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楔子

(一)

《通年正鉴》载

秋驰二十七年,浩陵帝荒淫无道,废禁例七条,罢朝三月有余,敛民赋以修酒池肉林,民怨四起,各地骚乱频发。

草莽英雄卓信于东川举伐浩之义旗,以上官雄为将,组卫羽军,招贤纳士,群豪影从,百姓拥戴。其势之盛,浩军不敌,弃中原帝都退居关中。

次年夏,江南百姓不堪奴役之苦,农夫周裕振臂揭竿,集江南有知之士、有勇之夫,起兵北伐。关中异姓王易政兵变,与江南农民军联手反帝,上官雄将卫羽军增援。烽火三月,三路大军兵临城下,帝知局无可逆,遂以城降,自刎于城门之下。

卓信据中原肥沃富饶之地,自立为王,定国号卫,以东川为都。开国功臣上官雄武艺超群,精奇门遁甲,善五行八卦,其下卫羽军,所向披靡,以一当十。

关中为易政所据,建宁国,改随安为信阳,定为国都。虽无上官雄辈之骁将,然其兵将英勇善战,精骑射,又以有知之士辅国,势盛。

江南一带自古以长江为天险,水网四通八达,易守难攻。周裕据之,建楚国,以江郓为国都。物资丰腴,兵善水,占尽地利人和。

卫之骁将,宁之精兵,楚之天险,令三国各有其长,相攻不下,形成鼎足之势。

大浩皇朝沧桑二百七十年,历九代,至此终结。

旧历废,民间始以公阳历纪年。

(二)

公阳六年,卫宁两国长达两年的战火以卫国的胜利宣告终结。

腊月初一,卫国都城东川城门大开,百姓夹道迎接凯旋归来的军队,宫城下,卫国公一身朝服,率领着文武百官早早候于此地。

将士英气焕发,战马精神抖擞,卫国的最强军队,凯旋归来!

然而夹道的百姓并未欢呼拥戴,他们或是低头沉默,或是小声啜泣,或是满脸惆怅,不约而同地朝队列前方的两具棺椁下跪磕头。

上官家的两位将军,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军队行到宫城方才停下,两具棺椁格外刺目。

卫国公步子稳了稳步子,走到棺椁旁,半晌,叹了口气,道:“上官啊,前方传来你父子二人 战亡的消息,孤不信,没想到你们真的……你不是答应了孤会好好回来的吗?卫羽军伤亡惨重,若不是你二人,也不可能获得这次凯旋,没有了你,孤怎么办?卫国怎么办呐……”

“王,小心身子。”内侍上前扶住他。

卫国公推开他,朗声道:“爱卿们,为卫国的英雄,献上至高至诚的大礼,送他们上路!”

卫国公福生,百姓下跪,那是卫国史上,给一国功臣的,最高敬礼!

转角处,不知何时占了位妇人,一身白衣,牵着个同样穿着白衣的五六岁的小姑娘。

见众人大礼行毕,她牵着小姑娘缓缓上前,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甚至没有泪,只是一步一步,沉稳地走向两具棺椁。那里面,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朝卫国公行了个大礼,她将两具棺椁带回府邸,带回……家。

(三)

公阳六年腊月初七,上官家两位将军头七的夜里,将军府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连天,整个都城亮如白昼。

上官家的夫人,在大火中,在棺椁旁,在自己女儿面前,拔剑自刎,被红色的火焰吞噬。

大火直到天亮才扑灭,将军府前,围了不少老百姓。

昔日威武堂皇的将军府,被一把大火烧得只剩下灰烬。

卫国公亲自过来,入眼,便是如此一片狼藉。

官员见大王过来了,连忙上前俯首作揖,禀报道:“大火烧了足足三个时辰,整座将军府现在已经成了一座废墟。将军府的下人们都逃出来了,发现了两具尸体,一具是上官夫人的,还有一 具女尸,应该是府里的奶娘的,听下人们说奶娘去房里抱两个孩子,自己却没有出来”

卫国公点点头,表示知晓,摆摆手让官员退下。

四下打量了一番,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看到了两个小姑娘,紧紧抱在一起,脸上是大火的余烬,看上去有些脏兮兮的,但不妨碍辨认出小巧的五官。

年纪小一些的那个,便是那日出现在宫城的小姑娘,上官家的小姐,上官宁。

大一些的那个,听闻将军府的奶娘前来投靠的时候带了个女儿,上官夫人见她乖巧,便给了自家女儿作丫环,想来便是她。

卫国公走到她二人面前,蹲下身子,伸手擦去上官宁脸上的灰,牵起她的小手,这才发现她的手上,紧紧拽着一块桃花形的红玉佩。

“宁儿可有伤着哪里?”

上官宁一言不发地看着他。

“宁儿不认识我?”

上官宁轻轻的点了一下头。

卫国公摸了一下她的头,和声道:“既然认识,那我带宁儿到宫里去住,可好?我宫里的馥瑧公主也和你一般大,你们可以一起玩儿,怎么样?”

“那我可以带上红络一起吗?”她看了眼身边的小姑娘。

卫国公笑了笑,再次摸了摸她的头,道:“自然可以。”

上官家一门忠魂,两位将军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上官夫人殉情而死,如今只剩下小女孩孤苦伶仃一个人,于情于理,都应该照拂。

这样的伤痛,本不该她一个小孩子来承受。

翌日,卫国公颁下圣旨,镇北大将军上官雄为开国功臣,护国有功,追封忠义候,加一品官爵,其夫人郑氏忠贞不渝,追封一品夫人,合葬烈陵。上官雄之子上官平,征战沙场保家卫国,追加官爵,葬烈陵。上官家遗孤上官宁,封莞宁郡主,享皇家尊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