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溯姓

张迈那日闻得敌军形势有异,便猜毗伽已起逃走之心,因此将赤缎血矛留给李膑,自己领了石坚、郭漳、卫飞引千骑南下,先取银山大寨,到达时听薛苏丁说薛复已经东进高昌,张迈大喜道:“薛复行事不拘泥,又不冒进,很好,很好。”

在毗伽决定撤退之前,慕容春华和石拔就已经出发,在毗伽,唐军主力也逐府逐府地南下,这时已有三府将士到阴山大寨取齐,张迈也不停留整军,只是命诸都尉“到前线取齐”,他自己却又追着前军赶去了。

张迈和毗伽离开战场的时间差不多,不过张迈是以千骑急奔,毗伽是数万大军慢慢退走,所以张迈赶到高昌境内竟比毗伽还早一些,看看离天山县城只有五十里了,前线回报说薛将军已取天山,如今传檄西州,正与石拔都尉向高昌逼去,张迈通过探子已经知晓高昌境内城池、道路的大致情况,心下大悦,对石坚道:“天山县既得,回纥人要保全高昌也不能够了!这个冬天我们或许将有大收获。”

石坚兴奋地道:“难道我们还能趁势打下高昌?”

“这个怕有些困难。”张迈道:“如果龟兹、焉耆的民众如疏勒一样归心了,那我或者可以考虑让腹地空虚,将兵力都发往前线,现在的话却还不敢这么做。但是天山县既落到了我手里,高昌就被我们吃掉了一角,往后就有了继续蚕食的机会了。”

张迈这时论到体力可以与军中上等兵中之下者看齐,他从莫敦门赶到这里一路未曾休息,张迈和将士们同吃同睡,感到自己十分疲倦就知道将士们多半也一样,却举手叫道:“兄弟们,天山县就在前面了!我知道大伙儿很累了,不过请再支持一日!我们一定要赶在毗伽之前到达天山!”

千名骑士纷纷叫道:“我们不累!”“大都护都不累,我们当然也不累!”其实人人都十分疲累的,但脸上的神情却显得十分昂扬。

张迈大喜,策马兼程,到日落之前又赶出了三十余里,天山县已经随时在望了。不意空中忽然飘落起雪花来,又见路边有三四间草庐,草庐上一面小旗,挂着一个“宿”字,张迈对石坚道:“不想这里居然会有一个客店,虽然没法全军住进去,但有客店就有水井,大家且下马,打水埋锅造饭,吃完后连夜赶入城去。”

石坚答应了,马小春道:“大都护,我们到客店中歇歇,我看能否让他们煮点热水来给你泡脚。”不等张迈答应就跑进客店去了,进去之前瞥了一下草庐的外观,他的观察力也历练得越来越敏锐了,注意到草庐似乎是新修葺过的,已经留了心,过了一会跑出来,对张迈道:“大都护,这草庐不大对劲,造饭时可得小心井水有毒。”

张迈一凛,急命石坚:“打水时用银子试探过后才能吃。”然后才问马小春哪里不对。

马小春道:“这屋子原本应该只是几间破草屋,是新近才雇人修葺过的,屋内住着两个人,却是一个老和尚,一个青年和尚,西域地方有些和尚以帐篷为庙的也有,但我问他们怎么会在这里,他们却说是开个客店迎接往来过路人,所以我觉得奇怪。”

卫飞是个蛮子,叫道:“我去押他们出来审问。”

张迈却拦住了他道:“不,我亲自进去瞧瞧。”

手按横刀,带了马小春、郭漳、卫飞走近草庐,见门前系着两头羔羊,进庐后见一个老和尚坐在炕上,一个青年和尚正在烧水,屋内散落着一些瓜果,又有一缸面粉和一缸粗米,见到张迈进来,老和尚道:“有贵客来了,海印快快扶我下榻迎接。”

张迈听他说的乃是唐言,而且十分流利,心想:“这是个汉僧啊。”就多了几分亲切,上前施礼,请教姓名,老和尚道:“老衲灵俊,这是我的徒弟海印。请问嘉客尊姓大名。”张迈道:“我叫张龙骧,这个叫马小春,这个叫郭漳,这个叫卫飞,我们路过贵庐,便冒昧进来歇一歇脚,希望没有打扰到大师的清修。”

张迈本来无字也无号,郭洛杨易都有字,但他们自幼就在战场,文人习气少,与张迈厮混便用“迈哥”这样的俗称,称兄长为“哥”那是中唐以后才出现的,且很有可能是关陇集团的人最先开叫,郑渭对中原的认识主要是从书本得来,文人习气反而更重,所以要让他叫张迈作“迈哥”他觉得不舒服,直接叫名字又觉得不礼貌,叫“张特使”又嫌太疏远,因那时张迈掌管龙骧营,所以郑渭就管张迈叫“张龙骧”,一开始只是他个人的叫法,叫着叫着连张迈自己也接受了。

灵俊一双清澈之极的眼睛打量了张迈一眼,笑道:“张檀越可是位贵人啊。”

张迈笑道:“佛门不说说众生平等么?怎么也论贵贱?”

