一个重要手段,却也是非常害民的一个手段。

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百户一里,五里一乡。

朝廷征收税赋,往往是层层摊绑,比如一家欠缴,那他的邻保几户就得把欠的补齐,假如一户逃亡,那他的税赋差役,就要摊到其余几户。

往上的乡里也是一样,乡、里的总税额在那,不管谁家没缴齐,最后总额都要补齐,就得摊到其它人身上。

在这种政策下,一旦有人交不上税,那就会危及邻里,所以极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比如有人实在负担不起,直接弃籍逃户,去投豪强地主,或是跑进山里当个黑户,

那他的邻居们就完蛋了,假如灾年,大家都没办法补齐,那就可能会让大家都只能跑路,

一家跑,邻里摊补。一保跑,那就一里摊补,

许多贫民本身田地少,甚至都没地了,还得按人丁缴税赋,一遇灾荒年,更艰难,最后还得给别人摊补,

最坏的还往往是地方是比较有钱的上户,他们会仗着人丁多或者有势力,就会勾结官吏,把这摊补,都摊到穷人头上,有钱的不摊没钱的摊更多。

最终实际税赋,可能就是翻番甚至更高。

大家除了跑也就别无出路。

所以武怀玉现在要试行新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得摊保,虽然这样做,朝廷可能会损失些税赋,可如果摊保,那后患无穷。

“武相高义。”

赵仁本奏章报上长安,李世民看过后很满意,尤其是上面说武怀玉愿意做个表率。

武家在三原田地产业很多,他若带头,确实能起到很好表率作用。

“准在三原县试行。”

皇帝对赵仁本的敢为天下先很满意,大为赞赏,今年就在三原县试行他跟武怀玉提出的那些方法。

户分九等,丁分九等。

九等户收户税,以九等丁征收租调,无地者编为客户,列为良民。

同意把三原县城由任城,迁到清河龙桥。

赵仁本拿到旨意,高兴的就行动起来,任城做为县城也才几年,也没啥可留恋的,甚至县城搬迁也是非常简单,

龙桥很热闹,有许多现成的房屋院舍等,

赵仁本直接买下北岸一座大院,就成了三原县衙。他跟县丞、县尉、主簿、录事,带着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法佐、司士佐等搬家,一天时间就搬好了。

三原做为畿县,等级还是挺高的,

虽说不如京县有两个县丞两个主簿六个县尉,但却也有两个县尉,六曹仅比京县少了一个兵曹,其余五曹都有。

而一般县仅有两到三曹。

新县衙开张,

本县乡绅豪强还是都来了,武怀玉更是十分捧场的亲自到来,

“武相公真年轻,”

“真不敢相信,四年前武相公还是咱们三原县的捉钱令史呢。”

“也就挂了个名,到任城县衙挂名捉钱,领了套绛褠衣,五十贯本钱,后来可就再没来过,七月便去了陇右,一战扬名天下知,回来可就封爵加官,”

几名绛衣小吏忙里偷闲,忍不住在远处议论武怀玉,谁让这位宰相曾经在三原县衙里挂名捉钱过。

几年前他们是衙中小吏,亲眼看着过这位进衙入职,可几年后,他们还是小吏,人家都已经是三拜宰相了。

“今个大日子,你们还有空在这嚼舌根,赶紧招待。”赵录事过来打断几人,

“诺,”几人赶紧闭嘴,都各自忙去,虽然在几年前这位赵录事还仅是一个编外书手,但人家运气好啊,当初这位赵录事奉县令之命,帮武相公办好白鹿塬土地的契约,跑前跑后,也是结下人情。

武相公发达后也没忘记赵录事,这几年赵录事也从编外书手,到正编的户曹史,第二年又升为户曹佐,今年更是又升为录事。

录事跟佐、史一样,都属于没有品级的杂任,虽说没有品级,但已经是县衙里几个品官以下地位最高的。

三原县的五曹佐,还在他之下。

具体点说,三原县的两位录事,都是主簿的副手。主簿是勾检官,相当于县办公室主任,两位录事就是办公室副主任了,职权还是挺大的。

三原县一个畿县,人口上万户,在朝廷确实不入流,但在百姓眼中,这可是很了得的了。

赵录事把几个说闲事的老吏赶走,又检查了一遍,然后便赶到武怀玉面前。

“相公,”

“老赵啊,县衙新搬来,还缺什么,你尽管跟赵义打声招呼,让他帮忙置办。”

