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谋官

蒋二老爷蒋铸一家上下只有四个主子,然而来的马车行李和下人,却至少是蒋锡一家的三倍。桃华从百草斋往正院走的时候,就见安排给他们的西偏院里全是人,许多箱笼川流不息地往里头搬,似乎要把整个院子都塞满。

“二老爷一家排场可大了。”薄荷从前头过来,已经见识过了,“二太太和二姑娘身边,各有四个大丫鬟,全都穿着绫罗绸缎,头上戴的都是镀金簪子。”蒋铸一家只是从商,家中下人戴镀金首饰已经是极限了。

“听说二伯母当年嫁妆就极其丰厚,这些年二伯父又在外头经商,自然豪阔。”做生意这种事,既要有本事,又要有人脉,蒋铸有本事,又有蒋二太太景氏的娘家帮衬,生意自然做得好,可不是蒋锡一家能比得了的。

薄荷连忙声明:“奴婢可没有羡慕的意思,就是觉得眼花缭乱的。瞧着二太太的排场,一下子就把大太太都比下去了……”

桃华不禁摇了摇头。庶子媳妇比嫡长子媳妇还要贵气逼人,恐怕又要起些风浪。幸好大家不是长期聚住在一处,否则哪有太平日子过。

于氏院子里又聚了一群人,桃华才进院门,就发现薄荷一点也没有夸大。门前台阶上一字排开六个陌生丫鬟,个个穿绫着缎,虽然限于身份,都是素面无纹,但看颜色质地却也都是上好的。每人头上至少一件镀金首饰。有两个年纪略大一点的,还有一对镀金耳坠子,看来等级比另外四个年纪小的还略高一点儿。

桃华一想就明白了。平日家里人进于氏的屋子,身边都只带一个丫鬟,蒋二太太和二姑娘蒋莲华并不打算违了这规矩,因此把多余的几个都搁在屋外了。只是倘若真的要守规矩,不必带来就是了,这样巴巴地带着过来,这里头的用意……桃华懒得去想。

屋子里,于氏依旧坐在上头,却有两男两女正在向她行礼。

桃华在旁边观察了一下。蒋铸生得像极了朱姨娘,眉眼都淡淡的没什么太鲜明的轮廓,但长身玉立,颇有点儒商风范。蒋二太太景氏却生得十分美貌,瓜子脸丹凤眼,身材小巧,典型的南边人长相。

后头的蒋楠华蒋莲华兄妹两个,生得却是都肖似景氏。蒋楠华已经十七岁,身材倒是继承了蒋家人的高大,或许是在外头走动得多,肤色微黑,肩膀宽厚,已经有些青年人的样子了。蒋莲华倒是跟景氏一样娇小,加上景氏保养极好,乍一看上去不像母女,倒像两姐妹似的。

这几人磕了头起来,于氏照例命丫鬟给了蒋楠华兄妹见面礼,脸上的神色却仍是淡淡的,只道:“回来了就好,老太爷一直惦记着呢。一会儿,记得去百草斋见见你姨娘,多年不见,她也惦记你。”

小于氏在旁边站着,闻言便笑道:“母亲说的是。过些日子二弟又要离京,儿媳想着也该多跟朱姨娘说句话,所以就把二弟一家安置在西偏院了,那边离百草斋也近些,朱姨娘过去也方便。”

景氏轻轻笑了一下,柔声细气地道:“多谢大嫂考虑得这样周全。”论起来于氏才算是蒋铸的母亲,小于氏却直说让蒋铸跟朱姨娘多亲近亲近,这是要提醒他们一家子是庶出的身份吗?

