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绅(二)

山西商人有钱,这一点不用杨士镶明说。

山西的问题只有一点,那就是思想保守僵化,按照道理,做生意的人思路应该是灵活的,可山西商人在大清的白银帝国着占据首位太久,他们根本不愿意有任何的变化。

另外,山西商人窖银的问题也太严重,政斧三令五申,要求居民将手中白银兑换成清圆,或者办理贵金属储备凭证。

山西商人很厉害,愈发感觉到乱世可能来了,他们就越加疯狂的窖银,根本不办理凭证。

晋商喜欢讲祖制,喜欢讲规矩,这是好事,可他们自己却被规矩给束缚住了。

或者说,他们太狂妄。

胡楚元这次来山西是很隐秘和低调的,事先决定要见谁,他都让杨士镶提前安排着。

车到了山西巡抚衙门,他就和杨士镶一起进入后院的西花厅里,刚到了门外,里面等候着的人已经纷纷出来迎接。

人群中,还有一位八十三岁的老先生,穿着清朝二品官员的官服,带着一品红宝石顶戴。

他不是别人,正是乔致庸。

乔致庸真的很老了,脸上有着太多的老人斑,满头银发也显得过于稀疏,眼神浑浊,不过他的听力还不错,身体也算硬朗,平常走动的时候也不需要人搀扶。

模糊的见到胡楚元的身影,乔致庸就走在前面要领着别人一起参拜。

毕竟是这样的老先生了,胡楚元快步走上前,扶着他,此次要密会的十几个人中,胡缄元、叶同光、陆三元、李宏龄也都在场。

要谈山西的经济问题,没有他们是谈不了的。

一群人坐下来,胡楚元让乔致庸就坐在自己右侧的次席,扫视了大家一眼,特别是看了看乔景俨、渠本翘、常立训、曹中裕这些人。

这些都是山西商界的大佬,他们倒是好对付,难对付的是平遥、介休、太谷、祁县、平阳的那些商人乡绅。

在山西,地方乡绅就是商人,商人就是地方乡绅,极难对付。

在心里稍加酝酿,胡楚元便和乔致庸道:“乔老,我这一次将大家都召集过来,正是要谈一谈山西的建设。山西是个好地方,煤铁资源丰富,政斧勘察出来的数据是非常喜人的,想要将山西建设成一个重工业基地。技术和设备上都不是问题,眼下的一个问题是投资。”

乔致庸听的很清楚,只是年纪大了,想问题比较慢。

过了片刻,乔致庸才和胡楚元答应道:“首辅大人,您放心,钱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胡楚元笑着,却道:“错,钱是一个大问题。我这里要说的钱不是投资重工业的钱,就算诸位不投,别人也能投资。关键的问题是首先要在山西搞好的农业的建设,这些年,政斧是出了点钱,但还远远不够。我想请各位帮帮忙,一起经营地方的农业,大家一起出钱出力!”

渠本翘则答道:“大人,您放心,我们渠家不敢说富,但也愿意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此事嘛,我们渠家愿意捐资三百万清圆。”

一听这话,其他人也匆忙要捐钱。

胡楚元却摆了摆手,道:“我不要你们捐钱,捐得了一时,捐不了一世。我要你们把山西农信社给我认认真真的办起来。你们要是搞不好,那就让给别人搞,别人要是也搞不好,那我就出兵把山西的土地都拆散了,挨家挨户的分田,每家十亩地。别看我现在还和曰俄开战呢,把我逼急了,七八万人的部队还是抽的出来的。你们把话给我传回各地,告诉那些地方的乡绅富绅,我没有时间跟他们耗,三年之内,我要在山西搞出大农业经济的成果,山西至少要有100万户的富农。”

说到这里,他就忽然一看旁边的杨士镶,怒道:“杨士镶,你给我打足二十分的精神,谁继续掐着土地不松手,还敢给我私种鸦片不报税,一律查抄,从严打击。”

杨士镶当即起身,上前一步道:“是,下官领命,必当从严查处。”

胡楚元续道:“你先查好私烟的事,然后就查窖银,谁家不登记不注册,一律查抄没收。”

国内的贵金属管制法是很严格的,黄金、白银一律不准作为货币流通,市面上只准使用政斧货币,私人持有黄金、白银超过一定数量必须要登记,根据黄金数额还要长期纳税,持有白银是不用纳税,但也必须登记。

在江南和直隶地区,金银管制一直执行的很严格,到了西南地区就有点乱,那主要是民族问题,可在山西,乱的更加离谱。

胡楚元此前都没有精力管一管山西的问题,就先让杨士镶出任巡抚,暗中做好准备,如今他要拉开山西大投资的序幕了,自然也要随之整顿山西市场和投资环境。

听着胡楚元连续的几道紧箍咒,乔景俨等人都是一阵害怕,窖银窖的是子孙钱,不能不窖,这是祖上的规矩。

不过,窖银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家互相传个声,把银子都先存到晋商银行、通商银行兑换成清圆躲一躲风声即可。

分土地就是个麻烦事。

看起来,还真的要分呢!

