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梅启照的政绩

看完那封信,胡楚元对何璟的观感登时为之一变。

他这才明白,何璟平生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能够做到闽浙总督的宝座,完全是靠了一个“混”字,可他的“混”,也不是一般人能混出来的。

能够做到总督的人,谁都不是那么简单。

对他这种资产太多的官商,固然可以做官,比如像盛宣怀那样……但那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他所能图谋的最高职务也就是福建船政大臣了,还得有很好的机遇和功劳。

福州船政的事情,他显然是要管定了,可他也明白,自己并不可能长期坐镇在福州,总得找一个副手在那里管事。

这个人选是谁呢?

张灵普?

经验浅了,资历也不足。

想来想去,他只能找出徐寿之子徐建寅。

可怜啊。

他手中人才已经算是很多了,却找不出几个精通机械轮船的人,既精通机械轮船,又精通经营的人更找不到。

这就是眼下的中国。

别说他找不到,左宗棠和李鸿章也找不到。

盛宣怀……那就是个半吊子。

至少眼下是半吊子。

胡楚元直接乘船返回杭州,颠簸了十几个小时才上岸。

等他回到胡家大院,家里便立刻热闹起来,一家人开心的吃了顿团圆饭,并将胡月乔夫妇和他家里的两个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喊了过来。

乘着一家人都在,胡楚元就说一说要送两个弟弟去西学馆和国学馆读书,曰后再送到国外进修,谁都没有意见。

老太太想捐一笔钱修整报国寺,既是行善积德,也是旺一旺胡雪岩墓地周边的香火。

这是好事,胡楚元同意出十万两银子,足够重建一栋报国寺。

吃完这顿晚了一个多月的年夜团圆饭,胡楚元就回自己的书房,将胡月乔和两个堂兄也请了过去。

几个人坐下来,胡楚元就和胡月乔道:“四叔,您想不想在江南商行里入一股?”

胡月乔微微有些诧异,问道:“这合适吗?”

胡楚元知道他的意思,道:“没有什么不合适的。我现在要将江南商行的股份分散开,自己手里顶多保留四成五的股份,朝廷的股份要增到二成五。另外,我要给上海到徐老板两成股,您这里呢,我留五厘的股份。”

胡月乔笑道:“江南商行这么大,五厘的股份也不少,它的利润这么丰厚,我为什么不入?那这五厘股要折多少钱才能买到?”

胡楚元道:“不多,60万两。”

胡月乔一惊,道:“5厘的股本就要60万两,这还不算多?”

胡楚元道:“四叔,商行一年的纯利至少是七百万。现在投资60万两银子,年底就能拿回30万两红利,两年就能赚回来。”

胡月乔松了口气,道:“那行,我想办法筹集60万两银子给你!”

胡楚元笑道:“您要是有钱,那就先投入到庆余堂里,这60万两银子由我先支借给你。但我也有一个要求。”

胡月乔哦了一声,问道:“什么?”

胡楚元道:“四叔,我今年的生意开拓的特别快,有些事让别人去办不太合适,两个弟弟又小,能不能让大哥和二哥来帮帮我?”

他早就观察过,胡月乔的生意虽然做的不大,两个儿子胡世源和胡卫源却培养的很扎实,都是做生意的能人。

胡月乔道:“这当然可以,可庆余堂里的很多事也都是老大在打理着呢,让卫源去帮你吧!”

胡楚元觉得也行,徽州人的规矩就是大儿子留在家里守着家业的,小儿子们出去打拼,搏一个生计。

他当即和二堂兄胡卫源拱手道:“二哥,那就拜托您了。做生意都是一个理,等您进了商行,我就让您先跟着谭掌柜帮忙,慢慢摸一摸盐业和丝业的门路。”

胡卫源道:“兄弟放心,我必当竭尽所能。”

谈完这些事,胡月乔就带着家人离开,胡楚元却没有闲着。

眼下事情实在是太多,件件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幸好有各位掌柜们帮忙分担。

估计自己眼下是没有时间艹心各门产业的事情,他就在夜里提笔写了几份折子,和柳成祥说说江南丝业合作社的部署、未来,说说如何变成江南农业合作社,如何开始涉及小额的贷款,如何在各乡各镇兴办分社,再通过分社来控制生丝的质量,如何通过分社谈价,买丝;

他得和谭义云说说江南商行下一步要做什么,如何配合江南农业合作社振兴丝业,如何筹备进入茶业和轮船业,当然,裕丰粮社的问题也得想想办法,这问题就是一个大地雷,一旦爆炸,粉身碎骨啊;

他得和陈晓白说说,什么时候要在阜康票号之外,额外再开一家中信票号,什么时候在上海、天津、香港兴办中信银行,怎么办;

他得和沈富荣说说,荣宝斋和当铺之间如何合作,什么时候筹办拍卖行,三者之间,谁轻谁重。

……

这一整夜,他都没有睡,喝了几杯的浓茶,不停的写,不停的思考。

将信写完的时候已经是次曰黎明,他正准备小睡片刻,胡荣就匆匆进来禀告,说是浙江巡抚梅启照前来拜见。

胡楚元挺高兴的,这场盐案大胜,梅启照也是出力很多,若没有他的暗中部署,湖州南浔商帮的那些富绅们也不会在一夜之间血崩瓦解。

很快,梅启照就笑呵呵的走进胡家大院,杭州知府霍鸿机则陪在他身边,两人都是满脸的喜色。

一见面,霍鸿机就拱手和胡楚元贺喜道:“恭喜胡骑尉旗开得胜,威震江南商界,从此,江南盐政就不该再有什么波澜了吧!”

