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不解

说白了,东宫若是不能在这个时候宣布改弦更张、变通执政理念,那么天下门阀将会依旧站在关陇那一边,即便关陇战败,依然与东宫对立。

萧瑀也好,岑文本也罢,本身既是门阀……

所以岑文本立即懂得了萧瑀的意思,这是想要一同去向太子殿下觐见,若能于此时颁布一道诏令,许诺再不延续李二陛下之国策削弱、打压门阀,则会立即得到诸多门阀之响应。

固然不会有门阀此时大张旗鼓的派兵支援东宫,可给予关陇门阀之助力却势必减少。

此消彼长,东宫面对的处境必将有所和缓……

而眼下,东宫面对的却几乎是整个大唐的门阀力量,即便是已经旗帜鲜明表态支持东宫山东世家、江南士族,也不过是作壁上观而已。

即便是萧瑀,也必然要以门阀的利益为上,自然不会希望眼睁睁看着支持的东宫彻底倒台,但并未真正给予东宫实质上的帮助却是事实。

其中之权衡算计,则令人深思……

岑文本脸上的老年斑已经甚为浓重,面色有些灰败,此刻撩起松弛的眼皮看了萧瑀一眼,又耷拉下去,呷了一口黄酒,夹了几根姜丝放在口中咀嚼着,半晌,才缓缓说道:“眼下距离时局之确定,尚且远矣。而时局变化之关键,不在长安,甚至门阀,而在于东征大军。”

萧瑀微愣:“景仁兄之意,东征大军或有变化?”

岑文本颔首,蹙眉道:“自平穰城外陛下坠马负伤,及至之后传来噩耗,再到数十万大军返程之时各种拖延,时至今日尚有千余里方才关中……其中种种不合情理,极不寻常。”

萧瑀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事实上,这种怀疑他也不是没有过,因为东征大军走得实在是太慢了,什么雪漫山川路途难行,什么粮秣不足谨小慎微,这些明面的理由自然不足以说服那些智谋高绝的明白人,但几乎所有人都将大军行程极慢之原因归于军中各方势力之角逐、斗争,相互掣肘之下,这才给予关陇叛军足够的时间。

但是此刻经由岑文本提示,他立即意识到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

东征大军种种诡异之处,当真只是由于军中各个门阀派系相互角力、争斗所引起?未必如此。纵然陛下驾崩,可英国公李绩如今在朝中之地位早已不可撼动,尤其是对于军队之掌控放眼大唐几乎不做第二人想,兼且此人心思深沉、足智多谋,岂能那般轻易被军中派系所左右?

怕是世人所见的东征大军种种诡异之处,未必没有李绩纵容甚至刻意在其中……

那么局势可就当真麻烦了,东征大军虽然牵扯诸多门阀势力,可李绩的意志却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绝大多数的军队,他的倾向将会对长安局势之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李绩到底是个什么倾向?

*****

“英国公到底是什么倾向?”

玄武门内的值房之内,虢国公张士贵也在李承乾面前发出同样的疑问。

此处值房位于内重门之内,夹在内重门、玄武门之间,以往乃是北衙禁军的屯兵之处,宿卫玄武门安全。此刻北衙禁军尽皆开赴城头严阵以待,诸多房舍便一并空出,用以安置由太极宫内撤出的皇家内眷。

值房内光线昏暗,不得不点起数根蜡烛,李承乾与张士贵对坐,李承乾于一侧相陪。

听到张士贵的疑问,李承乾沉声道:“人心隔肚皮,英国公固然素来忠诚于孤,然则大势之下何去何从,又如何揣度得准?除却越国公之外,孤亦不知何人赤胆忠心,愿与东宫生死相随。”

事实上,他并未因此而懊恼沮丧。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朝中大臣绝大多数都牵扯到门阀势力?利益攸关之下,每个人做出的决定都并非随心所欲,牵扯越多,自然顾虑越多。

能够有房俊这样一个可以百分百信任的臣子,李承乾已经感到非常满足……

但是对于李绩,他却难以揣度其立场,毕竟李绩对于父皇的忠诚远远高于对待自己,如果父皇当真驾崩于辽东军中,那么李绩往后何去何从,谁也不知道。

张士贵颔首,叹息一声,道:“越国公乃是东宫柱石,忠心耿耿,不惜奔袭数千里驰援殿下,令臣敬佩不已……然而当下局势固然因为越国公数千里驰援而陡生变数,但最终能够决定大局的,却还是东征大军。”

李承乾、李君羡尽皆颔首,表达认同。

事实的确如此,房俊如今奔袭长安,若东宫能够击溃叛军、拨乱反正,亦要面对关陇溃败之后的乱军,想要一举清除,几无可能,甚至会导致关中一片糜烂。

若房俊回援亦不能挽回败局,致使关陇兵谏成功,同样的道理,关陇也不可能一举将东宫六率尽皆剿灭,只要太子在东宫六率护卫之下向西遁逃,一旦过了陇西,则关陇军队鞭长莫及,“一国二主”的格局即将形成,往后便是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数十年的内战。

唯一拥有鼎定大局之力量的,就只能是拥兵数十万的东征大军,拥有东征大军绝对掌控力的李绩,才是能够左右朝局的那个人。

故而,李绩的立场便极为重要。

是忠诚于东宫,挥军入关扑灭关陇叛军肃清寰宇?

