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纪先生,李御史

送走道痴后,王琪的脸一下子就耷拉下来。

提及兴王府后,道痴的“兴致”丝毫不遮掩,满眼放光。在王琪看来,那是想要攀附王府权势的野心。

一个刚回家的庶子,年岁又不大,有这样的“野心”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他因自己被丢弃之事充满怨恨?是不是想要借着王府的势报复嫡母嫡兄?

庶子与嫡母势同水火的,又不是一家两家。不过多是嫡母占上风,除非庶子能出人头地,或者借势压人的。

王琪抬头望望天,竟是难得的忧郁了。

他本不想得罪道痴这个“小人”,可真眼睁睁地看着三郎被欺负?

可现下去同三郎说这些,三郎能信才怪,说不得还会觉得自己在挑拨离间,道痴人前又惯会装老实。

真是愁人啊……

这会儿功夫,道痴已经随同王青洪离开宗房,去宗学先生家拜会去。

负责宗学的先生姓纪名泰字重康,生母是王家女,是依附王家的姻亲,是个举人。他二十多岁便取得功名,可因守孝耽搁了科举,直到四十才中举,而后三次参加会试不第。第三次,他与长子父子同科,他落第,他长子反而榜上有名。

虽说他长子只在三甲,可因王家二老爷在京的帮衬,也早早授官出来。

纪泰见儿子都已成才,便弃了自己再应试的心思,开始养活弄草的过日子。

刚好负责宗学的三老太爷病故,族长便亲自登门,请了纪泰出山,接手了宗学。

论起来,纪康与王青洪还是堂表兄弟。因此,对于王青洪携子上门,纪康言谈之间还算亲近,对道痴亦称得上和蔼。

只是听说道痴只学了三百千,四书五经不过粗读,他对道痴的兴致就减了许多,嘴里说的都是三郎。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赞成三郎明年下场,对于其应试结果也很看好,可是并不赞同他在童子试后继续考下去。毕竟三郎年纪在这里,多读几年书,课业踏实总是好的。

最好的结果,就是过童子试,入州学,想法子取贡。在国子监学习历练几年,在下场应乡试会试。

这个建议,正好同王青洪给三郎规划的一样。

因这个建议,王青洪对纪康更是多了几分客气,两人说话越发投缘。

说话之间,王青洪不经意提及宗学大考之事。

纪康皱眉道:“不算以讹传讹,宗学里是要集中考校一次,却不单单是考学问。听老太爷的意思,人选既要机敏,又要本分,还得人品好,沉得住气。否则的话,随便送人去王府,要是惹下祸事,不仅不能拉进王府与族里的关系,说不定还要给族里带来祸事。”

王青洪有些明白,为何老族长这么重视此事。

王家既在中庸子弟中遴选王府伴读,那应选之人,长大后多半会留在世子身边,做王府属官。

按照大明律,王府属官分两种,一种是品级高的,由朝廷选派;一种是品级低微的官员与小吏,则可以由王府这边举任。

王家是安陆州的庞然大物,同兴王府的关系就很重要。既不能太过谄媚,也不能太疏远。

这一代兴王,因纳了王氏女为夫人的缘故,对王家还算友善;下一代兴王与王家的关系,说不定就要靠这次选出的伴读来磨合。

想到这里,王青洪才真正松了一口气。既是由老族长选人,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三郎功课好,四郎才回家,都不是适合人选。就算四郎现下入学,考试成绩不拘好坏,都不能证明什么。

对于安排四郎尽早入学之事,王青洪便也不再犹豫。

两人说的热络,一时竟是没有留意到在旁的道痴正听得津津有味。

他一边听着,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兴王世子的年纪。

宁王造反,兴王薨,正德驾崩,已继位的兴王世子成为嗣皇帝,进京入主紫禁城。

能被朝臣与**视为少年可欺,说明嘉靖进京时还未成年。大明宗室子弟,五岁请名,十岁请封,十五岁大婚。

这个成年的年纪,多是指大婚来说。如此看来,以上提及的几件大事,都会发生在三年之内。

大明官场向来是文官说话,武官与勋贵反而没有什么说话余地。

就算自己抱上未来皇上的大腿,可要是想靠幸进出仕,很难走到高位。

想要底气足,还是要靠自己,科举是条必走之路。

然而,科举又有籍贯限制。要是小嘉靖进京,自己却只能留在安陆应考,那还怎么抱大腿?

老爹与这纪先生说的,举贡之事,倒是一条更妥当的捷径。

道痴低下头,心里已经有了定论。

等回到家中,道痴便去了桐院寻王三郎,提出自己的请求。他想要借王三郎学习四书五经与时文的笔记。

王三郎闻言,毫不犹豫地点头应下,招呼道痴随自己到书房,从书柜下拽出两个竹箱子。

箱子打开,里面全部都是王三郎的笔记,足有百十来本。

道痴见状,不由多看了王三郎两眼,生心佩服。

听说王三郎三岁开蒙,算算他读书的时间,不过九年。换成个成人,九年之间,记下百十来本笔记或许不稀罕;可对于一个才十一岁的小小少年来说,这其中的毅力与辛苦可想而知。

王三郎的手摸索着那些笔记本,脸上不禁带了缅怀之色。

道痴见状道:“三哥放心,我会仔细这些笔记,定会完璧归赵。”

王三郎忙摆摆手道:“四郎切莫误会,我不是舍不得这些笔记,只是想起在南昌府的老师,心有所感。这些笔记,有什么不懂之处你就来找我。等到笔记都看完,好生保存就是,不用送回来。等五郎大了,四郎将这些留给五郎就是。”说罢,他就再也不看那么书,反而拉着道痴说起在南昌府拜的老师。