“不过,这次回京,老爷大约是要多住些日子了。”景氏说话还带一点南方口音,一句话听起来柔软婉转,似乎每个字都带个小尾巴似的,“蒙大将军提携,大约要为老爷谋个官职。这事儿也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办下来的,只怕少说也要三五个月才能有点眉目。”

“谋个官职?”小于氏声音不由自主地高了一点儿,“二弟不是要捐官吧?如今这事,可不比前朝那时候……”

前朝末年皇帝昏庸,满朝的官员都只想着捞钱,只要肯出银子,五品以下的官儿随便挑。可如今不一样,开国皇帝最恨贪官,不知杀了多少,现在虽然没那时那般严厉,□□品的小官也有人私下里操作,但若是在京城里这般做,却是不行的。更何况蒋钧自己就是官,特别被人盯得紧,若是有人揭发他兄弟捐官,蒋钧也要一起受牵连,也就难怪小于氏反应这么大了。

景氏却拿着帕子掩了嘴,笑了一声。她虽是商家女,但大商人富贵到一定程度,也会请人教导子女读书,想着摆脱身上的铜臭味。景家数代都是大茶商,论起子女读书来,并不比一般小官人家差,只不过大半不为出仕,所以不学应试写文章罢了。

景氏本人据说是琴棋书画都通晓的,所以举手投足之间,根本看不出一点商户女的局促,衣着打扮更是雅致,头上的首饰不多,颜色也多素淡,只有一枝赤金回鸾钗金光灿然,在乌云般的鬓发里格外醒目。鸾口中垂下一串珍珠,颗颗滚圆,随着她的动作轻轻在鬓边晃动,末端那颗水滴形的翡翠坠子通透得真如绿叶上的一滴水珠一般。

相形之下,小于氏这个长嫂,正经的官夫人,倒显得寒酸了。

“大嫂不要着急,老爷怎么会累及大哥呢?这谋官职,也未必就是捐官一途。”景氏笑微微地,目光对自己一对儿女一转,“楠儿莲儿,怎么不给你们大伯母行礼?”

小于氏还想再说,于氏已经看了她一眼,将她的一肚子话都压了下去。蒋楠华和蒋莲华双双上前行礼,小于氏扯着笑脸各给了一个荷包,心里却像猫抓一样,恨不得马上就问清楚这件事。

“什么捐官?”门外忽然传来蒋老太爷的声音,蒋锡亲手打起帘子,蒋老太爷背着手进来,后头还有曹氏带着蒋燕华和蒋柏华,蒋杏华居然也在其中,看见桃华已经到了,就对桃华笑笑,往她身边走了走:“三姐姐已经过来了?我方才还想着去找三姐姐呢。”

桃华也笑笑,低声道:“我在伯祖父院子里抄书,平日若是无事,大概都会在那里。”

在百草斋抄书?蒋杏华微微怔了一下。她记得前生蒋老太爷对桃华也十分亲近,但去百草斋抄书,究竟有没有这事呢?蒋杏华真恨自己前生为什么那么闭目塞听,整天就只知道在屋里做针线孝敬于氏和小于氏,以至于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做不了。

蒋老太爷一进来,众人乱哄哄又是一通行礼,直到礼罢,蒋老太爷才又问道:“方才在门外听见说捐官,是怎么回事?”

蒋铸垂手立着,恭敬地道:“父亲,并非是捐官,只是陆大将军有意,愿为儿子谋个一官半职。”

“陆大将军?”蒋老太爷眉毛一扬,“是东海抗倭的那位陆大将军?”

陆大将军的名字,桃华也知道。无锡虽然并不临海,但离得也不远,东海那些倭寇的事儿,无锡人都有耳闻。十几年前,倭寇屡屡上岸劫掠,有一次甚至深入内地打到了松江,还差百来里就到苏州了。无锡紧临苏州,若是苏州破了,无锡也逃不了。

就在那次劫掠之中,陆大将军横空出世,领着当地卫所的部分残兵,以及本地的民众,还有各寺庙里的僧兵,在深入内地的道路上布下重重陷阱,一点点消耗倭寇的有生力量,最初反败为胜,不但将倭寇赶回海中,还杀掉了一个大头目。

之后陆大将军镇守上海,十余年间,倭寇再也没能上岸五十里以外。他本人则从一个百户升到副千户、千户、骑都尉、轻车都尉,直到如今授了从二品镇国将军,对沿海各卫所均有调动指挥之权。只要一提陆大将军,人人都知道说的就是陆靖。大家都说他的功劳比当初的靖海侯还要大。

“就是镇国大将军。”蒋铸恭敬地道,“前年夏天,倭寇在上海一带屡屡受挫,就绕到福州去企图偷袭。陆大将军赶到福州调动兵马抵御,却不想那些倭寇歹毒之极,竟弄了些得病的老鼠来,在福州一带传播霍乱之症!”