胡楚元现在强制推行的就是一种富农经济政策,但他不强行剥夺别人的土地,而是用税法和农业补贴来让市场自行完成这一变化。

不过,山西这个地方得下点真手段。

山西商人买田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这是这个时代所有中国人的共同问题,只要有点钱了,总还是想着要买些田地租出去给人种,坐收租金。

这笔钱的收入或许不高,好处是稳当,做生意的风险就太大了,万一子孙经营不好,至少还有几千亩的良田可以耕种。

胡楚元则提出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一个地主的消费力未必比十个富农家庭的消费力强,中国工业要发展,富农经济必须首先要发展。

当然,在他提出这个观点之前,胡家持有的那些大面积的土地也早就通过中信社消化了。

现在的胡家,名下没有一亩地的农用田。

今天,胡楚元既然已经到了山西,他就不会空着手回去。

他也不急着说话,默默的喝着茶,等候乔景俨等人给一个答复。

大家都在沉默着,谁也不说话,胡楚元是不着急的,乔景俨、渠本翘这些人却淌了一身的冷汗,如今坐在这里的不是当年那个江南首富了。

当年都还是商人,只不过是胡楚元更有钱。

如今呢,胡楚元已经是这个帝国的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错,根本就是四万万之上的第一人,别无分号旁家。

此时,大家都目光都看向了乔致庸,希望他能站出来说两句话,或许还能有缓和的余地……现在已经不是让市场自行转变了,胡楚元这一次是硬压着山西各地乡绅放弃手中超标的土地。

八十三岁的乔致庸看似老迈,心里却依然精明。

他悄然一抬那浑浊的眼珠,看了看眼前那些人,道:“此事啊……大人说的对。朝廷有朝廷的法度,咱们百姓自当得按朝廷的法度做事,何况此事利于天下人。凡事不能两全,我等既要占据田产之利,又要兴国办厂,焉能两得其美?况乎,宰相之家皆不能免,我等岂可造次?”

听着这话,胡楚元在心里暗暗称赞,乔致庸不愧是乔致庸呢!

凡事不能两全!!!

这个话说的再好不过,既想要做大地主,又想要做大资本家,天底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乔致庸是真正的晋商领袖,德高望重,他一开口,大家就知道……这个事情已经定了,各家回去就想办法卖地吧。

乔致庸这却又和胡楚元道:“首辅大人,如果老朽没有记错,朝廷前年颁布《土地经营管理法》中有明文细规,凡每户有田未超过45亩,均人不过7亩5分,则粮税优待二厘。如果天下各户都不满45亩田,朝廷粮税岂不是大折了两成?”

胡楚元微微点头,和乔致庸道:“乔老,你这个算法差不多也是对的。我也不瞒您说,这个《土地经营管理法》以后还会有一些修改的余地,关键取决于政斧对富农标准的设定。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如果全国70%的农户都是富农,也就是每个家庭有三到四个劳动力,田地持有量在30亩左右,老百姓的市场购买力至少就能翻一番,那中国的钢铁厂、煤矿、机械厂、纺织厂的总产值都可以向上翻一倍。”

乔致庸一边听着,一边默默点头,道:“首辅大人高论。不过,田地是我们山西人的根本,这么些年,咱们山西乡绅们为朝廷出力也不小,不知道朝廷能否略有宽待?”

胡楚元听出了乔致庸的意思,却道:“没有,天下都一样。别说山西人和河北人没有差别,就算是满人和汉人也没有差别,汉人和回人更没有差别。”

乔致庸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他年纪大了,在这些个事情上也看得淡了,想了想便道:“那也作罢吧。”

顿了顿,他又和胡楚元说道:“眼下朝廷和三国开战,我等身为一方富绅,自当要为国出力,首辅大人动身之前,老朽已经通过各家各户出钱捐纳,愿意捐资三千万清圆抵用军费,还望首辅大人和朝廷能够笑纳。”

他说这话,家中幼子乔景俨就取出一份汇票,要呈递给胡楚元。

胡楚元却道:“乔老……各位,大家不必依照旧例办事。如今是君主立宪的时代了,政斧不争民利,即便是我们胡家也没有捐纳军饷。大家如果有意报国,踊跃购买国债即可。国债也是一种很稳定的债务,政斧去年的岁入是10.7亿清圆,以十年为期偿还国债,加上政斧持有的官股资产,至少可以承担70亿的总军费和国债。大家出资购买国债,同时也可以将国债抵押在银行借贷一笔钱继续运作经营。国家有钱打仗,大家仍然有钱做生意,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听着这话,乔致庸不免有些感叹,道:“时代巨变,首辅大人的新政令老朽耳目一新,如今国力丰厚至此,这都是首辅大人的功劳啊。”

“是啊!”

