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江淮盐案

有了左宗棠的支持,胡楚元渐渐觉得生活又重新变得美好起来,身上的压力也小了很多。

虽然不可避免的,他必须参与到晚清的政局斗争中,可是呢……风险大了,他的机会也就更多了,不仅有机会救国强国,也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所有愿望。

譬如,和李鸿章扳一扳手腕,和盛宣怀斗一斗商战的玄机。

譬如,掐死曰本,击溃沙俄。

胡楚元当然不是一个纯粹的十八岁少年,他也有过自己的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过去的一切都是他的经验和阅历。

“江南商行”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也酝酿了很久,并不是真的突然冒出来。

他的想法是以胡家目前的产业为根基,将胡家的丝行、米行合并,让柳成祥负责,尽量在江浙的每一府、每一县都要选择最好的铺位,更要选好仓库,仓库一定要够大,够方便,利于运输。

另一边,他让谭义云先将江南商行的招牌挂起来,经办米市,准备向北方运米。

因为只有三条路,山西的灾情最重,必然要去一条路,剩下两条路,在和谭义云商量,胡楚元将两条线路都集中在山东,一条从烟台入港,在烟台和威海一带发展,另一条从青岛、曰照入港,向莱芜、潍坊发展。

他也让人在各地其他商号的茶庄、盐肆中挖人,并编写一些很简易的茶业、盐业、米业、丝业手册,但凡是识字的伙计每人一套。

就在他筹办这些事情的时候,浙江盐业忽然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浙江巡抚梅启照彻查盐务,一次抓出了四十多名盐政贪吏,违法贿赂的盐商则有十多家,台州、温州、宁波、嘉兴四地被查封的盐肆有六十多家,大小商号倒闭无数。

左宗棠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事实上,在消息传遍浙江之前,他就已经知道。

这件事既出乎他的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他想动用盐业税收来弥补湘军军饷的事,在整个江浙的官场中流传了好一会儿,江淮盐运使黄立彬是李鸿章的同乡,江苏巡抚吴元炳不敢擅动,可吴元炳毕竟是有派系的,左宗棠轻易也不愿动他。

这恰恰就是左宗棠难办的地方,他迟迟留在杭州,就是想让吴元炳自己识相的挪个位置,给他空间来艹办此事。

左宗棠没有想到,浙江巡抚梅启照倒是先动手了,给了他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就在得知消息的这天晚上,左宗棠就亲自写了封奏折,首先称赞梅启照这个事情做的非常好,其次,他要求全面彻查两江盐务。

政治上的事情从来没有一件是能一蹴而就的,想要艹盘整个江浙的盐政,即便是左宗棠也得一步步的走。

等到了八月中旬,朝廷经过几轮朝议,决定将吴元炳平调至江西巡抚补缺,平调陕西巡抚谭钟麟任江苏巡抚,协钦差大臣吏部侍郎锡淳共同查办江苏盐政。

谭钟麟是湖南人,更因为有了左宗棠的推荐才受到重用。

钦差大臣吏部侍郎锡淳是个满人,“巧合”的是他和谭钟麟都是咸丰六年二甲进士出身,两人不仅有同年之谊,在翰林院同任修编时的私交也不错。

两人到了扬州就开始稽查盐政,淮北淮南的盐官死伤一地,查的比梅启照还要狠,安徽籍的江淮盐运使黄立彬疏于政务,收受贿赂,就地革职查办。

九月,谭钟麟上书表奏,提议改用统销限价法取代现有的盐票法,各地总督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纷纷上奏赞同,巡抚们敢怒不敢言。

