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兵见主将殷秋已死,副将石瓒又降了李世民,便一个接一个地放下武器,跪地向秦王求降。很快战斗就结束了,山谷间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
这时,西天那轮血红色的太阳正沿着远处连绵起伏山峰缓缓地坠落,暮色随之渐渐地从四处围拢过来。李世民神色冷漠地瞟了眼地上横七竖八的尸体和汩汩流淌的血液,接着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冲着将士们大喝一声回营。于是,唐军将士以及两千余俘虏便沿着那条通往虎牢关的羊肠小道不紧不慢地走着,落日的余晖脉脉地洒落在他们沾满血迹的战袍上。一路上,李世民与石瓒相谈甚欢,于不知不觉之中接近了感情。
这一仗夏军损失可谓惨重,不仅折了大半兵马,而且还失去了两员大将。这令窦建德难受极了,那晚他没合上一眼,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帐内苦思冥想着下一步的对策。他清楚唐军占据了虎牢关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就是阻挡了夏军前往东都的路。因此,他想要前去解救王世充,就必须打败李世民,夺取虎牢关。他想马上率军攻打虎牢关,但他又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知道虎牢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上李世民的军队皆是精锐,想要拿下此关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左思右想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最终还是决定暂不攻打虎牢关,只令军加紧操练,以待时机。
而此时身在东都的王世充则是望眼欲穿,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窦建德的援军到来。他听说夏军已屯兵成皋,欣喜万分,以为他们很快就可抵达洛阳城外,跟自己里应外合一举击败李世民,从而解除东都被困的危机。可惜,他还来不及轻松愉快几天,就又把神经绷得紧紧,脸上重新布满了愁云。因为他从探马嘴里得知,李世民已率军占据了虎牢关,且多次击退了夏军的袭击。窦建德惧于虎牢关的险要和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强将,迟迟不敢发兵西进洛阳。这消息令王世充非常失望,一时半会不知如何是好,只是坐在宫中唉声叹气,束手无策。
这时,大臣苏威又向王世充献计献策,他劝郑军趁李世民引军前往虎牢关之际,立即出战击退城外的唐军。此言一出,大殿上下顿时一片哗然。文武百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赞同苏威的主张,认为现在应该是击退唐军的最好时机。特别是段达、杨公卿、单雄信、乐仁昉等武将,他们迫切想要出城一战,以摆脱眼前这种半死不活的窘境。然而,桓法嗣却不以为然,他力谏王世充继续坚守勿战,以待夏军到来。
“皇上,臣以为,此时我军不宜出战!”过了会儿,桓法嗣沉吟道,“今李世民虽引兵前往虎牢,然城下仍有六七万唐军,且有李元吉、屈突通、刘弘基、殷开山等智勇双全的大将压阵。我军若贸然出城,恐有失。臣请皇上三思啊!”
“桓爱卿所言也不无道理!”王世充端坐于龙椅之上,皱眉思忖着说,“今李世民虽不在城下,然其大军尚在,确实不可掉以轻心哪!”
“皇上,兵不在多在于将也!”苏威用苍老而沙哑的嗓音说道,“今城下敌军虽有六七万之众,然因主将李世民不在,便不足为惧了。李元吉勇而有余,然智谋不足,且素来刚愎自用,不善纳谏。故而,尽管老将屈突通足智多谋,肯为李元吉出谋划策,但这位轻狂的齐王未必会听哪。”
“苏大人说的是!”段达附和道,“现城下唐军由李元吉统率,军中大小事务全由他作主。李元吉此人有勇无谋,不善用兵,他一定想不出办法来应对我军。同时,他也不会采纳屈突通等人计策。如此一来,我军便可轻取城下敌军,将他们赶回长安,东都便无忧矣!”
“是呀,此时若能乘机击退城下唐军,非但东都无忧,而且皇上还能亲率大军前往虎牢,与窦建德兵合一处,共击李世民。”苏威打着如意算盘道,“李世民部下兵马不过万余,纵然他用兵如神,也敌不住郑、夏两军的前后夹击,其必败无疑。到时,李世民便可擒也。”
“苏大人此计甚妙!”段达赞了句,随即又两手一拱对王世充高声说道,“皇上,此乃天赐我大郑良机,切不可坐失呀。请皇上下旨出战吧!”