灵俊道:“彼岸自无贵贱,此岸则反之,正因人世间有这么多的不平事,所以我佛才要倡言众生平等啊。这正如中原大地于春秋之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所以孔孟才要倡言忠孝仁义。”

张迈听了他这样的谈吐便猜对方也不是个普通人,随他入座,问道:“大师怎么在这个地方结庐?”

灵俊说道:“这里不是老衲的禅院,老衲的禅院在敦煌城外,偶尔与徒弟游历到此,见有几间草庐,心有所感,便修葺了一番且住下,挂着一个宿字,是因为这段时间偶尔会有从焉耆逃来的难民,老衲力之所及处便接济他们一番,也借机看一下当今的世道人心。”

马小春在旁失笑道:“在这大路上,能看到什么世道人心?”

灵俊的徒弟海印在旁笑道:“怎么没有?比如说最近从这条道上经过的就有好几拨军队了,从他们怎么对待我们,就可看出世道如何,人心如何了。”

张迈一听忙问:“最近经过的都有哪些军队?他们又是如何对待你们的?”

海印道:“经过的军队,有高昌回纥的人马,也有安西唐军。先说高昌回纥:他们先是从北面天山县来,往西南银山大寨去,往西南的时候威风凛凛,从西南回来时行色匆匆。这拨人的主力军还好,并没怎么骚扰我们,但主力过去后,跟在后头的部族军就乱来了,我们的柴米油盐都被他们刮光了,就是米缸也被打坏了几口,抢了东西就在我们的炉灶里头造饭。师父派了我去找他们的头领,却哪里进得了他们的营门?投了书简也不见回音。因见我长得还算结实,差点拉了去当小卒了。周围的牧民望见他们能逃开的也都逃开了。”

张迈又问:“那安西唐军呢?”

海印笑道:“安西唐军纪律就好得多了,一拨一拨地都从西南开来,也未见有人入草庐来骚扰我们,不过他们脸孔陌生,杀气又重,周围的牧民怕生,一样不敢近前,能有多远躲多远。”

张迈哈哈大笑:“和尚你说话倒也算直。”又想他们居然敢去投诉骚扰自己的部队,还能躲开了拉壮丁,多半是有真本事的人,再打量了一下草庐,见屋内没别的事物,只有老和尚所坐胡床紧贴的壁上挂着一幅字,看样子乃是汉字,可张迈竟然一个也认不得,甚至数不清楚有几个字,便指着卷轴问道:“这是谁的字,龙飞凤舞的,写的是什么?”

海印道:“这是我师父的字,写的是《尚书.大禹谟》中的一句话:皋陶种迈德。”说着沾了点水,在胡床的矮几上写出了那五个字。

张迈的书法造诣极差,字写不好,也没什么鉴赏力,郭漳却有家学渊源,在旁边赞道:“这手字写得真好!”

海印脸上浮现了几分得色,道:“我师父乃是草圣张芝公之后,家学渊源,虽然无法与先祖比肩,但以数十年勤学苦练之功亦足以独步当今西域了。”

张迈对书法了解得也不够深入,也就对王羲之印象较深,郭漳却啊了一声,脸上登时露出几分敬仰来,对卫飞道:“张芝乃是东汉的书法大家,更是书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巅峰人物,号称草书之圣,连王羲之都承认自己草书不如张芝。”

他这几句话虽是对着卫飞,其实却是说给张迈听的,卫飞只重武功,对书法没什么兴趣,张迈却道:“张芝公的后人怎么会迁徙到西北来?”

海印笑道:“张芝公的后人开枝散叶,迁徙是有的,但我师父这一支却不是,因张芝公本来就是敦煌人啊。”

张迈怔了一怔,沉默下来,心道:“是了,当初我旅游过敦煌的时候,那里好像就有一个关于张芝的名胜。敦煌在东汉时就已经能出张芝这样的绝顶人物,可见这里已是中国的文化渊薮之一了。走到了这里,再往东只怕就会见到许多中国古代的风流人物,而不是像萨图克那样的边疆夷狄。或者我待人接物的心态与手法也该有所改变了。”

他沉思之时,马小春道:“你师父也姓张啊,那可和我们家主人同姓呢。”

灵俊微微一笑,道:“张氏乃是华夏大姓,源流久远,族大枝繁,唯西北张氏多出敦煌、武威、安定三望,自玉门关以西,派系多出于敦煌,张檀越从西而来,或许真与老衲同宗也未可知。”

张迈可不想与人胡乱认亲戚,笑道:“我家祖上不是敦煌人,是从长安领了朝廷旨令这才西行的。”

灵俊道:“长安乃是人才聚处,不是出处,张檀越可记得祖上籍贯郡望否?”

张迈被他问得语塞,要知古人对姓氏的源流、郡望、籍贯、派系都极为重视,只要是有点根底的人家,通常都能向上数个十几代,至于第一流人物的大家族,甚至可能做到千年不断,到蒙古入侵华夏亡国以后的几轮文化浩劫才将这种家学传统越削越弱,到现代人已经很少有家庭能保持这样的传统,尤其是年轻人,对这种事情根本就不重视,当下道:“我家祖上是建中二年从长安出发的,本来是奉旨办事,走到中途被吐蕃人捉了去做牧奴,后来在西域辗转流亡,也没留下什么族谱,所以很多事情也就忘记了。”

灵俊又问:“张檀越祖上奉旨办事,不知是主官,还是随从?”