厅中众人,除了景氏和蒋楠华蒋莲华兄妹早就知情之外,都不由自主抽了口冷气。霍乱那可是重症,与疟疾天花之类可以并称,不但史书上曾有记载十室九空之惨状,就是本朝也曾有地方爆发过,虽有朝廷极力救治,结果也仍旧颇为可怕。

“这些没人性的畜生!”蒋锡忍不住就骂起来,随即又道,“去年我往广东去,途经福州一带,瞧着仿佛——”并没有十室九空的样子。而且如果霍乱流行起来,这种事不能不上报朝廷,否则死的人多了,福州知府要负责任的。

蒋铸微微一笑:“原来三弟去年经过福州的。不错,那些倭寇弄的老鼠,被陆大将军派兵全部及时杀灭了,只是福州军中已经有人得病,倭寇趁机大肆攻城……”

众人都听得十分紧张。虽然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倭寇,但倭寇上岸如何烧杀抢掠,却是大家都听说过的。

“福州军既染疫,如何守得住城?”蒋锡本来藏不住话,且是在自己家里,心里想什么,嘴里就问了出来。

蒋铸微微一笑,景氏却细声细气道:“是老爷将手里的药草全捐给了福州军中,止住了不曾传播开来。”霍乱这东西最怕还是大面积爆发开来,一旦病发,病人呕吐腹泻直到脱水抽搐,别说守城打仗,根本连站都站不稳,整个福州卫所数千人就等于全废了。

蒋老太爷眉毛不由得又往上一扬:“你捐了药草?甘草、干姜、白术、附子?”

治霍乱常用方便是理中汤或四逆汤。四逆汤主用炙甘草、生附子与干姜,理中汤则为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并可根据情况另加辅药,变化为附子理中汤或连理汤、黄耆汤之类,不过治霍乱大体就还是这四种药。

“还是父亲,一说就知道了。”蒋铸笑得很温和,眉宇间却不由自主带出一丝自得来,“还有些山参,品质倒还不错。”

他自娶妻之后,并未跟着岳家贩茶,而是借着岳家的人脉,开始做药材生意。这几年他时常跑西北到福州一线,对贩南北两方的药材,渐渐与福州知府搭上了关系。

前年那一次,他贩卖的大批甘草和干姜,其实是贱价自一个同行手中收来的。那同行本看好了这两样货物的行情,谁知道竟走了眼,以致积压在手中周转不灵。

蒋铸成亲之后,景氏便将自己嫁妆拿出来,尽做为他的生意本钱。蒋铸虽然不肯多拿,但有妻子的嫁妆做后盾,在钱财上是底气十足。他知道做生意固然要精明,但也不可失了人情,因此若有同行困难之时,也会加以援手,十数年来,在药行里倒博了个仗义疏财的名声,渐渐地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脉,倒不必受限于岳家了。

因他有这个名声,那同行万般无奈之时就找上了他。蒋铸头脑十分灵活,又懂些药理,他听说江南一带流行起一种花茶,就想到这甘草干姜亦可用来制做药茶。甘草清热解毒,干姜祛寒温中,他有药,岳父有茶,还不消用什么明前雨前的新茶,只要用陈年旧茶炮制,就可当做新茶推出,因此慷慨地收购了这大批药材,一并运去了福州。

谁知药材刚到,就听说福州军中起了霍乱之症,而倭寇亦兵临城下,要趁虚而入了。老话说乱世出英雄,亦是极有道理的,人只到乱时,才能更容易地分出高下。这等内外交困之地,若换了别人,少不得哭天喊地,自悔不该这时来做生意。蒋铸却是当机立断,将所有用得上的药材一并捐给军中,并献上四逆汤和理中汤的方子。

