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是背叛的背叛

没有胡楚元的调令,光绪帝载湉的批准,海陆两军,特别是新军根本不可能调动,除非遭受攻击,必须进行自卫。

即便自卫也是有明确的限度。

然而,当胡楚元的命令一下达,电报抵达京师,获得光绪帝载湉的最终批准后,驻守在直隶的三个新军师就会张开血盆大口。

一场屠杀已经在所难免。

只是一群乱民,在机枪、火炮和新江南步枪面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保护他们。

报告固然凌乱,信息残缺,但胡楚元明白,一切都已经到了不杀不足以震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虽然义和拳也属于民愤的一种。

签完命令,胡楚元沉默的将公文在桌子上推到边缘,让孙综源代为发送到京师。

沿着铁路线的电报电缆已经断了,但是,中国的电报网络早已非常健全,特别是在中原和江南地区,绝对不止三条线能连向京师。

孙综源无声无息的看一眼,心里也骤然变得特别紧张,跟在胡楚元身边这么久,他第一次看到胡楚元如此的冷酷无情,根本没有任何犹豫。

胡楚元将钢笔收好,抬起眼帘看了看孙综源,道:“去将陈善元喊过来。”

“是!”

孙综源应承一声,暗暗感到陈善元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他匆忙到另外一节车厢去找陈善元,此时的陈善元也忙乱成一团,不断让机密局的下属将所有能收集的情报和信息都整理出来。

听说胡楚元要他过去,陈善元心里也感到特别的痛苦,忍不住和孙综源问道:“首辅大人……?”

孙综源有些后怕的摇着头,道:“陈局,您务必小心点,大人看起来还好……可我觉得,他怕是气到了极点,反而看不出有多生气。”

“哦……!”

陈善元神色不变,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字,却仿佛说了很多话。

他坐在自己的桌子上,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悄然找回刚见到胡楚元的那一幕,那一天,他特别的激动,张灵普告诉他,胡大人是谁也比不上的大人物。

从那以后,他就从一个普通人逐步蜕变。

正是在胡楚元的身边,他一点点的成长着,从一个船政学堂驾驶班的学员,梦想做管带的人一点点的变成了负责情报工作的行家。

现在,他管着中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谍报组织,甚至在中国还没有涉及的非洲,机密局也有自己的组织和人员。

正是在胡楚元的身边,他找到了值得毕生努力的理想。

他要拯救这个国家。

他感谢胡楚元,他知道,自己会感激一辈子,虽然胡楚元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的像老师一样教他,却真的将他培养成一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沉默的回忆了良久,他终于站了起来,将面前一份准备好的报告拿在手里,默默的走向胡楚元的车厢。

看到他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摞子的文件,胡楚元愈发显得冰冷。

等陈善元小心翼翼的走到身边,胡楚元才压抑着怒气责问道:“河北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机密局此前为什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陈善元道:“首辅,我辜负您的期望了,因为事情一直不是很大,我就让机密局转交给各地知府,让他们妥善处置……这段时间倒是想亲自处理,可没有想到,疆省事变来的这么急促,机密局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疆省和远东,人力不足,也就暂时没有注意到国内的事情。”

胡楚元稍作思量,和陈善元追问道:“真的就这样?”

陈善元一时沉默,过了片刻才道:“我们倒是注意到了义和拳这些组织,并且是一直都在追踪着,并且将情报通知各地知府的同时,我们也在新军方面有一些联系,不过,我确实没有估计到开化运动会产生这么大的暴动。”

胡楚元相信机密局在这个方面肯定有所疏忽,别说是机密局和陈善元无法置信,即便是他也很难想象义和拳会来的这么猛烈。

局势的发展超乎他们的预料,开化运动没有拉动中国人的解放思想运动,反而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释放出最为野蛮的那种力量。

不过,放出来也是一种好事。

总比一直藏在这个社会最黑暗的角落要好的多。

胡楚元没有急着去寻找新的答案,继续在心里思索着,他也说不清开化运动还会惹出更多的事情。

这时,陈善元将自己整理的报告送了上来,道:“大人,这一次的义和拳暴动还有着另外一些特殊之处,从一开始,似乎就有一些人在背后支持暴动,除了地方那些保守势力,似乎有一些保守官员也在里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这些年大受压制和打击的满人。”

“哦?”

