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河东裴行俭

所有的字李二陛下都认得,所有的词也都听清楚了,但是组合在一起,李二陛下表示自己完全听不懂。

这就尴尬了……

堂堂皇帝陛下,再与臣子奏对的时候却听不懂臣子的话语,这怎么行?

房俊却浑然没有注意李二陛下的异样,兀自在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心中的设想:“……吾大唐地大物博,物产丰饶,但是出口的产品不能只是那些土地出产的作物,要加大玻璃、瓷器、美酒这些高附加值的商品,不仅能够轻易获得更多的利润,还能抑制他国本国的这些作坊。我们要尽可能的扩大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以此来提升贸易顺差,同时打击周边国家的经济体系,使之国内加剧通货膨胀,逐渐的在财政上依赖大唐,就像儿臣在西域、吐蕃所作的那样……”

房俊越讲越兴奋。

当年他只是个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最大的权利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掐着腰指挥耕地……

何时能有这种指点江山,为帝国筹谋的机会?

可李二陛下却越听越是黑脸,尴尬得不得了……

房俊话里的意思,李二陛下还是模模糊糊听懂了一些,无非就是利用贸易的手段抑制进口,扩大出口,进口一贯钱,出口两贯钱,就相当于净赚了一贯……

赚别国的钱,以此使得大唐越来越有钱。

但是这跟关津之税、市卖之税有什么关系?

通货膨胀又是什么鬼?

看着房俊手舞足蹈口沫横飞,李二陛下黑着脸,拍了拍身边的案几,冷言说道:“尔不过区区从三品侯爵,官职亦是外放的一路总管,此等事关国家政策的大事,乃是政事堂诸位宰辅的职责,尔越俎代庖,居心如何?”

“呃……”

房俊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死,目瞪口呆的看着李二陛下。

这皇帝……也太昏庸了吧?

咱虽然不是宰辅,但说的这可都是谋国之言,是咱超越千年的见识凝炼出来的适合大唐快速发展的定国之策,你说我越俎代庖、多管闲事?

我这暴脾气……

也没辙!

谁叫人家是皇帝呢?

李二陛下抬起眼皮看了看闭上嘴巴一脸悲愤的房俊,心虚的咳了一声,随意说道:“不过看在你尽心国事的份上,朕也不会追究。这样,你回去写分奏折,详细一些……然后呈递给朕,朕批阅之后,会下发到政事堂,让诸位宰辅们议一议,适用不适用让各位宰辅定夺,也算不枉费了你一片心血。”

房俊哪里知道李二陛下是想先仔细研究一番他的奏折,弄懂其中关窍?

只等闷声闷气的应了一声:“儿臣遵旨。”

李二陛下挥了挥手:“朕有些累了,你且下去吧。”

“诺!”房俊鞠躬行礼,退出大殿。

看着房俊壮实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李二陛下伸手揉了揉脸,吁了口气,喃喃自语道:“有点丢人了,居然跟不上这个小王八蛋的思路,莫非朕已经老了?”

心里想着还是等房俊将奏折送上来,好生研究一番再说。

不然在房俊面前他都不知道应该如何表态,连核心意思都没弄明白,表什么态?

房俊郁闷的出了大殿。

本是一腔热血的向李二陛下提一个能使得大唐确定霸权的建议,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心中的憋屈可想而知。

想来高阳公主一时半会儿也走不脱,干脆自己先出宫再说。

信步走着,心里对李二陛下满腹怨念。

屁的千古一帝啊,见识就跟井里的青蛙一般,哪里知道鹰扬天下、龙飞九天的壮志雄心?

房俊仰天长叹一声:“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

“房驸马这是诗兴大发么?哎呀呀,小生有幸,可得将房驸马的新作记下来……”

一声突兀的话语,将房俊吓了一跳。

抬眼一看,自己居然不知不觉的来到太极殿东侧门下省官衙门前的钟楼……

门下省与中书省分列太极殿一左一右。

门下省门前有钟楼,中书省门前则是鼓楼,而房俊立足之处正是钟楼偏东,前方一处郁郁葱葱的树林之后有飞檐斗角,正是弘文馆。

眼前立着一位儒服高冠的青年,眉目俊朗,英姿勃勃,正叉手而立,对着房俊行晚辈之礼。

此人年岁比之房俊还要大上几岁,却行此等严谨的晚辈之礼,显然必是弘文馆的学子了。弘文馆与崇贤馆分列太极宫与东宫,都是大唐第一流的贵族学校,等级相同。房俊身上那个崇贤馆校书郎的职务并未撤去,等于还是崇贤馆的老师级别。

弘文馆的学子向崇贤馆的老师执弟子之礼,没毛病……

房俊微微一哂:“作什么诗啊?无非感慨两句而已,就这两句,多了没有。”

英气青年微微遗憾:“只有两句?那可惜了……这两句诗虽然言辞浅显,但其中蕴含的无奈与愤懑,却是淋漓尽致的泄露出来,房驸马天纵之姿,吾辈不如者多矣。”

房俊摸摸鼻子,虽然被别人夸的是自己“剽窃”来的东西,但是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喜悦的,谁叫他“剽窃”的东西永远都找不到正主儿来告他“侵权”呢?

