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章 努力耕耘

其实百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其国境地处于气候适宜之地区,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农业极为发达。虽然靠海,但是对外交流并很多,然而早在两晋十六国时期便确定了推崇汉学、引入儒家文化的政策,文化制度很是兴盛。

对外交流的匮乏,使其好似蒙上了一层面纱,不仅中原王朝对其知之甚少,史料上亦不曾留有太多详细记载。

“高句丽、百济之职官制度,年代久远、文墨晦昧,是故不得详悉”,事实上何止是百济呢?后世对于高句丽于新罗的职官制度、政治构架亦是知之甚少,不仅仅是史料之缺失,更由于这些国家的制度政策经常变动。

高句丽尚还好一些,历来与中原往来频繁,又多战事,新莽、公孙、曹魏、慕容、杨隋、李唐,每有征伐,入其领域,则史书之中对于高句丽之风土人物略有参得。然百济与中原深隔大海,飘洋越波,始终难行,是而关于百济之了解极为稀少匮乏。

后人对于百济之了解,或许仅限于堪称“中日第一战”之发生地的白江口……

但百济绝对不是一个弱国。

能够在辽东第一强国高句丽之侧安然无恙,甚至还能出兵攻伐新罗,可以想见百济之国力。尤其是百济历史上不乏英主,比如眼下的百济王扶余义慈,被百济朝野尊称为“义慈王”,英武睿智、励精图治,使得百济国力愈发强盛。

[笔趣阁 www.sbiquge.info]……

两人又聊了一些辽东之形势,金法敏便起身告辞。

他此番再来长安,便打算常驻不走,新罗那边已经在新一任的新罗王李恪统治之下,金氏王族如今尽在关中,在新罗已无牵挂,只等着入学弘文馆,往后便久居大唐。

待到金法敏离去,善德女王方才轻声道:“郎君位高权重,自当珍惜羽毛,何必率军前往河西,以身犯险?”

她虽然是内附之臣,一举一动尽在“百骑司”的监控之下,但是平素出行并无人干预阻止,往来消息也很是灵通。眼下房俊率军出征乃是头等大事,朝野上下沸沸扬扬,她自然有所耳闻。

房俊从她纤白的素手上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笑道:“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个人之福祸,焉能与家国之存亡相提并论?吾辈身为炎黄子孙,断不可让蛮胡异族入寇疆域、残杀同胞,纵死亦要将胡虏拒之于国门之外,否则如何对得起天下黎庶,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善德女王默然。

新罗贵族尊崇汉学,更推行儒学,但凡有一点身份地位的人,都以学习汉学为荣。然而数百年间,却从未学会汉学之精髓,更难以理解汉人胸怀之中的那种“家国天下”的抱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深刻在所有汉人骨血精神之中的信仰,在家国天下面前,个人之荣辱生死,常常被视若等闲。

明知必死,亦一往无前。

正是这些高尚的精神信仰,使得汉学被奉行天下,几乎所有的番邦蛮夷都将汉学奉为圭臬,苦苦钻研、大力提倡,希望能够形成自己的传承,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不至于使得部族之荣光一朝璀璨便坠入深渊,被历史抛弃得无影无踪。

然而这些被番邦蛮夷辛苦学习的信仰,却是每一个汉人都深刻具备的本质。无论文臣武将,甚至贩夫走卒,每每在家国民族危亡之时刻,总是能够踊跃出无数为国效死的仁人志士,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用鲜血与信仰,铸就华夏威武之魂。

善德女王心中敬佩,轻叹道:“郎君之光耀,正在于这种视死如归之精神,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妾身能够侍奉榻前,当为此生之幸事。惟愿郎君万万保重,早日得胜归来,妾身当扫榻以待,为君洗尘。”

谁不愿自己的男人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呢?

每一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哪怕贵为女王亦是如此。

房俊淡然微笑,握住纤纤素手,柔声道:“总归是亏欠于你,奈何造化弄人,时势如此,亦是无法。待我走后,若有难事可派人恳请太子相助,亦可去寻李道宗、马周等人,必然保你平安。”

身为内附之臣,又是身份尊贵、国色天姿,没有他在长安庇护,很容易成为那些个勋臣贵戚的目标。

善德女王非是心事柔情的小女人,此刻听闻这种几乎于“交代后事”一般的语气,却也心中砰然跳动,反手握紧房俊的手掌,美眸之中满是担忧,轻声道:“郎君何必说这样的话语?妾身等着郎君凯旋归来,愿自荐枕席,这一生一世,都托庇于郎君,还望郎君心中有我、不离不弃。”

女子总是多情,纵然她对房俊原本无情,可是既然委身于他,又得他之庇佑,温柔以待、嘘寒问暖,心中又岂能毫无情愫?