道痴对于王青洪在南昌府的生活也心有好奇,因此不仅没有不耐烦,反而时而接上一句,让王三郎有兴致继续说下去。

从王三郎的话中,道痴了解到,王青洪在江西官场日子并不好过。

先前在地方任上时还好,饶州府虽是三省交界,政务繁忙,不过王青洪正值壮年,还可以胜任,要不然也不会成绩不菲,从知州升知府,而后又升从三品参政。

可自任参政后,就到了南昌,就同地方上迥然不同。

宁王府在南昌开府百数十年,开枝散叶,成为宗室大藩。从宁王府分出来的郡王、将军、中尉数以十计。

宁王府的势力,在南昌风头一时无两。

“老师丁忧还乡,守孝不出,除了家人与弟子,鲜少见外客,再没人能挑出不好,宁王府却是跋扈,硬是将老师请进王府宴饮,次日老师方归。而且还带了美婢出府。士林都说老师好色贪杯,违了孝道,我却晓得老师不是那样人,他定是被逼的。老师就是南昌人,妻儿亲族都在南昌,不屈服宁王府,又能如何?坏了名声,为士林不容,便也只能依靠王府。”王三郎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说到最后已经带了愤愤:“幸好兴王府才开府一代,子嗣亦不繁盛,要不然安陆州百姓苦甚!”

道痴听着,心却跟着沉了下去。自己便宜老爹还算谨慎,同宁王府扯不上干系;三郎那便宜师父,显然已经从逆。

从逆造反,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要是旁人抓住这个说事,王三郎能不能保全性命都两说,仕途上更是没指望。

“三哥拜师之事,可否众所周知?”道痴沉声问道。

王三郎点点头,带了几分涩然道:“老师丁忧前为正二品由督御史,关注的人自然多些。父亲虽没有摆酒,可官场上多是得了消息,送了贺礼上门。”

道痴听了,看着王三郎,真是无语……

汗死,还是欠一更。自己都要哭了,就不能三更一把,清了账务么?

今天换榜单,

第119章 启运殿刘安点丹第5章 往事扑朔难分明第150章 见族亲二郎露亲近第173章 起争议姊弟生嫌隙第69章 旦夕祸福,不测风云(一)第96章 因银钱姐弟起疑意第29章 别骨肉,叙天伦第6章 乐群堂里接风宴(下)第23章 笑剧闹剧离别剧第105章 周年祭后八方动第10章 耦院里兄弟反目第105章 二郎话里露留意第113章 如何杀二郎教虎头第6章 闻言始知被弃因第19章 不留爷处爷不留第173章 起争议姊弟生嫌隙第139章 平静九十七章 姻亲登门议远行第165章 入皇城君臣再相聚第147章 聪明人办“聪明事”第163章 进京入驻会同馆第140章 欲分房宗家生隐患第29章 别骨肉,叙天伦第163章 进京入驻会同馆第11章 谁家儿女高声问第74章 为安定道痴一建言第89章 生奢贪念老实人不老实第141章 善恶到头终有报第2章 灵前谁诵《地藏经》(一)第15章 挑挑拣拣长命锁第5章 往事扑朔难分明第124章 谋后路,预人手第10章 耦院里兄弟反目第87章 解心结二郎定策第127章 崔小舅,刘大舅(下)第122章 青洪起复经安陆第144章 王陈出府,傲客登门第160章 察异常王琪心胆颤第67章 牛刀小试,众小立功第163章 进京入驻会同馆第85章 闻已逝道痴赴西山第20章 一步一步还一步第14章 论反王,传大考第5章 乐群堂里接风宴(上)第14章 回西山,闻死劫第154章 寻良机初谈承继事第90章 回家来预备佳节第21章 乐群院王七初立志第26章 最憾情深转情薄第66章 借时事兴王教子第144章 王陈出府,傲客登门第70章 旦夕祸福,不测风云(二)第18章 抓周宴抓破美人面(三)第138章 出籍第115章 事已定,平安归第89章 生奢贪念老实人不老实第161章 礼仪之争今日始第1章 王七作何讨人嫌第118章 童子身,泄元阳第14章 攀权势小人生祟第17章 小算计,大靠山第84章 王府大丧,宗房相邀第22章 挥挥衣袖作别了第9章 小僧今日会亲行(三)第92章 中秋月下人团圆第25章 仗势欺人,爽中之爽(一)第21章 乐群院王七初立志第165章 入皇城君臣再相聚第16章 抓周宴抓破美人面(一)第88章 别亲人四小村游第89章 生奢贪念老实人不老实第105章 二郎话里露留意第147章 聪明人办“聪明事”第116章 家书至,喜盈门第14章 攀权势小人生祟第158章 兄弟聚前程可期第156章 读史料草木皆兵第89章 生奢贪念老实人不老实第115章 事已定,平安归第31章 峨眉月升梦正酣第145章 官驿旁观见权阉第66章 借时事兴王教子第170章 端倪(一)第108章 四小披甲出安陆第5章 乐群堂里接风宴(上)第134章 一年胜似一年景第67章 牛刀小试,众小立功第6章 乐群堂里接风宴(下)第89章 生奢贪念老实人不老实第156章 读史料草木皆兵第94章 试深浅谁深谁浅第161章 礼仪之争今日始第5章 往事扑朔难分明第134章 一年胜似一年景第98章 乐群院里添新人第75章 行使令王高巡西城(一)第120章 终见丹,长见识第80章 闹府学谁是无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