其余的晋商们也纷纷附和,一起拍着胡楚元的马屁。

胡楚元挺平淡的点着头,过了片刻才和乔致庸道:“晋商是天下商帮之首,持有北洋银行和北洋商行,又有晋商银行和山西银行,其余票号还有不少,应该多替国家出力,多向民众销售国债。我还是那个观点,一元救国,只要老百姓每个人都能买几圆的国债,咱们就能和外国人打到底。”

乔致庸微微颔首,道:“首辅大人放心,大德丰票号和北洋银行首先买下三千万清圆的国债,老朽个人再出资一亿清圆,倾家荡产的买国债,支持朝廷与外国列强开战,不胜不休。”

“好!”

胡楚元沉喝一声,心里颇是高兴,随即就看向其他各家。

晋商有八大家,不过,这些年里排号第一大肯定是乔家,胡楚元当年转手出让北洋银行和北洋商行,乔家罄尽所有家当才盘购下来,在两者中的持股比例都超过40%。

如今再一算家底,乔家就远胜常渠侯亢四家,资产早已过数亿,其余四家如果不是当年和乔致庸一起联手入市买下北洋系的资产,现在和乔家的差距只怕是更大。

等胡楚元逐一看过去,常渠侯亢四家也纷纷承诺购买国债,大力销售国债。

各家一合计,这已经卖出去三亿清圆的国债。

敲打着这个数字,胡楚元心中感叹,山西商人们还是很有点钱的,不过……和徽商、粤商确实不能比了。

谈完国债的事,胡楚元重新将话题引回山西农信社上。

谈到了这里,胡缄元才忽然开口,和乔致庸等人道:“诸位,算上山西农业合作社的历史,农信社成立至今也有二十年了,可也一直没什么成绩,联营土地是占了山西的小半壁江山,成效却不大。这么着吧,咱们中信社愿意按照每亩田40清圆的保底价格统购土地,吃下农信社。”

听了这话,乔致庸不说话,常立训等人则低头喝茶,沉默不语。

什么叫阳奉阴违,这就叫阳奉阴违。

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出资购买国债了,朝廷也就犯不着再在土地的问题上和他们纠缠,可没有想到……胡家这么狠。

这一刻,胡楚元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低着眼帘,手里拿着茶盏儿,轻轻的刮着茶汤沫儿。

每亩田40清圆的保底价是他和胡缄元事先就商量好的,以山西省的田地素质,这个价格已经算是很公道了。

如果那些富绅们不乐意,那就只能说明一件事……这帮人根本就不打算将手里持有的土地让出去。

(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章 法国人终于来了第四十八章 新来的四个法语人才第二百八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十一章 送礼也要有艺术细胞第八十五章 中信国泰第一百九十五章 慈禧复出的阴影第一百七十四章 张之洞的投靠第六十三章 顾家的古董第二百八十五章 一战后的新世界局势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后的复出第三十一章 潘丽美小姐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岛战役(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苏曼西亚共和国总统第一百八十八章 北洋啊,北洋第五十三章 盐价风波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战败,又败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达洋行和银行梦第五章 蛋疼的晚清政客和商人第一百七十八章 潜艇工程的开端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杀驴是场梦第五十七章 密帐第一百四章 投资南洋和军队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华案风波(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兰湾战役第一百八十七章 在威海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后的复出第一百三十六章 提亲和日本人第五章 蛋疼的晚清政客和商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总信房和总帐房第二百二十九章 杨宗砺第一百九十四章 亚洲终究是中国的第一百二章 兰芳共和国第一百八十七章 在威海第一百一十七章 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变第二百七十四章 阜康雄霸天下第二百八十章 世界完全乱了第七十五章 美国来的客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西北之问第二十四章 灭曹计(下)第二十六章 日本人来了第二百三十五章 战争的阴影第二百九十四章 疯狂的中国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国的遗憾和收获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八十章 这一年的生丝收购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康有为第一百七十八章 潜艇工程的开端第一百六十章 马尾海战(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绪的信任第一百七十六章 福州造船厂和海军的新未来(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银行第二百八十章 世界完全乱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江南船政事务全权督办大臣第二百四十六章 琉球岛战役(四)第五章 蛋疼的晚清政客和商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全面的胜利第五十三章 盐价风波第八十九章 再回杭州第二百零八章 无功不受禄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杀第七十一章 福州船政局的事终于来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江南船政事务全权督办大臣第一百五十八章 马尾海战的序曲第五十七章 密帐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杀驴是场梦第五十一章 梅启照的配合第二百二十三章 西北之问第一百五十八章 马尾海战的序曲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可避免的二战阴影第九十八章 控股太古洋行第一百八十八章 北洋啊,北洋第六章 落魄进士颜士璋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一百八十四章 中日海战(一)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学生的未来第一百三十六章 提亲和日本人第二百八十二章 波斯王朝第一百七十九章 日法俄的举措第二百六十章 秋瑾女侠第五十一章 梅启照的配合第二十八章 赴日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华案风波(三)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来第一百六十九章 刻意的远离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视厅流之祖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英殖民地合作条约第七十八章 一个条件第二百九十章 柯立芝繁荣第五十一章 梅启照的配合第二百八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十七章 江南国学馆的附带属性第六十七章 张灵普也是个人才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视厅流之祖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学生的未来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国1922第九十六章 有的就是钱第二百零六章 谁在明,谁在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