这方子乃是成方,军中军医也有知道的,不足为奇。但既献方又献药,可见是个明白人,陆大将军立时就见了他。

也是蒋铸时来运转。这次贩卖的药材中,除了大量的甘草干姜之外,白术与附子也有许多,更有一批人参,乃是产自东北,都是生长了二十年以上的好货。

甘草干姜并不值什么钱,白术附子也不是贵重药材,但这批人参却价值不菲。蒋铸眼都不眨就全捐了出来,可见魄力。

有了这批药材,军医全力救治,终于及时止住了霍乱蔓延,陆大将军毫无后顾之忧,将倭寇又打了个落花流水。这批倭寇本来人数不多,只想着用老鼠散播开霍乱,自己就好趁火打劫,谁知老鼠军团未起作用,于是根本不敢直撄陆大将军锋芒,灰溜溜就逃回海上去了。

因来袭之敌不多,福州方面便未大张旗鼓向朝廷报捷——其实要按福州知府的意思是想报来着,但被陆大将军阻止了,言道等他后年入京述职,会亲自向皇帝面禀。福州知府虽然有点舍不得这功劳,但因那施放老鼠的倭人入城,他也跑不了一个失察的罪名,倒不如陆大将军面圣,还能替他开脱一二。

“陆大将军此次入京述职,便是想着为你也表一表功劳?”蒋老太爷微微有些动容。若是在奏章里写到一个商人捐药草,朝廷最多给点赏金,再夸奖几句,撑破天表彰个义商什么的,也就到头了。然而蒋铸方才所说的是谋官,也就是说,陆大将军是想当面代他向皇帝讨个官职,这可不是小事!

蒋铸笑得很谦虚:“陆大将军素来仁义……”

小于氏闭紧了嘴唇,一言不发。本朝不像前朝那么苛刻,即使是商家子,也能参加科考,只是一旦自己亲自经商,那就不行了。蒋铸不但自己经商,连蒋楠华现在也在学着经商,本是至少父子两代都别想入仕途的。可倘若陆大将军真的替他讨了这个官职来,哪怕只是个闲官,这门楣就立刻变了。

连蒋老太爷都露出了一丝高兴的模样,不过随即便道:“此事也不可强求,若能成自然最好,若是不成——你捐药是为救城,并不是为得官。”

“父亲说的是。”蒋铸低头答应,神态仍旧恭敬。

“陆大将军亲自面圣请功,纵然不成也是极大的体面了。”蒋锡有些兴奋地道,“二哥一心为民,功在社稷,这是抹不掉的。”

蒋铸眼中露出一丝笑意:“三弟过奖了。”这个堂弟不大会说讨巧的话,否则也不会说什么“纵然不成”了,但后头的夸赞却是发自肺腑,教人听了格外舒服些。其实当初他捐药时也不无私心,然而一心为民这样的话,谁都会更喜欢听的——有谁不愿意别人觉得自己是个高尚的人呢?

于氏和小于氏婆媳两个沉默不语,厅中的气氛就有些古怪。景氏微微一笑,看向桃华:“这个是桃姐儿吗?十年不见,都出落成大姑娘了,生得这样俊俏,真是看着就叫人喜欢。”

她这一开口,蒋锡才猛醒过来:“可不是十年没见了。桃华,还不快给二叔二婶见礼。”

如此一来,厅里一众晚辈纷纷给蒋铸和景氏行礼,蒋楠华和蒋莲华又给蒋锡夫妇行礼,忙成一团。

景氏一摆手,身后丫鬟立刻端上一个盘子,连着外头的几个丫鬟也走了进来,每人手里都珠光宝气,竟然是几套头面:“一晃眼不见,女孩儿们都出落得这样好,一个个跟花朵儿似的,正该好好打扮。这几套头面,你们每人一套。赶明儿三月三,戴着出去踏青玩耍。”