“纵观唐军众将,也只有李世民可惧!”杨公卿接着说道,“今李世民远在虎牢,且为夏军所牵制,一时半会回不了东都。这正是我军击退城下唐军的最佳时机。”说着,他又对王世充拱手恳求道,“皇上,机不可失,请下旨出兵!”
“皇上,臣等皆肯冒死一战,请下旨!”单雄信、乐仁昉等将领纷纷出列,拱手向王世充请战,态度十分坚定而恳切。
“不可,皇上,切不可贸然出战!”桓法嗣坚持己见道,“今李世民虽不在军中,然李元吉也不可小觑。李元吉并非如苏大人和段将军所说不懂谋略,其实此人还是颇知兵法,小有智谋。且又有文武才略的屈突通辅佐,的确很难对付啊。故而,臣请皇上慎重为好,切不可贸然出兵啊!”
“桓大人,你也太高看了李元吉和屈突通吧!”单雄信嘴角挂着丝冷笑,不屑一顾地说道,“在本将军眼里,他们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可一战而擒获他们!”说着,他又对王世充一拱手,口气坚定地请求道,“皇上,请不必多虑!只要臣率军出战,就一定能击败城下唐军,请皇上应允!”
“单将军勇冠三军,智谋过人,可堪此任!”苏威连忙向王世充推荐道,“皇上,您若能下旨命单将军为主帅,再以乐将军辅佐,可保万无一失!”
“皇上,臣愿随同单将军一道出战!”虎背熊腰的乐仁昉两拳一抱,声如洪钟地向王世充请战。
“好,既然二位爱卿肯为朕出战,那朕就成全你们!”考虑了半天,王世充终于做出了出兵的决定。他抬眼扫了圈殿下的群臣,语气坚定地说道,“二位将军听旨,朕命你们率五万兵马出北门攻打敌军,不得有失!”
说时,他的目光中透出几分威严与冷峻,令人不敢轻易抗拒他的旨令。
“遵旨!”单雄信、乐仁昉两将心头一喜,抱拳齐声答句。
“皇上,您不听微臣之言,恐遭不利呀!”桓法嗣无奈地叹口气说道,“若不出微臣所料,此仗将无胜算,到时恐得损兵折将,伤我大郑元气啊!”
“桓大人,皇上一向对你宠幸有加,当为皇上分忧才是!”苏威板起面孔对桓法嗣说,“今我军尚未出师,你就说这种于军不利之言,是何道理!”
“苏大人教训的是!”桓法嗣嘴角浮出丝冷笑道,“为人臣者,岂能不替皇上排忧解难?桓某这样做,正是为皇上着想,为大郑社稷着想呀。今我军久困东都,士气不盛,而援军尚未赶到,此时出兵实在难有胜算。为此,桓某怎能不忧心如焚呢?”
“桓大人,你这么说不是在指责皇上吗?”苏威冷哼声说,“为臣者忤逆君主,此乃大罪也。”说着又拱手请求王世充,“皇上,请治桓大人之罪!”
“桓爱卿所言虽有冒犯之处,然也是真心为社稷着想,朕不能怪罪于你!”王世充瞧着桓法嗣宽容地说句,“出兵之事,乃是朕之意,请勿多言!”
桓法嗣也知道圣旨一出便无法收回,因此他也就不想多说什么,省得苏威借机攻击自己。谢过皇上的不罪之恩后,他就一声不吭,神情忧虑。
退朝之后,单雄信和乐仁昉两员大将就立马回到了各自的军营中,调兵遣将,准备明天的战斗。
此时,李元吉正坐在帐内与屈突通、刘弘基和殷开山等将佐商议军务。自李世民前往虎牢以来,李元吉就像变了个人,对军中之事十分热心,也做得非常认真,非常周到。也是,如今他是七万大军的最高统帅,肩上挑着围困东都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怎能再像过去那样吊儿郎当打不起精神呢?的确,李元吉身上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但是同样也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尤其是现在,他深感责任重大,处事也就变得相当谨慎和稳健,并且能够抛开个人恩怨,跟屈突通、刘弘基这些与李世民走得近的将军坐在一起商量事情,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不,这会儿李元吉就放下了皇子的架子,平易近人地跟手下众将商谈军事。说过一阵后,他面带微笑地瞅着老将军屈突通,温和地说道:
“屈突将军,你对本王刚才所说有何看法?请说吧!”
“殿下言之有理!”屈突通点头答道,“王世充为人狡诈,他得知秦王率军进驻虎牢关,必会心生妄想,伺机遣军出城袭击我军,以解东都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