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阜康雄霸天下

在胡家大院重新安顿下来的这天晚上,胡楚元将梁启超整理的那份浙江农业报告拿出来,细细的翻看了一遍。

浙江的农业大发展起步于梅启照的时期,前后经过三任闽浙总督的大力推动,至今二十七年的发展过程中,浙江农业的发展在整体水平上要远远领先于国内。

除了规模最大的中信社,浙江还拥有浙江农合社、浙粮社等数百家联营制合作社,遍布整个浙江,覆盖了浙江93%以上的农户。

丝、茶、瓷、精纺、丝绸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伴随着苯甲酸钠的生产,新兴的食品工业正在浙江大范围的开花结果,鱼肉鸡禽、话梅、饼干、饮料、火腿腌制品和其他各种特色食品正在膨胀,由此推动浙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浙江农户,特别是杭州和金衢一带,农户通过联营制持股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在集资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户的长期收益。

总体来说,浙江的轻工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非常好,小企业、小工厂非常多,农民普遍比较富裕,富农阶层和资本投资者之间的界限也在不断的模糊。

有几个数据是值得关注的。

浙江农业人口的平均年收入是573.5中圆,相比全国的平均水平大约高出47%,浙江省全年居民消费总额占全国市场总额的11.2%,位居全国第一。

将报告看完,胡楚元默默的在心里寻思。

在江南六省中,浙江并没有成规模的重工业体系,在这一点上,浙江不如福建、上海、安徽,也不如江苏、江西。

浙江早期的强是因为生丝和茶叶,能够不断的吸收大量白银,资本的繁荣正为今天的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浙江省现有人口是2270万,识字率约为55%,34%的人口接受过六年制以上基础教育,13%的人口是初高中毕业,受过大学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口约有35.7万人。

梁启超在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很特殊的数据,浙江大学的农业学院在校生总数是1742人,教职工和学生比例是1/22,这个数据在全国的公立和私立大学中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在浙江,农业中专生和高专生的比例也非常高,浙江省的地方教育资金对农校的扶持力度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最高的。

应该说,教育对浙江经济,特别是对浙江农业经济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数据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假如中国的每一个省都能像浙江这样重视农业经济,积极的发展农业经济,那么,中国的整体的富强也就是指曰可待了。

看着这份报告,胡楚元心里也有另外的一种思考。

中国人一说到问题,关键总是制度,首先是制度有问题,所以才有问题。

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制度永远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还是知识和教育。

假如皇帝是汉人,不是满人,立宪也好,共和也罢,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并不大,实际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社明煮义也好,财阀主义也罢,其实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关键还是全民普及教育。

没有全民教育的基础去谈全民富裕,那就只能是打土豪分田地。

将整个报告看完,胡楚元其实就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实现真正的全民富裕,那至少是一个几十年,上百年的艰辛工程,而这就是大公党的执政目标。

这天晚上,胡楚元提笔写了一篇名为《致大公同仁书》的文章,从梁启超的调研报告谈起,用三千多个字将整个大公党未来百年的努力方向都提聚出来。

文章的结尾,他说,子孙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和一切的希望所在,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所以,我们并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应该看得更远,想得更远,更多更远的为他们着想。

这是胡楚元有感而发。

在同样的社会地位上,他愈发清晰的认识到……只争朝夕的想法过于粗暴、急躁,因为中国人看问题,想问题的衡量单位是十年、百年,这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这是中国人最大的民族优势。

更直白的说,中国仍然需要扩张,即便在胡楚元这一代付出更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次曰清晨,胡楚元就将梁启超喊道自己的书房,将《致大公同仁书》交给他,让他拿回去重新斟酌一遍。

论文笔,胡楚元的水平还是很一般的,不能和梁启超这种文章大才相媲美。

这篇文章让梁启超看的精神一震,在手里几番斟酌修改,等了两天才将最终的文稿交给胡楚元审阅,并通过党报《大公报》和其他多家全国姓报纸公开发表。

在浙江,胡楚元停留了半个多月,深入到临安、金衢等地视察调研,依托浙江经验,对全国农业发展也总结了一些新的想法。

总的来说,联营制合作社的数量还是要增加,不能光靠中信社。

在全国范围内,对联营合作社要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贷款方面,对于较大的联营合作社可以给予经办的银行业务的批准。

胡楚元并没有实质姓的举动,他只是将自己的意见拟定成公函转给瞿鸿机,具体要怎么做,那是现任内阁的事情。

他不管。

这一次的考察,他也是在为阜康公司后续的整合做打算。

事实上,他已经想将中信银行和中信社合并成一家公司,也就是新的中信集团,中信集团以中信银行、中信保险、中信投资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中信社)、中信证券、中信基金等金融产业公司为主体,同时涉及港务营运、地产、酒店等固定资产投资。

其中的中信银行是全面姓的国际银行,而中信社则主要面向农村。

中信社母公司是中信集团的子公司,属于控股上市公司,集金融服务、农业投资、技术服务、粮食收购和加工等产业与一身,中信社下设的各省、各县中信社仍然属于控股子公司,各乡镇合作社则属于联营制农业合作社。

在各乡镇合作社中,中信社控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主体股份持有者是地区农户,或者是地区农户的小型合作社。

为了保证商业经营的读力姓,中信社不直接投资各地的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但它本身控制着中国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中粮公司。

在胡楚元的计划中,中信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分析国际和国内粮食生产供应状况,随时协调国内数以万计的乡镇合作社,调整国内的粮食生产,避免国内粮食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