这下连桃华都有点吃惊了。

头面这东西可不是一件两件,而是成套的首饰。虽说给未出阁的女孩儿戴的头面不比成年人那般繁多,却也至少有发梳三支,钗和步摇各一对。景氏给的这个,还额外多加了一对耳坠,连蒋燕华都有。四个女孩儿,就是四套头面,均是赤金镶宝,这可是极大的手笔了。

曹氏手里本来拿着要给蒋莲华的那支钗,顿时就僵住了。比起这些头面来,这钗也太拿不出手了。

小于氏的脸色更难看。曹氏只是弟妹,她却是长嫂,刚才送给侄儿侄女的见面礼被这些头面一衬,简直寒酸到可笑的程度。

蒋丹华看着送到自己面前的头面,眼睛不由得就向桃华面前那一套溜了过去。她素爱红色,可是景氏给她的这套头面,偏偏镶的都是珍珠,而把镶红宝的那套给了桃华。

这些珍珠都是上好的,颗颗圆润,宝光莹莹,凭谁看了都得赞一声好东西,可偏偏珍珠颜色清淡,是她所不爱的。景氏送这种礼物,真是教人如梗在喉,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

蒋丹华一口气憋着出不来,转眼看见曹氏面色有些尴尬,眼珠一转便大声道:“多谢二婶。三婶娘,您给二姐姐什么见面礼呀?”

曹氏手里的钗大家都看见了,做工精细,份量也合适,然而比起这一套套的头面来,就差得太远了。然而曹氏又实在没有别的东西,只得从自己手腕上抹下一对镯子,一并递给蒋莲华,强笑道:“一点小东西,二姑娘拿着玩罢。”

这对镯子是她去年生辰时蒋锡送她的,此刻抹下来送人十分肉疼,但心里又有些庆幸——幸而今日戴的不是南华郡主给的那对玉镯。

蒋莲华却是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去,还仔细瞧了瞧,脸上就露出笑容来:“多谢三婶婶,这珊瑚珠颜色极正,侄女虽有一串珊瑚手串,却没有这个好呢。”

她生得身材纤巧,眉眼与景氏极其肖似,气质却是不同。若说景氏肤白如雪,仿佛呵口气就会化,蒋莲华的肌肤却是白皙到有点半透明,如同水晶琉璃一般,让人不由自主就生起一种“轻拿轻放”的感觉。

即使笑着的时候,蒋莲华眉宇间也仍旧有淡淡的冷意,但是言辞之恳切,却冲淡了这冷意。曹氏心里一松,一句话不经思索就溜了出来:“是郡主赏的呢。”

第251章 刺客第256章 就计第36章 上有喜第61章 亲事第216章 望诊第208章 成功第56章 热心第90章 争胜第113章 蹊跷第193章 预警第46章 来访第140章 圣寿寿宴第82章 改药第242章 毒计第87章 曹府第262章 癫狂第260章 图穷第177章 病第109章得封第91章 赌注第149章 炭疽第107章心曲第152章 双灾第31章 变化第206章 自尽第239章 中举第172章 私下第84章 夏氏第178章 归来第175章 抢救第115章 错了第206章 自尽第61章 亲事第203章 突变第68章 私谈第254章 陷阱第124章 新年第57章 失望第94章 治疟第241章 疯狂第115章 错了第35章 心思第209章 欲擒第105章开药第247章 乱象第123章 托梦第94章 治疟第87章 曹府第70章 端午教唆第243章 反扑第148章 大疫第204章 失控第65章 仇家第180章 争吵第187章 远行第231章 结盟第120章 药箱第191章 死胎第66章 援手偷换第163章 推行第111章 求亲第191章 死胎第163章 推行第124章 新年第194章 回来第225章 年节第212章 子嗣第135章 报复第227章 蛰伏第214章 满月第154章 侯府第102章贺酒第127章 人祸第84章 夏氏第18章 郡主第257章 大胜第252章 分别第39章 长房第20章 小产第64章 上香第77章 相约第228章 真病第32章 邀约身份第82章 改药第58章 侯府第53章 丫鬟第207章 染指第238章 生育第22章 拜佛第244章 求子第78章 商谈第143章 怪病第249章 弃卒第132章 救人第196章 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