盐票法虽好,却一直控制在巡抚和盐运使的手中,总督们掌管两三省的军政,唯独拿不到盐政实权,当然着急。

到了光绪四年,十月初,朝廷议政结束,同意先在两江、闽浙五省实施统销法,两地总督自行决议监察。

此时,江南商行早已正式开办,大量从湖广、安徽、江西、江浙运米北上,在曰照、青岛、烟台一带售粮,没有钱则拿地契换粮。

换到地契之后,商行通过在地方寻找的合股富绅发放种粮,谷子、高粱是肯定来不及了,只能发放玉米,要不然就直接种春小麦。

其实,灾荒并不可怕,怕的是农民将来年的种粮都吃光了,那明年也没有粮食种,即便气候转好还是一片荒芜。

这笔生意的风险是极大的,山东一带的情况都还不错,算是赚了一大笔钱……钱没有,田地则是以百万亩计算。

商行在各县都派了一名掌柜,因为人手不足,基本都是临时从地方聘用,由这些熟悉地方情况的掌柜挑选人丁兴旺的中小富农,和他们合股办粮社、米庄。

山西那边的情况就很糟糕,到处都是逃荒流亡的饥民,六百万斤的粮食运到晋中县城之后,湘军和绿营兵都不敢出城……外面都是等着抢粮食的饥民,出去就是大乱。

米行的生意或许还能算是赚了,胡楚元在夏丝收购上则是不折不扣的摔了一跤。

由于各地炒生丝的人太多,价格离谱,胡楚元又将手里的资金拿出去大半做米市生意,只是很勉强的在杭州和金衢盆地收购了21万斤夏丝,还不到江浙夏丝总产量的1/10。

一时之间,整个江浙都在谈论此事,坊间流言,都说胡家怕是要家道中落了,长子胡楚元怯弱无能,能耐比胡雪岩差了太多。

流言四起,胡楚元也不解释。

他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各家洋行和内地丝商们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夏丝收购战极其惨烈,很多丝商的平均收价高达一斤7两银子,加上运费和苛捐杂税,洋行的收购价至少不能低于8.5两银子。

然而,各家洋行仍然只愿意按照去年的价格购买,并且采取逐个击破的方法,只单独和每一家丝商谈判。

随他们去吧,胡楚元懒得管这些事,他的夏丝平均收购价是每斤5.8两银子,撑死也就是121万两银子,他就积压在杭州城的库房里,等洋行和丝商公所的谈判结果。

因为他的量不多,又都是二等货色的杭丝,洋行不来找他谈判,唐延枢那些大丝商也不找他联合,故意淡化胡家在浙江生丝业中的地位。

在胡家大院住了三个月,左宗棠准备动身离开,返回江宁府正式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这天晚上,他将胡楚元喊了过去,还特意让杨昌浚吩咐胡楚元换一身干净利落的好行头。

行头就是衣服、玩饰,比如佩玉、扳指之类的。

这些东西,胡楚元多的是。

挑了身素净的白纱丝绸马褂,找了一个翡翠扳指带上,胡楚元就起身去融冬院,杨昌浚还一路陪着他,脸上洋溢的坏笑让胡楚元心里发虚。

进了花厅,胡楚元一抬头就吓了一怔,一眼看过去,他觉得自己至少见到了两个总督、两个巡抚。

晕。

两个总督外加两个巡抚,谈什么大事需要这样的阵容……想要造反啊?

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北的叛乱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兰湾战役第一百七十八章 潜艇工程的开端第二百五十五章 战争与发展第二百三十六章 山县有朋的战略观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十八章 三郎的聘礼第八十章 这一年的生丝收购第二百八十二章 波斯王朝第七十九章 抄底上海地产的机会第一百四十五章 飘在南洋第一百七十七章 福州造船厂和海军的新未来(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国,新的起点第一百九十六章 日本人的“全歼”第五十二章 陆三元第一百三章 新民党太招摇第一百七十九章 日法俄的举措第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章 总理首辅大臣和新的帝国第五十二章 陆三元第二百零五章 改革之策第九十章 任职福州船政提调第八十章 这一年的生丝收购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内相瞿鸿机第二百二十九章 杨宗砺第六十九章 钱向哪里去?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百万两银子的贿赂第十一章 送礼也要有艺术细胞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一百二十七章 排华案风波(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干的恐吓第二百六十二章 远东的焦灼和国民教育计划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里第九十四章 商人就是商人第五十八章 徐老板又来了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军的最后之力第五十八章 徐老板又来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又做官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变化和李鸿章的邀请第九十一章 福州船政衙门的私款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员第一百七十八章 潜艇工程的开端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是背叛的背叛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国的遗憾和收获第二百二十九章 杨宗砺第二百三十六章 山县有朋的战略观第一百六十二章 全面的胜利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丽洋行和押田法第一百九十二章 湖广营第二百四十四章 君权级的绝唱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二百九十四章 疯狂的中国第二百一十六章 四十不惑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津,暗杀胡楚元第五十四 疯狂的盐价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东大战(二)阴险的刘铭传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后的备战第六十九章 钱向哪里去?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岛战役(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排华案风波(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北的叛乱第九十五章 邓世昌和叶富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第二十三章 灭曹计(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琉球岛战役(四)第二百七十九章 伦敦会议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军的最后之力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杀驴是场梦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么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军的最后之力第七十二章 梅启照的政绩第八十六章 官不与民争富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华民主联邦共和国的新时代第二百三十一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十七章 实务派的起源第五十一章 梅启照的配合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国1922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岛战役(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兰湾战役第九十八章 控股太古洋行第一百九十四章 亚洲终究是中国的第一百二十章 商帮,商帮,天下会商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银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银行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鸿章的结局第三十八章 注定失败的那些人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北反击战(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马尾海战(二)第四十七章 上海滩不是他的世界第二百四十六章 琉球岛战役(四)第一百五十章 法国人终于来了第一百七十七章 福州造船厂和海军的新未来(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胡梅一党第二百四十七章 继续沉睡吧,日本第十一章 送礼也要有艺术细胞第二百零二章 龙川战役——大山岩之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总信房和总帐房第四十八章 新来的四个法语人才第二百五十章 胡维中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东大战(二)阴险的刘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