胡楚元笑了笑,道:“同喜,同喜!”

梅启照也道:“是啊,对我们浙江官员来说,这也是一件值得自贺的大事呢。”

胡楚元笑道:“还是多谢巡抚梅大人的关照。”

梅启照客气了几声,三个人就一同进了百狮楼的花厅里。

坐下来之后,胡楚元就让人取了两幅墨宝送给二人,都是一样的康熙帝宝。

康熙皇帝的书法算是自成一家,颇有造诣,他平时练字都会将手稿留下,过节的时候就赐送给满朝文武官员,但凡是祖上在康熙朝时期能做到三品衔以上官员的书香门第中都有珍藏,数目众多,价位不高。

不过,帝宝就是帝宝,又是本朝帝宝。

至少梅启照和霍鸿机家里就是没有的。

两人忍不住就将当场打开过目,仔细的鉴赏一番。

霍鸿机更是和胡楚元道:“胡骑尉,您真是太客气了,霍某感激,感激不尽啊!”

胡楚元笑了笑,道:“我在此次的盐案中收获颇丰,康熙爷的帝宝就有好几卷,如果霍大人喜欢,我明天就让人都送过来。”

康熙的书法作品存世量很多,价位虽然不高,但在这个时代却有着很特殊的价值。

霍鸿机真心喜欢,连连称谢。

梅启照则笑道:“楚元啊,我这一次来找你,除了要恭喜你,也是想和你商量一下,关于浙江的水利通渠事宜。眼下呢,阜康钱庄的资金应该还算充裕,我就想早点抽调出来。”

胡楚元想了想,道:“可以,不仅与此,我还想在浙江折腾几个大工程。”

“哦?”梅启照不免有些惊讶,心想,难道我们目前在办的事情还不够大吗?

按照他和胡楚元此前的合计,总共要疏通十四道老渠,开挖四条总长620公里的新渠,前后一算,总开销不低于280万两银子。

就目前的大清国而言,这可以算是近二十年来最庞大的水利工程了。

胡楚元微微点头,和梅启照道:“太湖一带所种地湖桑树需要很大的灌溉量才能让桑叶又肥又嫩,进而使得春夏两蚕都有充足可口的桑叶可吃,所产的生丝更是银白如雪。浙江本地虽然也是用了这种湖桑树,却没有太湖那么好的灌溉条件。想要提升浙江丝的品质,关键也就在于水。所以,我想在咱们原先的通渠工程上,再在金衢盆地和杭州一带引用西法开建几个大水库,水库和水渠相通,调节水利的作用就能更强。”

梅启照不免有些惊讶,道:“话是这么说,可浙江水渠的工程刚刚通过朝廷的审批,这又要再报更大规模的水库工程,别说朝廷不太可能批复,就算批复了,资金也是问题……当然,我知道楚元你肯定有办法解决资金,否则也不会说。只是……如果继续和阜康钱庄借贷,浙江赋税以后能不能还清啊?”

胡楚元倒是胸有成竹,道:“水库一成,浙江丝业不仅质量大为提升,产量也有能力翻一番。再加上水稻的增产,十年之内就能靠新增的赋税收回投资。”

梅启照稍加思索,又问道:“那大约得花多少钱呢?”

胡楚元道:“总计要花费多少钱还很难说,需要具体绘测之后才能算出来,可咱们水渠工程就是围绕着这些水库运转,咱们先定下水库的位置,再建水渠,边建边报,最后建水库。我估算水库和水渠的工程加起来,可能要开销四五百万两银子。”

梅启照随即问道:“都能从阜康钱庄借出,浙江也都能还清?”

胡楚元看了霍鸿机一眼,相信他也算是自己人,便很直截了当的和梅启照道:“巡抚大人,您就放心吧,若是浙江还不了,我就将债务尽量减免。这对咱们浙江省有天大的好处,花多少钱都值,只要我能担待的起,我不会皱一皱眉头。”

一听这话,梅启照所有的疑虑都化作云烟散去,当即大笑道:“那好,那就好啊。楚元,你放心,只要浙江巡抚衙门背得起,我不会拖欠你一钱银子的债务。”

这番话,他也就是说说,哪里容易还清?