况且房俊之相貌、气质、才华,都堪称一时无两,对于女人的吸引力非常之大,这使得善德女王从最开始的委身以为靠山,渐渐沦为情根深种、一往情深。

更别说其体魄强健,令她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房俊感受到善德女王的情意,心中满足,甚为自得,便一用力将娇弱的身子拉到怀中,揽住纤细的腰肢,凑在晶莹如玉的耳廓边,嗅着女子娇躯散发着的如兰似麝的香气,笑着道:“女王陛下可是要孤守一段时间空闺了,临行之前,臣定要竭尽全力,将陛下喂饱了才行……”

善德女王忍不住摁着那只大手,微微喘息,媚眼如丝:“那郎君得要多多尽心尽力才行。”

这话堪比最为威猛之药物,房俊二话不说,将其打横抱起,走入卧房。

*****

傍晚之时,房俊回到府中,沐浴之后,在花厅之中喝茶,一边与高阳公主聊天。

高阳公主看他精神不振,不禁关切道:“出征在即,郎君要好生调理身子才是,否则河西艰苦,若是染病,那可大大不妙。”

房俊敷衍道:“某知道了,多谢殿下关心。”

心中却很是无奈。

他倒是很想好生调理,可实际情况不允许啊。临别在即,总得跟自己的女人们好生道别吧?临行之前云雨一番那是肯定的,只不过自己纵然是铁打的身子,先后在长乐公主、善德女王那边竭尽全力,家中还有妻妾数人等着雨露均沾,那也令他觉得油尽灯枯、不堪重负。

怪不得皇帝各个死得早,这般似老牛一般整日耕耘,再好的身体也熬不住那等损耗。

但凡能活过五十岁的皇帝,各个都算是天赋异禀……

高阳公主没理会房俊的敷衍,喝茶说道:“晌午的时候,英国公世子过来了一趟,见到郎君不再,坐了一会让便告辞离去。本宫问他何事,却是不说,只说要跟你商量。到底有何要事?”

房家与李家乃是世交,老少两辈的交情都很好,房俊与李思文更是过命的兄弟,一般有什么事只需直言,无需避讳。如今却神神秘秘不跟她这个房家的公主媳妇儿说,着实有些诡异。

房俊一听,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苦笑道:“还不是李玉珑那个丫头?那丫头与杜怀恭成亲,却强势得很,搞得杜家灰头土脸。前番英国公意欲将杜怀恭带去辽东,杜怀恭却死活不从,气得李玉珑与其和离。英国公府那是何等家世?断然不愿只是这等小事便让子女和离,惹人笑话。这不,英国公世子便央求着让我出面,劝劝李玉珑,那丫头还是挺听我的话。”

他甚为苦恼,这种事他一个外人如何插手?更别说那小丫头还对他有几分意思,若是劝她乖乖与杜怀恭和好,非得跟自己急了不可……

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 软硬兼施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道家基石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两个棒槌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敕建大慈恩寺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雨夜(四)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丘行恭的反杀!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灰心丧气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岭南攻略第一千两百九十九章 童言无忌第一百章 心魔渐生第七百九十六章 生产新模式【第三更求月票】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争执不下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大发雷霆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内圣外王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被逼无奈第八百七十八章 出尔反尔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 醉翁之意第4578章 压价太狠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坐失良机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唐人奸诈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舆论【求票】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决胜之机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网开一面第八百七十六章 我雀盲眼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雪夜激战第三百零二章 劝进第三百二十五章 恶人先告状?第三百四十七章 纠正路线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贤妃徐氏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 展望未来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摆明车马,开战吧!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中布置第八百六十章 雨中杀机(再续)【万字求票】第五十一章 勒石记功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要战就战第二百三十五章 紧急会议第二百八十四章 远见卓识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误捉蒋王第六百三十三章 纨绔之首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 给什么钱,都搬回来!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登门算账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叛军渡河第三千零五章 拦街叫骂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国士第七百一十九章 出乎预料第4543章 天下风物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上路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 出其不意第四百六十九章 举报第六百四十四章 凶案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滑不溜手第两千三十二章 阵前倒戈第三千一百四十一章 予以试探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篡位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你要作死不成?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猜疑之心第九百二十六章 头泡茶要倒掉【求票啦!】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 忽然强硬第三百零一章 血肉磨坊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委屈的杨氏第三百六十一章 战后第四百五十七章 国家战略(下)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乌合之众第4586章 遣唐使者第一千九百一十章 太子心志第八十九章 活神仙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炮击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掘墓(下)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 香消玉殒第4640章 废黜“罚赎”第二百七十一章 耳光响亮第4556章 无可奈何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运筹帷幄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大敲竹杠第一百五十二章 这是房俊的布局?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环环相扣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帝国之威第二十三章 给你上堂课第八百八十八章 朝廷的消息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谋求吕宋第二百四十八章 野心勃勃第八百零五章 避暑【第四更求月票】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子藏器于身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 降阶恭迎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你们捧着金饭碗要饭第三百一十八章 各有谋算第九百五十九章 丹汞之药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势不可挡第4674章 顺势而为第一千九百八十章 欲壑难填第八十八章 贫道李淳风……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虚惊一场第三百三十六章 掘地三尺第五百零三章 合伙人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把长乐公主嫁过去吧第二百六十五章 意外发现第二百二十七章 廷议(下)第三百九十九章 离间之计第八百二十一章 往日秘辛第三十二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