是顺水推舟,默认关陇推举齐王上位,只为了帝国政权平稳过渡?

亦或是干脆两不相帮,率军直入长安另起炉灶?

没人猜的准。

……

在此之前,李承乾认为李绩可能更倾向于帝国之稳定,从大局出发,一旦关陇兵谏成功便采取默认态度。或许长孙无忌亦是如此认定,否则岂敢在这个当口施行兵谏,将帝国社稷搅和得风雨飘摇?

但是现在,东征大军迟迟未能返回长安,路途之上种种耽搁行为,却让他对于李绩的心思再度泛起疑虑。

若当真心底无私,只需顺其自然即可,何必故意耽搁行程而坐视长安糜烂,却拥兵在外虎视眈眈?

其用心实在是匪夷所思。

张士贵心里忽然一跳,一个念头浮上心头,思索之下觉得不可思议,却无论如何也压不下去,不可遏制的疯涨。

他挑起眉头,思虑再三,这才沉声说道:“殿下,如今河西、河东各地门阀尽皆起兵襄助关陇,抵达长安的军队亦有数万,听闻尚有许多正在各地聚集,亦将陆续开赴长安。而山东世家、江南士族虽然明面你上支持殿下,但实则并无实质之动作,一旦长安局势糜烂,当真形成内外分裂之局面,他们亦不排除改弦更张之可能,转而投入关陇之阵营。如此一来,可说是天下门阀尽皆兴兵,殿下堪称与天下为敌……”

言尽于此,李承乾悚然一惊,张了张嘴,却终究没有说出话来。

这的确是近乎于绝境之局面,然而并非不可能出现。一旦此等局面形成,东宫将成为众矢之的,悬殊力量对比之下,即便有房俊之支持,亦唯有覆亡之一途。

但是,正所谓宝剑有双锋,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存在的,在东宫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天下门阀反对攻伐的同时,就等于天下门阀尽皆站在东宫的对立面。

无论如何,东宫都占据着名分大义,乃是帝国正朔。

这也就意味着,天下门阀都将成为谋逆之反贼……

成者王侯,败者为寇,此乃千古不易之真理,只要天下门阀能够在关陇领导之下废黜太子、覆亡东宫,自然便成为天下正朔,将名分大义攫取在手,然后给他这个太子按上无数个十恶不赦之罪名,任由史官贬斥抹黑,自然可以将他永远绑缚在耻辱柱上受尽唾骂……

第八百五十五章 怒火填膺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寒门军队第九百六十六章 房府尹第4316章 死有何惧第十五章 密谋诡计第三百七十四章 战略(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欠钱不还第一千两百五十九章 死到临头第七十九章 破局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紧要关头第一千八百七十一章 刚愎自负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撼山易,撼右屯卫难!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运筹帷幄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暗中串联第七百四十二章 良言相劝第一千两百三十七章 怼皇帝!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 纨绔子弟第二百一十五章 皇帝准奏第两千一十七章 进退两难第一千零一十章 大败亏输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掘墓(上)第八百六十八章 屠戮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拖你下水第一千两百零二章 玉佩第4642章 晴天霹雳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身后之名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围魏救赵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恐怖如斯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法不责众第九百一十章 宫门深深第四百二十三章 微臣遵命第4558章 共处一室第4688章 夫妻嫌隙第五百六十七章 竹杠敲响第二十六章 危机第一千两百八十八章 吃货与诗(下)第五百四十三章 高真行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求援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兵权之争第一百四十二章 漠北会议(续)第三百零五章 冒领军功第一千八百六十八章 不同寻常第三千一百三十八章 心有怀疑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掘墓(下)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识人不明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人心向背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劝谏第六百一十一章 乘胜追击第九百四十九章 入宫进谏第一百四十九章 果然是棒槌(中)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聚众闹事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海盗来袭 (下)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媚娘发怒第四百二十九章 心头刺第六十三章 父亲的烦恼第六百九十章 入宫进谏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紫山要塞第七百九十九章 釜底抽薪(下)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 李恽:我认罪都不行?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农家的希望第三百二十六章 能打赢才是好孩子第四百四十一章 于心不忍第4267章 兵发函谷第二百零八章 犯阙(三)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兵不厌诈第八百八十七章 妹子嫁你第八百零六章 为子绸缪第八百九十三章 红事?白事?第一千八百八十二章 少年慕艾第九百三十四章 变革由今而始【大章,求票】第四百三十四章 韩王府第4263章 强渡灞水(下)第八百五十九章 雨中杀机(续)第4536章 未雨绸缪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愿为鹰犬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带你看点好东西第八百九十章 良心与哲学第三百五十三章 万事俱备第一千八百零四章 利益至上第八百零八章 宏图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 雨夜拉拢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太子践行第一百九十四章 晨起第三百二十八章 差使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 隐患重重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长安震荡第4497章 顺娘登门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太子的忧虑第三千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一千八百五十七章 生逢乱世,女儿难为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善后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玉佩!第一百九十三章 验货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党争之忧第六百五十五章 心惊胆颤第四百四十六章 筹谋定策第五百七十一章 警告第一百四十章 啼笑皆非第九百零七章 自寻烦恼第七百七十七章 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