所谓“钦差后人”一事是张迈随口编出来的谎言,他对大唐的典章制度、历史掌故又不是特别熟悉,造假造起来不免不够专业,所以最怕被人提起,幸好郭师道、杨定国等人不知为何都很识趣,很少追问细节,哪知道眼前这个素昧平生的和尚竟然揪着这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心中不免苦笑,随口道:“是主官。”

灵俊哦了一声,命海印:“取吾俗家族谱来。”海印到了后头翻箱倒柜,过了一会取出三本厚厚的族谱来,张迈见那三本族谱虽然保存得好,但封面纸页发黄,看来是有些年头了。

灵俊命取来第二册,翻到第二十代以后便仔细起来,逐代检阅,族谱一物,人丁多则多记,人丁少则少记,且以自家祖上为主干,旁及近亲,但中国人的族谱又有个传统,若是族中出现大人物——尤其是做官的,纵然派系远了一些也会记录下来,官做得大的,也会多写一两笔,若是无官无职无名气的那就只存一个名字。

这时灵俊和尚翻到张芝以下第二十四代上,抚掌道:“寻着了!真是大巧,不意在这里遇到一位同宗!”

指着其中一条给张迈看,道:“此是我高祖之胞弟也。”

张迈上前看时,见上头写着:“景,洵次子,官至通议大夫,建中二年奉旨西行以巡四镇,时河西纷乱,凉、甘、肃相继沦陷,时景兄昱为渭州刺史,景至襄武,与兄诀于渭水之滨,西行入陇,不知所终。”

张迈看了不禁有些骇然,心想:“真是建中二年,而且所有记载也都若合符节,难道当年那位钦差真的叫张景,而且就是张芝的后人、这个灵俊和尚的同宗?天下间竟然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未完待续)

第三十二章 岭西迷云第二一一章 铁兽狰狞之二第三十一章 家畜之安第二五三章 人心马力第二六五章 晋北余音第二二零章 萌古、蒙古……历史不会重复第五十九章 契丹后族第六十九章 连夜攻城第十二章 断壁刻字第一七零章 战书第九十一章 河苍烽火第三章 将与令公会猎于龟兹焉耆间第五十四章 换将第二七四章 会帜第五十七章 龙骧铁铠营第一二七章 向伏尔加河进发!第二二一章 涅盘戈壁斩首滩第九十七章 回敦煌去!第七十八章 五大留守第一零八章 非我族类 不降者杀!第一八六章 十州易帜!尾声第九十一章 河东有变!第六十一章 百帐风云之一第二章 长安特使第五十八章 阱城第八章 玉石俱焚第一一六章 秋收前夕第二十五章 两笔账之一第六十三 智取灭尔基第五十六章 攻占怛罗斯之二第九十二章 飞师围敦煌第三十四章 袭途第一三七章 张迈成亲之一第八十八章 高昌攻防之二第四十二章 东守西攻第五十九章 春风北度玉门关第七十四章 斩旗第二十八章 四镇规复!第一四四章 会战投笔岗 之一第一零六章 托云小镇第二十四章 焉耆大乱第一二七章 向伏尔加河进发!第二八二章 白马归心第十章 借钱宴第八十四章 再上征程第一二八章 火烧浮屠城之三第十四章 契丹的西顾之忧第五十二章 畏唐威德之二第七十五章 劫营—三百对一万五!第二四一章 爷们汉唐娘们宋第二八九章 邺都易帜第三十一章 献祭第二三七章 全灭第二零九章 度尽漠北第一三五章 之一第八十二章 玉门攻防之二第六十二章 灭尔基之乱第九十八章 如疯如狂第六十五章 星夜血缎第十章 契丹国舅第二九零章 拒降第二四五章 养民如羊,不如养民如狼! 之三第六十一章 改造俘虏第四十八章 碎叶沙漠决胜第一九一章 三面围攻第三零二章 辽阳动态第九十四章 疏勒往事之一第二十五章 转移尾声第七十九章 将不厌诈第一四三章 东都宰执第一六零章 隔岸观火第一二二章 同床异梦之二第二三一章 大辽立国之一第五十七章 狼牙初试之一第二十四章 焉耆大乱第三十二章 陌刀之下无仁慈第一 一三章 龙战于野之一第一百章 威震中原第八十章 西域纵横之二第五十七章 狼牙初试之一第二六零章 群儒舌战第二十四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第二一五章 佛度漠北第一六七章 契丹轮台之耻第三零一章 新都第八十三章 库巴来的客人第二十七章 收取焉耆第一四零章 一样枢密两样人第一一七章 显户第七十一章 唇齿攻防第三十七章 诱敌第三零六章 大辽三派第一三五章 北庭分裂第七十一章 十万骑兵颂唐诗第十八章 飞雀郭郎第九十六章 忠臣孝子第五十四章 五万佛民第八章 玉石俱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