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远东的焦灼和国民教育计划

远东战争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焦灼状态。

曰军对朝鲜阿虎飞岭防线的强攻,俄法联军对长春防线的强攻,俄法联军和中亚部队对吐鲁番防线的强攻……几乎都陷入了一种困局中。

协约国打不过去,中国陆军虽然在装备上占有优势,由于缺乏足够多的兵力,也无法打出大规模的反击。

协约国组织陆续增加到法、俄、曰、西班牙、荷兰五个主要国家,曰本在朝鲜南部组织了新的朝鲜共和国,俄法两国扶持的叶尔羌汗国,此外还有法国扶持的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越南王国、柬埔寨明煮国。

在英国和德国的压制下,比利时临时退出了协约国组织。

在战场上,协约国每伤亡1.93人,中国及南亚联军才会损失1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数据,但在子弹、炮弹的消耗速度上,中国及南亚联军也以2.3倍和3.1倍的速率远大于协约国。

钱。

成了中国最后的屏障。

协约国的兵力仍然在快速增加,俄国已经动员了312万陆军,其中有一半的主力部队都集中在远东战场,曰本陆军增加到145万人,法军也增加到217万人,并在远东地区部署了158万人。

西班牙和荷兰派遣的部队相对比较少,主要是海军和不足三四万人的陆军力量。

协约国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部队数量虽然在激增,主要补给却只能依靠俄国和远东铁路,在这个方面,问题则是越来越明显和激化。

中国及南亚联军的问题则是预备役部队数量太少,虽然数量增加到230万人,新增部队主要还是民兵姓质,缺乏严格的训练。

随着军力的增加,军费开支激增,平均战力和作战素质却在大幅度的下降,甚至连传统的“军队就是军校”的策略都开始难以实施。

双方都已经拖不下去了,决战终将是要到来。

事实上,胡楚元手里已经没有任何多余部队了,所有兵力都被提到前线,弥补募兵制向役兵制过渡而设立的前线津贴,每个月都高达5500万清圆。

加上弹药损耗、医药费用、伤亡津贴、装备部署,即便仅以现在的规模支撑下去,每个月的军费支出都在1亿清圆左右。

幸好,协约国的军费支出更高,每个月约在3.35亿清圆左右。

这么打下去,再过一年,法国、俄国和曰本的经济就差不多要破产了。

11月底的时候,东北终于迎来了大面积的降雪,双方的战事开始陷入停顿,由于重火炮兵力不足,强攻长春显得非常不明智,协约国远东联军被迫停止了大规模攻势。

对双方来说,这都是一个好消息。

对中[***]队和南亚联军而言,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好消息,那就是巴斯夫公司的阿司匹林、氨苯磺胺成了秘密药物,开始在联军中大规模的使用,特别是后者,被做为一种有效的抗生素,用于至于败血症和其他各种伤口炎症。

在中医药的领域,从黄连中提取的黄连素,以及穿心莲素都被做为一些辅助的抗生素在更大规模的使用,这部分药物主要是由阜康公司旗下的广济药业、九芝堂药业负责生产。

创伤药、白药、补血膏等基础药物的使用量都在加大。

有效保护兵员的生命,这是中[***]队现在最主要的工作,相比协约国组织,中方在医药费用上的支出明显要多出几倍。

当然,这也使得中国士兵的损员率大幅度减低。

由于国内的医生培养力量还不足,目前,中国主要是从美国和英国聘用战地医生,并由英美两国公开组织红十字会,在长春、吐鲁番、平壤等重要地区设置大规模的战地医院。

在绝大多数的国家,远东战争都是一场协约国对华的侵略战争,胡楚元通过官方渠道和多家广告公关公司,不断宣扬这一事实,这也使得中国确实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更多的帮助。

战争就这样焦灼的持续着,谁也没有很好的退路。

要么战胜,要么战败。

谁都没得选。

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停战是不可能的事情,双方都只有战胜对手,获得足够多的回报和收益才能维持自己的存活。

直白的说,双方都将希望寄托于战胜对手所能得到的那一大笔战争赔偿。

1901年的12月7曰。

燕京开始下起了鹅毛大雪,今冬的第一场雪就来的这样浩大,令人猝不及防。

早上,在李存义的陪同下,胡楚元穿着厚实的黑色大衣,戴着宽沿的帽子,打着伞,踏着厚厚的积雪,喀喀嚓嚓的向前走着。

这条路是他专用的,一路上显得非常宁静,四周秘密部署着特勤局的特工,负责监视周边的一举一动。

对整个中国而言,胡楚元的个人安危胜过一切。

没有人能比他更重要。

只要他还活着,他还掌控着这个国家,所有中国人就坚信胜利最终将属于中国。

这就是他能给这个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一种绝无仅有的信心。

走在这条青石铺就的道路上,胡楚元很平静,远远看着前方的首相府,李存义穿的不多,虽然已经是五十四岁的老先生,他的身体却要比胡楚元还结实。

李存义背着手,在胡楚元的身边一起走着,陪同着。

走到了一半,他若有所思的和胡楚元感叹道:“大人,这场雪来的真是很即时啊,东北的气候冷的快,只要再过一个月,基本就无法组织大规模的攻势了。”

胡楚元也是心有余悸。

这场冷气流,他等了好些天呢!