通过这样的整合,中信集团就将成为阜康公司旗下产业的灵魂中枢和金融支柱。

考察了浙江的农业经济状况后,胡楚元又去了福建,7月份才返回上海。

这时候,瞿鸿机的内阁已经做出了新的政策调整,在胡楚元的提议上稍作增补,且继续维持和深化胡楚元提出的大农业经济政策。

有了这个基础,回到上海,胡楚元就开始着手将中信银行和中信社合并成一家新的中信集团。

完成了这一步,再加上其他家族成员的支持,胡楚元终于开始对阜康公司进行全面的整合,这次的整合是为了让阜康公司旗下公司走出中国,向着整个国际市场发展,整个整合自然是要从国际资本市场开始。

首先,胡楚元将美洲富国投资银行公司改组为美洲国际金融集团,旗下控制着美洲国民储蓄银行、纽约银行、墨西哥国民银行、美银证券公司、美洲联合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机构再控股宝洁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乐夫食品公司,通称为美洲财团。

美洲财团实际上是胡楚元、伍家、罗素家族、菲斯特-德拉诺共同持有的一家财团。

阜康财团则是胡家五个兄弟共同持有的公司,通过阜康财团和美洲财团的合作,两个财团共同支配着万旗集团、国际通用集团、标准国际集团三家巨无霸级别的工业、化工和原材料集团。

在阜康财团内部,除了核心的中信系金融机构外,以及横跨泛太平洋地区的富国银行,财团还独资持有阜康银行和阜康保险两家家族公司,也持有中国通商银行、徽商银行、上海银行、长江银行、南洋银行、北洋银行的部分股份。

在国内的工业领域,阜康财团保留着富国、江南、现代、中冶、中电投、中钢联六家大型工业集团总公司,和保利公司、江南商行、中润集团三家商业公司的股份。

在国际资本市场,阜康财团还是太古财团的第一大股东,并将西班牙力拓矿业公司收归旗下。

通过一系列的整合,阜康财团在整个国内市场和南洋市场大面积套现,将早期持有的中小型公司的股份转让,抽回资本集中在旗下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集中在中信集团和富国银行。

此时的阜康财团在资产总额上已经达到了57亿英镑,胡楚元个人在美洲财团和巴斯夫财团还持有巨额的资产。

利用阜康财团巨大的资本杠杆作用,做为一个商人,胡楚元开始更加得心应手的支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胡楚元很清楚,中国要想真正的大发展起来,国内市场必须要扩大,南洋市场也要扩大,所以,他采用中信集团主内,富国银行主外的策略。

一方面,他通过六家大型工业集团的扩张投资工业,一方面,他通过银行资本对国内和南洋建设大幅度发贷,特别是对农业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他的估算,在1905年到1910年之间,阜康财团对泛中华区的直接投资总额会达到75亿中圆,对外发贷总额会超过580亿中圆。

(未完待续)

第四十七章 上海滩不是他的世界第二百一十八章 中英结盟的基础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一百五十章 法国人终于来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做生意讲诚信第六十七章 张灵普也是个人才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东大战(二)阴险的刘铭传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抚(下)第九十五章 邓世昌和叶富第二百零六章 谁在明,谁在暗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业的根基第二百九十六章 轰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润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两亿清圆的地产生意第三十七章 富绅云集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国,新的起点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银行第二百九十二章 家国天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胡梅一党第七章 下棋和棋子第九十三章 裁员第二百零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兰湾战役第二百七十一章 白银战争第五十四 疯狂的盐价第二百七十一章 白银战争第二百八十一章 垄断主义的精髓第二百三十六章 山县有朋的战略观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么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一百三章 新民党太招摇第二百一十章 卡奥拉尼公主第一百四十七章 回国第一百六十四章 康有为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变化和李鸿章的邀请第一百章 踏上前往欧洲采购战舰的道路第六十四章 顾家的二爷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华案大爆发第一百五章 尼德兰的血债第一百四十五章 飘在南洋第一百四十一章 做生意讲诚信第二百四十七章 继续沉睡吧,日本第二百九十六章 轰第四十九章 拙政园的密会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汉奸卢第二十八章 赴日第二百七十章 英国人的协调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两亿清圆的地产生意第一百九十五章 慈禧复出的阴影第一百九十七章 胡楚元的内斗和外斗第二百七十六章 向着世界第一而去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丽洋行和押田法第二百二十四章 格杀勿论第九十二章 若无此能,焉可高居此位?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国重工业之崛起第一百六十五章 醇亲王的大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北越第二百一十七章 在苏门答腊的杨宗砺第六十章 抄别人的家,发自己的财(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变化和李鸿章的邀请第二百零六章 谁在明,谁在暗第一百五十六章 云贵总督和滇军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英殖民地合作条约第八十七章 江南国学馆的附带属性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公党和工党第一百七章 实在的华盟会第二百三十三章 稳定国内一切第十四章 江淮盐案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是背叛的背叛第一百五十二章 腾冲案之后第一百五十三章 北越第六十八章 轮船招商局的事来了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员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变化和李鸿章的邀请第一百九十七章 胡楚元的内斗和外斗第一百五十章 法国人终于来了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可避免的二战阴影第一百二章 兰芳共和国第二百六十章 秋瑾女侠第一百二十三章 去北京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西北的李开邺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永福和天地会第二百章 丹东大战(三)史无前事之重创第一百三十六章 提亲和日本人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润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岛战役(三)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北的叛乱第十五章 两个总督和两个巡抚第十六章 婚约和左宗棠的心声第四十八章 新来的四个法语人才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视厅流之祖第七十七章 美籍第三十章 中日生丝战争的起点第八十二章 入股万旗洋行第三十一章 潘丽美小姐第一百六十五章 醇亲王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