武怀玉对老赵是不错的,想当初老赵还帮武怀玉把赵驼子一家给弃籍自卖为奴到他家,

这几年老赵也是年节都要来武家送礼,虽说武家规定不收钱财贿赂,但是送点不值钱的土特产,倒也可以,何况老赵很聪明的会找驼子,武怀玉打个招呼的事情,但对赵录事来说,这却相当于通天了。

从此在县衙那是一帆风顺,要不是说出身太低,弄个官都有机会。不过按现在这势头,过个几年,谋个九品也还是有机会的。

武怀玉看在老赵懂人情世故,办事也还利落,也愿意提携提携一下。

“老赵,这两天你带人到我家来趟,我让管事跟你一起把武家在三原的田地都登记一遍,回头再让人带你到下面庄子上去丈量核实,”

“请相公放心,小的一定办好。”

“现在新粮也下来了,我呢也带头做个表率,先把夏粮交了。”

武家在清河乡有三千多亩良田,另外清河上下游也还有两千多亩水浇地,在丰原、白鹿塬等三个塬上,还有五千来亩地,加起来万亩多点,怀义也还有约三四千亩,

武怀玉让老赵带人清量核实登记,把田地肥瘦定等,然后造册申报,他今年夏粮,会按亩来纳租。

一百亩地两石粟,半匹绢,再加三两绵,如果仅按这个粟一亩才折两升,倒是调绢重点,现在一匹绢二百钱,这半匹就是百钱。一亩折绢一钱,在如今一斗米才四五钱的行市下,调绢比粟租要高些。

但就算如此,粟绢绵,一亩折下来也就两文钱左右,确实不能说很高。

一百亩的租调折钱,也就二百来钱。

如果不被摊补,加征,各种什么踢斛淋尖、火耗什么的,仅仅是这个正税来说,确实挺低的,当然前提是你得一丁能分到百亩地。

假如家有两丁才分到百亩地,那等于税率翻了一倍,要是两丁都仅有五十亩,那又翻了一倍。

要是一亩地没有,还有两个,那这四五百钱的税,对普通穷人来说,就是很大一笔负担了。

武怀玉在三原县的地,向三原县交税,塬下的地那是良田上等地,塬上的一些地以中田为多,可就算全按好田一万亩来算,也不过是交二百石粟的租,义仓粮还有亩纳二升,也才二百石。

好田一亩地能收两石,至少一石斗,哪怕是出租,佃户交一半,也能收租一石到七八斗,一亩交的租税、义仓粮合四升,二三十分之一。

武怀玉主动交粮,并不是很心疼,毕竟这交纳的只是小部份,武家的收入仍有保障。

武家这样的身份,衙门当然不敢从武家这里弄好处,不过一些该有的附加税、杂税,武怀玉倒也没少他们的。

附加税是正税之外的,比如脚钱,也就是运输费,按户分九等,户等越高承担越多,而且这笔费用不固定,是按照各地运输难度、路程远近而定,分为租脚以及折里,地方交的租粮的运费实际仍是百姓承担,额外收取。

另外还有加耗,就相当于火耗了,正租一般加耗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没有定例,都是地方自己收取,这部份加耗其实是有多征的,剩余的自然就是地方官吏们的好处,以及办公招待费用。

此外还有仓窖税和裹束费,裹束费是庸调绢布的包装费,仓窖税自然是租粮的存储费。

反正从包装、运输、存储都有额外收费,这还是正式名目的,地方官吏私自摊派的还有不少名目,比如籍账钱,户籍三年一造,计账年年造,基本都要收一钱。

这些附加、摊派,以及被胥吏们用踢斛淋尖等手段拿走的,算下来还是不少的,而且这些玩意没有个确切数字,各个地方收的还不一样。

最是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也是百姓们最容易被剥削压榨的地方。

就比如说以前朝廷有捉钱令史,有公廨本钱放贷,赚利息来用做办公经费甚至是食堂餐费,以及官吏们的一些福利。

后来取消捉钱令史和公廨本钱了,这个窟窿怎么补?李世民直接让从全天下选七千富户,直接让他们交一笔钱,视防阁制而收其钱,都不用给他们本钱,也不需要他们放贷了,直接交钱。