胡楚元稍稍有些惊讶,将报告拿出来仔细翻看。

大体和胡楚元知道的差不多,义和拳早期就是因为教案而产生的,以练梅花拳为主,后来逐步扩大,暗中也确实有很多保守的乡绅支持。

河北、山东的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联营制中,联营制的特点决定了土地经营的效率是第一位的,各个分社的资金又比较充裕,很快就能大面积的使用化肥和机械耕种,牛耕和马耕的使用率就更为广泛,这几年里,山东、河北的剩余劳动力的增加速度非常快。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禁烟,1897年开始,国内就已经在大面积禁烟,对于种鸦片的人,惩罚额度非常高,后来是连种植土地都没收。

山东和河北一带,很多农民都跑到山林里偷偷种,自己开垦田地,高额惩罚之后,再没收土地。

这个问题也产生了一些激化影响。

这些都是义和拳发展的温床,真正引发暴乱的依然是义和拳自身的邪教和愚昧想法。

根据机密局目前统计的数据,山东和河北的义和拳成员大约会有三十万左右,潜藏的暴动总数则可能达到一百七十万,随着乱民运动的持续,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叛乱。

北平新区是河北义和拳进攻的重点,那里近五年间的辛苦建设基本被夷为废墟,死伤惨重,目前预计会有四千多人的死亡,伤者数量更多。

驻扎在霸州和北平新区的两个绿营部队早就提前逃之夭夭,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在这场暴动中,大量的乡绅和地方保守派都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让他们如刺在目的西学堂、女子学堂、公学都受到了攻击。

国内为数不多的保守官员,特别是那些仅剩的满人官员居然大为称快。

事实证明,在中国想要推动共和运动是多么遥远的事情,仅仅是一个开化运动就有太多的人在抵触着,胡楚元可以理解人们害怕变化的心态,但他无法理解这种试图用愚昧和血腥去对抗进步、开放的手段。

陈善元续道:“大人,另外还有一件事……我得单独和您汇报!”

胡楚元道:“你说!”

陈善元悄声道:“陆广荃陆大人发了一封密电过来……,如果可能,他想亲自过来和您密谈一件事!”

说着这番话,他就从秘密的将一封电报送上给胡楚元。

胡楚元将电报抽出来,发现陆广荃用的是特殊密码,国内的电报密码主要是来源于《康熙字典》,每个汉字都根据《康熙字典》上的数字编号、页数来确定,不过,实际在电报系统中使用的《康熙字典》却存在四套,运用于不同的方面。

除了民用的一套,政斧公文一套,情报部门单独使用两套外,其实还有另外一套。

最后的第五套是华盟会内部使用的,也就是陆广荃使用的这一套。

机密局内部只有几个华盟会成员知道这一套密码,其中就包括了陈善元,他已经将密码解析成原文。

然而,将这封原文读完,胡楚元不由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让胡楚元感到惊讶,陆广荃居然提出了另外一个想法……利用义和拳运动搞一次兵变,他来负责,逼迫光绪下位,彻底将满清推倒!

按照临时宪法的规定,新军超过一个团的调动都需要胡楚元的批准,超过一个师更需要载湉的旨令,新军虽然都控制在胡楚元的手中,他却不可能将这些军队集中调往直隶地区。

现在倒是有一个好机会了。

如果想要调动外地部队进入直隶地区镇压义和拳,首选自然是新军,大量的新军一旦进入直隶,后面就可以轻易的集结起来发动大规模的兵变。

胡楚元不免有些惊讶。

他当然不希望过早的推动共和,那也未必就对他有利,对于现状,他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如果能进一步的打击满清的根基,这似乎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搞兵变……似乎太过分了点。

可是,错过了这个村似乎就失去了这个店。

胡楚元在心里权衡着利弊,毫无疑问,如果一次进入共和,过早的进入共和,那真是弊大于利。如果只是将光绪皇帝载湉软禁起来,彻底将满清逐出中国的政治世界,这就是利大于弊了。

只是撕裂开满清朝廷,他才能真正的推行开化运动。

革命。

革命其实未必是好事,但国民如果不能解放思想,那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然而,真正的问题是陆广荃搞的兵变能不能受到控制!

将陆广荃的电报看完,胡楚元和陈善元问道:“你是怎么想的?”

陈善元想了想,低声道:“大人,我以为只要能控制住,那倒是可以搞的。您想啊,如今再这么搞下去,光绪皇帝在国内的声望可也是越来越高了。现在就推翻满清可不是好事,您看,光是一个开化运动就闹出这么多事,百姓和国人还是没有真正做好准备。倒不如啊,乘机将光绪皇帝给软禁了,再将所有的军权都控制大人手中,那不就是最好吗?”

说到这里,他又继续劝说道:“大人,虽然说新军大部分的师长、督军都是您一手栽培的,可您也被宪法约束着,就算是调动一个师也得要光绪皇帝的圣谕。军权这种东西,一半是在师长们手里控着,另一半就是皇帝手里,就像是虎符一扳两半,两边各一半,您至少得抓着另外一半吧?”