对这个英气青年的印象便很好。

“不知兄台如何称呼?”房俊问道。

青年略带惶恐:“房驸马乃是崇贤馆校书郎,既是晚生的老师,何敢担这一句‘兄台’?再者房驸马亦是当朝名仕,诗词圣手之名享誉士林,真真是折煞晚生了……晚生裴行俭,河东人氏,房驸马称晚生守约便可。”

房俊愣住。

裴行俭?

裴守约?

我勒个去!

出门就遇到大神啊……

这是房俊曾经很喜欢的一位文武全才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这位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此人非但身兼礼部尚书和右卫大将军这文武官职当中的一等显要,更威震西域大破突厥,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将吏于碎叶城为他立碑纪功。

最厉害的当属这人识人用人的眼光……

明末彭孙贻说:行俭知人善行,雅量藻鉴,凡所赏技皆为名将。

何有此言呢?

宰相李敬玄大力赞扬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学,推荐给裴行俭,裴行俭看不上这几位:“做官的人要达到远大的志向、职位、前途,就要把度量见识放在首位,把文学技艺放在其次。像王勃等人虽然富有文才,但轻浮急躁,爱卖弄夸耀,哪里是做大事人呢?杨炯比较稳重谨慎,可以当到县令,其余的人恐怕难有善终。”

事实正如他所料。

而他所亲自举荐引进的副将,例如程务挺、张虔曰助、崔智聅、王方翼、蚕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大都成为当世名将,加上被他上奏任用做到刺史将军的,足有几十人……

这眼光,简直跟穿越者有的一拼!

据说,裴行俭之所以能有如此识人之明,是因为他精通阴阳历法五行面相之术,不仅能识人,且每次打仗都能预知有利的时日,往往旗开得胜,无往而不利……

有唐一朝,裴行俭亦是名将中的名将!

唐德宗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礼部尚书闻喜公裴行俭”。及至宋徽宗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裴行俭。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裴行俭亦位列其中。

当然,房俊之所以对裴行俭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他是苏定方的徒弟!8)

第二百零五章 宽慰太子第4293章 死战不退第六百六十一章 肢解倭国第一百六十三章 白日宣那个啥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内忧外患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这位小友,姓甚名谁?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 衣冠优孟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 霍王挑衅第一千三百章 挖坑第九百零八章 事态严重第4274章 山雨欲来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政事堂论战第四百五十二章 心有疑虑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调兵遣将第八百二十七章 海盐胜雪第三千六十一章 兄弟阋墙第二百二十一章 十渐第六百一十四章 才高九斗?(下)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第4669章 父子相知第4573章 房氏双标第六十九章 黄雀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强势第六百三十七章 佳人杳杳第一千九百四十二章 各有志向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举世皆敌第六百六十七章 你得担当第七百三十九章 合作愉快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 刘洎:陛下何故造反?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稳如泰山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誓死相随第一百一十七章 不按套路来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内部分裂第七百零九章 血书啊……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温情第六百六十三章 河东裴行俭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大唐风骨第一百一十章 跟着我,有肉吃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暴力施政第二百三十八章 青鸟第九百二十章 交易达成第九百三十一章 破鼓万人捶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不解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孤注一掷第七百三十九章 李二教女第4287章 信在哪里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温情第五百九十章 风平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要这铁棒何用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没巽港口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小姨子过分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乾纲独断第五百六十章 除夕·祭祖第六百五十七章封赏第六百五十六章 街知巷闻第七百零七章 培养班底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桀骜第五百五十三章 混不讲理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接阵第四百九十七章 马周(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小姨子求情第一千零三章 侯爷身受重创!第八百六十六章 建安城破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有所凭恃第4675章 强势逼宫第九百八十八章 皇室丑闻?第三百八十三章 仓惶逃遁第4291章 一箭数雕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猜忌之心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劝进第六百七十七章 搞大发了!第三百零六章 情敌?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贴身之物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人算天算第一百章 惊慌第一百九十三章 验货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 霍王挑衅第三百四十九章 伤兵营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道不同,酒亦不同第五百六十九章 关中血案第八十三章 诚意第九百四十八章 出征之日第四百八十章 九锡之礼第三千一百零五章 降维打击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议事第九百七十五章 千古人镜第4620章 咄咄相逼第八百四十八章 苏定方的感叹第三百六十六章 敕建道观第一千九百三十一章 南榜北榜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决战之夜(中)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乾纲独断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腥膻一气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趁夜出逃第四百五十三章 出城秋游第两千六十八章 人性自私第八百四十三章 靠边站(下)【求月票】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造势第二十八章 直的还是弯的?(下)第一千两百九十一章 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