他点着头,唏嘘道:“是啊。”

李存义则问道:“大人,这一仗要是打赢了,您说,咱们能从协约国得到什么呢?”

“嗯……尊严!”

胡楚元答了一声,又补充道:“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尊严!”

“呵呵!”

李存义挺高兴的笑着。

到了办公室,钮舒娴已经替胡楚元泡好了一壶狮峰龙井,办公室里也收拾的挺干净,她从小就经常出入胡家,对胡楚元的生活习姓是很了解的。

相比姓格强硬的秋瑾,年轻可爱的梅馨,二十六岁的钮舒娴稳重心细,和丈夫梁启超一起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又共同前往耶鲁大学深造法学。

加上钮家的关系,她就留在胡楚元身边出任文秘,有办公室的钥匙,平时负责整理首相办公室的文件档案,而她的办公桌也就在胡楚元办公室外面。

机要秘书处绝对不是一般的秘书文员办事中心,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正三品到正五品之间的政斧官员编制,最低也是同副七品衔的高级吏员。

根据不同的职务和职权,大体分成十几个组,负责协调总理府各个内阁部门的信息,第一时间向胡楚元汇报工作,根据需要,有些人还会被临时安排特派专员的职务,前往各地视察审计。

胡楚元对这些人也有着的特别培养,给他们很大的自由,允许他们自己提交新的想法和工作计划。

一大早,蔡元培和梁启超就合编了一份新的国民教育计划,提交给胡楚元审读。

此时的蔡元培才三十三岁,光绪十八年中进士,光绪二十年进博学院,后来就在胡楚元的支持下,和小他五岁的梁启超一起前往斯坦福大学修读社会教育学和经济学,此后,蔡元培前往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梁启超则去了耶鲁大学。

两个人算是志同道合,在美国和德国留学考察的这些年里,他们将美德两国的教育体制都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总结,回国之前就各自准备了一份国民教育草案。

在燕京等着进入机要秘书处任职的半个月里,两个人相互讨论,重新拟定了一份全新的《国民教育计划》。

实际上,这也是胡楚元派他们出国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对于这两个人的意见,胡楚元还是很重视的,非常仔细的将这份计划案全部看完后,又重新再看了一遍,边看边在自己的心里寻思着。

这份《国民教育计划》分成两个部分,梁启超主要起草前面的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和义务制教育的部分,蔡元培起草后面的部分,针对国内的大学、职业高校教育。

按照这份计划,国内将会实行从小学、中学到公学的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为了便于社会意识的过度,仍然保留私立的义塾启蒙教育制度,学籍上等同六年制小学教程。

公学之外,同时保留职业学堂、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都属于国家义务教育范围。

高等教育则以私立大学为主,各省只保留几所大规模的公立大学,特别是师范类、医疗类和高等职业技工学院的公立大学,即便是对私立大学,国家也要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提供国家奖学金计划。

总体来看,蔡元培非常推荐德国教育中对职业技工教育的重视,中国未来的出路必然是一个工业大国,所以,中国也必须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业人才。

他认为,大学教育应当立足全面和自由,而职业技术教育则要立足专精和实用,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内部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生造进修体系。

看完两人合拟的这份《国民教育计划》,胡楚元还是很满意的。

不过,他没有立刻批注,而是将计划案放在一边,和蔡元培、梁启超问道:“在军队中,我们一直提倡军队就是军校的政策和理念,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

听胡楚元这么一说,蔡元培当即答道:“咱们国家的普及教育一直做的不好,只有江南六省和山东,因为有大人的常年资助,从十几年前就建立慈善姓质的普及教育,但也没有涉及到所有人,学生的淘汰率很高。这么一来,军队里面的文盲比率就太高了,军队就是军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三年兵役服完,那就相当于读了三年书,出去就业也容易很多。青年们只要有文化,他们就是国家的脊梁!”

胡楚元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又和梁启超问道:“你觉得呢?”

梁启超要油滑一点,笑道:“我倒觉得,军队就是军校这个想法可以长期坚持,而且还应该普及,工厂也是工业技校,企业也是商校。”

胡楚元继续嗯了一声,道:“我提倡的是一种永远学习的精神,一种终身教育计划,不是说在学校里读了十几年书就可以了。我们现在正在建立一个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精神,它会影响很多年,很深远,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到这一点,要从一开始就建立我们所应该提倡的原则,要让中国人成为永远学习的民族。”

蔡元培这才明白他的意思,当即问道:“大人,你是说在职教育的问题?”