胡楚元心里知道是这个道理,可他并不急着说话。

这个事情真的是不好折腾啊,让陆广荃去搞兵变,万一搞出什么大事……那倒也没有什么,最怕是陆广荃赚到了,把另一半的虎符抓在手里。

军权!

现在的胡楚元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长期忽视这个问题,他已经站在了山巅,没有军权就随时会摔下去。

想来想去,胡楚元和陈善元吩咐道:“你去给段祺瑞发封电报!”

陆广荃当然值得胡楚元信任,问题是陆广荃实际上也能算是有自己的一套人马,段祺瑞则不在这些人中,段祺瑞完全是胡楚元的人,也只有胡楚元能够调动。

乘机搞兵变并非不可以,不过,完全交给陆广荃去做……那就不太妥当了。

陈善元微微点头,他心里很清楚要发一封什么样的电报。

陆广荃一直都想尽快将满人驱逐出中国的大地上,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的,陈善元当然也想,可不代表他就会毫无条件的支持陆广荃搞兵变。

等陈善元离开,胡楚元继续一个人读力思考着。

有人要利用义和拳来对付开化运动,他倒不妨利用义和拳再来对付这些人,还有另外一些人,他只是有些于心不忍。

品心而论,光绪帝载湉对他是很不错的。

要对载湉出手,他心里并不好受。

可是,胡楚元又能有什么办法,这本来就是迟早的事。

从长远来看,越早让光绪帝载湉消失在国人的视野中,对这个国家,对他就越好。

软禁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

做为一种交换,他可以考虑让爱新觉罗氏有一条退往其他国家的道路,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在海外生活。

有人要利用义和拳对付开化运动……!

可对新军的人来说,义和拳暴动反而让他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机会……一个将新军忽然间集中在京师,打破原有平衡的可能姓。

听说到义和拳运动的消息时,和陆广荃一样,段祺瑞也很快就想到了这一点。

随即,他接到了陆广荃的一封电报,在电报网的联系中,段祺瑞、陆广荃、吕瀚、张时英……相互的联系着,他们越发意识到这是他们的一次好机会,只是,他们还需要说服胡楚元同意他们行动。

没有胡楚元的同意,想要在国内搞兵变的可能姓微乎其微,就算真的意外搞成功了,胡楚元只要发一封电报,搞兵变的人都得滚出局。

就算是段祺瑞、陆广荃、吕瀚……之间,他们也并非都是一路人,陆广荃有一条线,有自己的人脉,吕瀚有一条线,有自己的人脉,段祺瑞同样也有。

他们三个人都是胡楚元下面的一个小派系,都听着胡楚元的吩咐,但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

除了他们,叶伯鋆、叶富都有自己的一条线。

陆广荃和叶富的人马是最强的,不过,陆广荃这边最强的人是李开邺,可李开邺是个精明人,这个人明显早已摆脱了陆广荃派系的阴影,如今是胡楚元手下第一大将。

胡楚元掐的很准,在段祺瑞、陆广荃、吕瀚……这些人中,段祺瑞是最不急着革命的,也是最现实,最紧跟着他的人。

收到了胡楚元的电报后,段祺瑞立刻就给胡楚元回电,将兵变构想的整个事都和盘托出,陆广荃是先联系了一些人,得到了确切的答案才找胡楚元通报。

段祺瑞则直接将这些人都捅了出来。

不可否认,陆广荃有实力,可真正能抓着整个新军31个师长的人依然是胡楚元,大多数的人还是从胡楚元这里提拔出来,也是胡楚元一手栽培的。

这些未来都可能成为一个军长、一个集团军司令的军人,大多数都是胡楚元精挑细选,相互都有着特殊读力姓的人员。

只有陆广荃那边确实例外。

在确切了所有的情况后,胡楚元最终决定来一次兵变,而且是让陆广荃挑头,主要兵力却是以段祺瑞的江淮兵团和吕瀚手里的海军陆营为主体。

陆广荃的嫡系力量……张时英的两广兵团停留在南方不动,叶伯鋆调动到上海坐观局势。

万一局势不妙,胡楚元打算先退回上海等待。

现在虽然是非常时期,没有光绪帝载湉的特殊任命和授权,要具体的调动这些军队也很困难。

胡楚元就在开封下站,使用河南巡抚衙门办公,召集紧急会议,再通过电报直接联系总理府和光绪帝载湉。

经过漫长的等待,3月18曰,光绪帝载湉终于签署旨令,同意调动六个师的新军进行镇压。

国内目前有31个新军师,湖广兵团有七个,其中有五个是整编师,江淮兵团也有七个师,三个是整编师,青徐兵团有四个师,仅有一个是整编师,最后一个整编师是京师兵团。

直隶地区因为情况比较独特,湖广、江淮、青徐、闽浙四大兵团都只驻守了一个师,另外,直隶兵团有一个师驻扎在通州,再加上整编师规模的京师兵团第九师,六个师的来源都不一样,以防止新的兵变发生。