霍鸿机心里听的却是异常的惊讶,他当然知道梅启照和胡楚元的关系不简单,铁到这样的地步实在超乎他的预料。

毫无疑问,胡楚元就根本不打算收回多少钱,纯粹是拿钱给梅启照铺政绩。

就按这样的工程规模,在近三十年的大清国里已经算是头一遭,于国于民都有莫大的好处。如果让梅启照办成了,除了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的宝座,别的总督位置基本是任他挑选。

在整个金衢盆地周边都存在连绵的山势,按照胡楚元的规划,只要在数十个开口处人工堆造大坝,就可以形成多个天然的大水库。

适当运用西洋水泥和机械,效果还能更好,利用水库和水渠在金衢盆地内进行大改造,形成蜘蛛网般的水渠网络,再通入严州府和杭州府,整个浙江至少能新增良田五百万亩。

三人商谈到深夜,决定先由梅启照安排人员,对金衢盆地和杭州府西部的地形按照比例制作木版模型,并对整个区域内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

另一方面,胡楚元则想办法聘请一些洋人技师,使用西法来筑造大坝。

等这些事情都办妥了,再重新计算具体的造价和开支,可不管要花多少钱,都由胡楚元的阜康钱庄进行处理,贷款利息也会较轻。

如果在梅启照离任之前,这笔款子还无法还清,胡楚元就想办法抹消半数债务。

谈完这些事,三个人又继续聊了聊浙江丝业的其他事情,包括胡楚元要在杭州筹办缫丝厂、染丝厂的事情。

既然是官办商行,他当然能在租界之外的地方设厂,另外,胡楚元也想在宁波、绍兴一带投资瓷窑,重兴越窑的辉煌。

他想办的这些事,只要成功,那都是梅启照的政绩,梅启照自然是异常的支持。

大多数的时候,霍鸿机只听不说,心里却在琢磨——胡楚元厉害啊,有他的支持和疏通,梅启照想要晋升总督易如反掌,升任大学士也未必很难。

我呢?

霍鸿机心里琢磨,我的前路是否也系于此人身上?

第三十九章 东京拍卖会第八十四章 梅谭之别第一百六十六章 颐和园的真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丽洋行和押田法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鲜这个小国很重要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达洋行和银行梦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国,新的起点第一百三章 新民党太招摇第五十六章 南浔商帮第一百三十九章 总信房和总帐房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后的复出第二百八十二章 波斯王朝第十四章 江淮盐案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来第一百二十三章 去北京第六十一章 操别人的家,发自己的财第二百六十二章 远东的焦灼和国民教育计划第一百五章 尼德兰的血债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扑第一百九十五章 慈禧复出的阴影第一百八十八章 北洋啊,北洋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国,新的起点第三十章 中日生丝战争的起点第一百八十四章 中日海战(一)第一百一十章 阿萨姆(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外国人的“清室归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永福和天地会第二百六十八章 国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一百三十章 排华案风波(四)第六十七章 张灵普也是个人才第一百七十八章 潜艇工程的开端第二百八十一章 垄断主义的精髓第二百九十七章 当二战即将成为现实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岛战役(三)第七十一章 福州船政局的事终于来了第一百四十章 美洲财团的开局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八十章 这一年的生丝收购第二百五十七章 东北大撤退和兄弟聚会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北的叛乱第一百七十二章 看破天下群英第四十八章 新来的四个法语人才第三百零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第四十二章 重回上海第五十七章 密帐第二百八十七章 中美海军争霸第五十四 疯狂的盐价第九十三章 裁员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国1922第二百章 丹东大战(三)史无前事之重创第一百五十八章 马尾海战的序曲第一百六章 新港公司第一章 胡雪岩死了第二百五十章 胡维中第九十八章 控股太古洋行第一百五十七章 重回福州第二百七十八章 苏曼西亚共和国总统第五十二章 陆三元第二百零二章 龙川战役——大山岩之死第一百五十九章 江南船政事务全权督办大臣第一百五十八章 马尾海战的序曲第一百二章 兰芳共和国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绅(一)第八十七章 江南国学馆的附带属性第八十二章 入股万旗洋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联营制和徽商第二百零二章 龙川战役——大山岩之死第二百三十六章 山县有朋的战略观第七十八章 一个条件第七十章 江南盐祸案的终结第二百二十三章 西北之问第十一章 送礼也要有艺术细胞第十七章 实务派的起源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后的复出第七十三章 霍鸿机的前途第二百七十八章 苏曼西亚共和国总统第三十八章 注定失败的那些人第八十章 这一年的生丝收购第二百五十七章 东北大撤退和兄弟聚会第五十章 左宗棠的盐价第二百五十五章 战争与发展第二百七十九章 伦敦会议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绅(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七十一章 福州船政局的事终于来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做生意讲诚信第一百七十七章 福州造船厂和海军的新未来(下)第十九章 胡家大院是奢华第一第二百四十章 日本宣战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在威海第一百一十七章 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员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日海战(三)第八十二章 入股万旗洋行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扑第七十四章 说曹操,曹操到第九十章 任职福州船政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