三年一轮换,变相的富人税。

再比如,朝廷附加征收的租脚钱,其实并不是真的用来做运费了,因为运输也是地方摊派百姓承担的,这笔名为运输费的租脚钱,其实是用做京官俸禄发放的。

武怀玉让老赵把这一笔笔附加费用开单子,武家也照例都交了,这些附加其实不是地方官吏贪污的,该交还是交。

最后算了一下,武家今年三原县一万来亩地,交的地租两百来石,义仓粮两百来石,五十来匹绢,以及二十来斤绵,劳役免除也不用折庸,

但各种附加摊派,也交了百多石,还有一些绢绵,算下来,大抵是相当于正租调的两成左右。

好在取消摊保,也不用补缴往年县里欠缴的。

武家当着大家的面,搞了个很隆重的纳粮仪式,县衙这边,县令赵仁本带着一众官吏也是特意还给武家制了块牌匾嘉奖。

樊玄符笑着道,“花了六百多石粟,六十多匹绢,几十斤丝绵,就换这么块牌匾,这牌匾真是一字千金啊。”

武怀玉倒挺淡然,一万多亩地,收租就有万石,交点租纳点税也是天经地义。

他这也算是为新政带头冲锋了,

“还好只是先在三原试行,要不然咱家各地加起来几千顷地,那不得多缴纳两三万石粮?想想就肉疼呢,”樊玄符是真有些不舍。

“也没那么多,一亩两升那本就是已有的义仓粮,现在也只是一亩多加了两升正租粮,一千顷地也就缴两千石正租粮而已······”

樊玄符笑武怀玉太大方,“你在三原试推新法,有没有跟代国公商量呢,李家可是三原大户,田地比咱家还多,你这学生,一下子让老师家掏了上千石粮在匹绢呢。”

“放心吧,老师肯定是支持我的。”

千百石粮武怀玉不放眼里,其实陇西李氏丹扬房又何尝会放在眼里。

 

第194章 诰命 弹劾第1217章 风吹雪起归长安第56章 过三关第860章 逆子第1032章 匹夫无罪第708章 百日第534章 今日锦上更添花第406章 太上皇第92章 首胜大赚第308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第312章 危险的人第834章 世袭江州国于晋第1035章 灞桥第636章 步步惊心第622章 来都来了第447章 黑金胡椒三百石第1258章 此乃陛下家事也第1289章 太平公主第328章 武怀玉的杀招第1301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1283章 换亲第612章 大雪出兵第433章 死不惧阎罗王第1312章 杀二相斩三将第1152章 还能胜么第446章 商人重利而轻义第512章 请都督自重第978章 陛下钦赐尼姑第742章 冯家军第1013章 吕宋侯有令第973章 一鸣惊人郑公子第574章 圣旨第946章 兄弟谋第211章 杀人诛心更抢婚第942章 姑娘第955章 多事之秋第1309章 镇守辽东十万军第567章 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第609章 赐婚永乐县主第1113章 向西两千五百里第194章 诰命 弹劾第809章 公主家的鸿门宴第912章 安平堡第31章 母老虎屁股摸不得第561章 同室操戈相煎急第376章 新官上任遇妖妇第139章 三个贵人第178章 开国县子第1265章 托孤第132章 独领风骚第983章 赠金三千两第1321章 罢免第565章 第九个义子第12章 李三娘子第572章 全军覆没第858章 黄浦岛上讲武堂第399章 进出三宰相第208章 天当被地当床第542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60章 太子特授第71章 与狼为伍第120章 水里捞银第566章 富平公主的邀约第309章 投名状第468章 孙真人第855章 开拓令第435章 桃园之盟第1323章 引咎辞职第947章 将死第1137章 二桃杀三士第1263章 紫河日落奏凯歌第1063章 改封宋国公第918章 “史诗战役”第1184章 黄沙北风起战马雪中立第1191章 双双愁泪沾马毛第805章 狗仗人势第955章 多事之秋第470章 好地主第814章 举家南迁第595章 老师循循善诱人第1074章 武怀玉的反击第497章 同盟以德服人第653章 乐善好施第1002章 神行太保第986章 绝不赞成和亲第351章 瓦岗群雄第710章 皇帝输不起第1117章 愿请长缨第798章 明年大婚第1012章 宣战第973章 一鸣惊人郑公子第526章 清夷初战摧拓羯第716章第781章 设无太子第1079章 公主蚤薨第359章 开宗立派振龙门第218章 太子杀手第996章 武氏十三义子第848章 欲拔贫诣徐闻第1287章 宁做怀玉妾,不为尉迟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