张之洞的选择是京师兵团和直隶兵团继续镇守原地,再抽调一个青徐师和两个江淮师,总计六个新军师负责镇压直隶义和拳,其中有三个是江淮师,临时归属段祺瑞控制。

在此基础上,光绪帝载湉特别批准,让胡楚元出任钦差全权大臣负责镇压义和拳。

看到调令后,胡楚元什么话也没有说。

接到旨令的第二天,从河南紧急增援的江淮第六师、第八师已经抵达开封,见到江淮督军段祺瑞后,胡楚元什么话都没有说。

临行之前,胡楚元特别有些离奇的让人准备一份曰常最喜欢的早餐。

他一个人坐在专列的车厢里,平静的吃着早餐。

运载着一个师的兵力和辎重的火车缓缓向前驶出,胡楚元坐在自己的车厢,让所有人都出去,他一个人坐在窗户边看着开封黄河大桥外的景色。

他心里则在想着整件事。

只要是对自己有益,做决定总是很容易的,可是,真要去面对这件事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感到太多的遗憾和一丝难以抹去的抱歉。

他很难对得起光绪帝载湉的信任。

他能说什么呢?

有机会的话,谁不想更接近权力的巅峰呢?

虽然这也未必就是什么好事,总有一天,他就会站在权力的最高峰,所有人都会仰视着他,期待他某一天会将位置让给他们……或许是另外一种方式。

(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义的关系网第六十七章 张灵普也是个人才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两亿清圆的地产生意第一百三十五章 升官,福州船政大臣第二百零六章 谁在明,谁在暗第二百三十一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永福和天地会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绅(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马尾海战(二)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抚(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凯这个下属第一百二章 兰芳共和国第七十一章 福州船政局的事终于来了第六十六章 荣宝斋第三十三章 日本的古董生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满清赌一局第一百一十章 阿萨姆(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西北的李开邺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绅(二)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北反击战(一)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第二百三十六章 山县有朋的战略观第三十三章 日本的古董生意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达洋行和银行梦第一章 胡雪岩死了第一百一十章 阿萨姆(二)第八十一章 这样的结果第二百二十七章 外国人的“清室归政”第一百二十一章 联营制和徽商第二百一十八章 中英结盟的基础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一百一十二章 英国威胁论第一百六十二章 全面的胜利第八章 拯救浙江巡抚(上)第四十九章 拙政园的密会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华案风波(二)第二百八十一章 垄断主义的精髓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变化和李鸿章的邀请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业的根基第一百八十四章 中日海战(一)第一百五十三章 北越第二百四十七章 继续沉睡吧,日本第一百八十一章 东北开禁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战败,又败了第二百四十六章 琉球岛战役(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疯狂的中国第二百二十九章 杨宗砺第九章 救援浙江巡抚(中)第六十一章 操别人的家,发自己的财第二百七十章 英国人的协调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汉奸卢第九十三章 裁员第一百六十七章 新四大总掌柜第一百五十三章 北越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干的恐吓第一百七十二章 看破天下群英第四十五章 容闳来了第二百二十九章 杨宗砺第二百九十五章 副委员长蔡锷第五十六章 南浔商帮第六十三章 顾家的古董第四十三章 徐润的劝告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么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二百零九章 夏威夷王国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鸿章的结局第八十六章 官不与民争富第二百八十章 世界完全乱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津,暗杀胡楚元第二百九十章 柯立芝繁荣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轰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扑第九十四章 商人就是商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去北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江南船政事务全权督办大臣第二百零九章 夏威夷王国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关系就是好第四十七章 上海滩不是他的世界第七章 下棋和棋子第一百六十二章 全面的胜利第九十六章 有的就是钱第一百五十三章 北越第一百七十七章 福州造船厂和海军的新未来(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琉球岛战役(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张之洞的投靠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里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来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二百九十四章 疯狂的中国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一百三十四章 生与死第十二章 丁戊奇荒第一百二十七章 排华案风波(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银行第七十章 江南盐祸案的终结第一百七十二章 看破天下群英第二百章 丹东大战(三)史无前事之重创第七十二章 梅启照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