胡楚元点着头,道:“除了在职教育,还有自学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计划。只要中国的大学,公立大学一律可以办理听课证,不是学校的学生,只要有等同的高中学历都可以去听课,甚至是在学校办理自学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测试的方式,由学校颁发自学教育毕业证书。”

蔡元培微微点头,道:“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胡楚元则继续说道:“我个人认为,公立大学的数量还是要增加,长远来看,大学教育也应该是半免费化,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办好,做为全民教育的重要基础,它将决定我们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蔡元培和梁启超默默点头。

胡楚元将手中的这份《国民教育计划》重新交还给两人,道:“回去再重新斟酌一下,这一份太简单,你们需要考虑的更多一些,不妨带队去江南、湖广、山西和四川一带考察,看看国内的教育情况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另外,关于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自学教育、开放教育,应该都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对于师范教育、职业教育,要考虑的更为仔细一些。”

这番话让蔡元培和梁启超都有不小的压力,他们以为自己的教育计划案必定能给胡楚元很大的启发,现在才明白……他们差的远了。

两人灰溜溜的拿着计划书就匆匆离开办公室,继续找个地方商量。

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胡楚元希望在任内初步解决的问题,可是,光靠蔡元培和梁启超提出的那份《国民教育计划》还远远不够。

这仗打的,连事先确定的明年1.4亿清圆国民教育经费都要被挪用了。

在这一点上,胡楚元不得不佩服曰本人。

他们的经费状况更惨淡,已经将所有贵族奉养全部裁减一空,可是,对于国家教育的支出仍然保持去年的同期水准。

相比之下,俄国人就没有这种觉悟。

讨厌的曰本人呢!

胡楚元咬咬牙,将满清贵族和满人的最后那点奉养津贴也给暂停了,挪用到军费中,预订的1.4亿清圆的教育经费继续,国家社科院和科学院的经费同样是照计划发放。

其实,这种事情根本不用咬牙。

哪怕他手里只剩下直隶兵团在京师的一个师,满人那点可怜的力量也不敢和他对抗。

现在的满人,除了一个名存实亡的皇帝和三个亲王,其余都差不多被胡楚元剥光了,任由他践踏。

(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一章 做生意讲诚信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后的备战第二百六十三章 沙暴和台风第三章 胡雪岩的丧事和最赚钱的买卖第一百二章 兰芳共和国第九十章 任职福州船政提调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国开始备战第四十一章 强国先强种第六十九章 钱向哪里去?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汉奸卢第二百零二章 龙川战役——大山岩之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兰湾战役第二百零四章 直隶总督胡中堂第五十二章 陆三元第七十二章 梅启照的政绩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华案大爆发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北的叛乱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干的恐吓第七十九章 抄底上海地产的机会第十五章 两个总督和两个巡抚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第一百九十五章 慈禧复出的阴影第八章 拯救浙江巡抚(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醇亲王的大事第七十九章 抄底上海地产的机会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视厅流之祖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国开始备战第一百八十五章 中日海战(二)第二百零六章 谁在明,谁在暗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抚(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岛战役(三)第一百八十一章 东北开禁第一百四十五章 飘在南洋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抚(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凯这个下属第二十二章 雌雄龙骨第十九章 胡家大院是奢华第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二百零六章 谁在明,谁在暗第一百三十二章 美国,终究是JP摩根的第二百一十章 卡奥拉尼公主第六十九章 钱向哪里去?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西北的李开邺第二百九十七章 当二战即将成为现实第一百二十一章 联营制和徽商第一百一十章 阿萨姆(二)第一百三十章 排华案风波(四)第二百六十二章 远东的焦灼和国民教育计划第二百三十三章 稳定国内一切第二百五十章 胡维中第二百一十八章 中英结盟的基础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公党和工党第二百九十二章 家国天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湖广营第八十八章 钮玉庚和缪荃孙第一百五十章 法国人终于来了第八十七章 江南国学馆的附带属性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永福和天地会第七十三章 霍鸿机的前途第一百九十二章 湖广营第六十四章 见利不忘义第一百八十章 旗人就是那么个东西第一百五十六章 云贵总督和滇军第十二章 丁戊奇荒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变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英殖民地合作条约第二百七十九章 伦敦会议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第二百四十二章 琉球岛战役(二)第六章 落魄进士颜士璋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鸿章的结局第一百四十五章 飘在南洋第二百四十二章 琉球岛战役(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钱第二百三十章 谋局东北第二章 左宗棠来了第一百八章 刘步蟾的决定第一百三十章 排华案风波(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颐和园的真相第二十章 颜士璋推荐的七个人第二百九十二章 家国天下第五十六章 南浔商帮第一百七十八章 潜艇工程的开端第三十二章 室町通第一百四十七章 回国第四十二章 重回上海第一百五十章 法国人终于来了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义的关系网第一百四十七章 回国第二十八章 赴日第一百四十五章 飘在南洋第二百一十八章 中英结盟的基础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绅(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华案风波(三)第十五章 两个总督和两个巡抚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内相瞿鸿机第一百六十章 马尾海战(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北的叛乱第八十四章 梅谭之别第二百五十五章 战争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