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一切已来不及了,屈突通率领部下刚撤到离营寨不远的路口,就被早已埋伏在林中的隋军团团包围了。屈突通一面在心里为自己的失策而痛心疾首,一面舞着手中的枪,飞身杀入敌阵。与此同时,段志玄也率领义兵奋勇杀敌。一时间,静寂的山谷间回荡着震耳欲聋的厮杀声。
义兵虽勇猛,然终究是寡不敌众,大战一场后纷纷倒在雪地上。一股股鲜血流淌在洁白的积雪上,散发出白蒙蒙的热气。屈突通眼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心如刀割。他对着敌人怒吼数声,使劲挥舞着长枪,一连刺死数十名隋兵。隋兵见屈突通如此勇猛,便纷纷往后倒退。屈突通和段志玄趁机杀出条血路,策马冲出重围。两位将军一口气跑出百余米,忽然勒马驻足,扭头回望,但见身后无一人相随。屈突通长叹一声,一阵悲痛袭上心头,不禁泫然欲泣。此时,段志玄也是悲不自胜,仰天叹息不已。也是,毕竟是全军覆没,能不悲痛万分吗?
两位将军伤心了一回,然后拨马继续往前飞跑。快走出林中时,一队人马突然从一侧闪了出来,为首一员大将,挥刀断喝一声往哪里跑。此话声如巨雷般把屈突通震得直发愣,当他缓过神儿,借着幽暗的雪光一看,来者竟然是尧君素。屈突通又见故人来,心头不免一喜,然旋即又生出股败在自己手下的恼羞来。他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尧君素策划的。他真没想到自己居然遭原先部下的暗算,不禁羞愧难当。接着,他勃然大怒,挥枪直取冷眼盯着自己的老部下。
尧君素没有动刀,高高骑在马背上,依然纹丝不动地瞅着自己的前任上司冷笑,眼神中流露出鄙夷与轻蔑。屈突通见状,也不可理喻地收住了手中的枪,立在马背上望着尧君素默然不语。彼此沉默地对视了好一会儿,尧君素才脸色一沉,冷声说道:
“屈突通,没想到你也会有如此狼狈的时候,这就是上天对叛贼的惩罚,哼!本将军知道你武功盖世,可你能敌得过我这千余将士吗?故而要取你狗头,可谓探囊取物。然本将军心念旧恩,不忍心杀你,以让天下之人笑我无情无义耳。”
“将军,岂可饶过叛主之人!”须臾,一员副将怒声喝道,一边抡起板斧,飞马朝屈突通砍将过来。
“住手!”尧君素声色俱厉地大声喝道,“你等先前皆为此人的部下,领受他的恩惠,岂能恩将仇报。此人可做不义之事,然我等不能,闪开!”
那员威武的副将听主帅如此一说,也就不得不放下手中寒光闪闪的板斧,闪到一旁。其他人见状,也纷纷散开一条道,好放屈突通走过。
屈突通被尧君素一番羞辱,自当羞愧万分。他默然半晌,方对尧君素一拱手,道声谢,然后打马而过。段志玄也趁机紧跟在屈突通背后溜走,那副将想截住他,但被尧君素阻止了。屈突通刚走过人群,突然听到尧君素一声断喝,不由回过头,神色惊惶地问道:
“君素,难道你要反悔吗?”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尧君素岂是不讲信誉之人!”尧君素掷地有声地回答道,“本将军喝住你,是想让你给刘文静带句话,请他快快回长安去,别想夺我河东之地!你转告刘文静,只要我尧君素还在,他就休想踏进蒲坂城一步,哼!”
说着,尧君素对屈突通一挥大刀,示意他可以走人。
屈突通没多说什么,只对着哈哈大笑的尧君素一拱手,然后一转身,策马朝前跑去。
如此惨败令刘文静十分恼火,他想狠狠地惩处一下败军之将,以泄心头之怨愤。然面对屈突通的负荆请罪,他却不敢做过多责备。因为他清楚屈突通为李世民所亲近,况且还是李渊亲自任命的兵部尚书,官职也比自己小不了多少。刘文静是个处事灵活的人,因而基于屈突通的特殊地位,虽全军覆没,也不想按律惩罚他。他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屈突通,然后又语气温和地安抚了他一番。至于段志玄,他只是协助此次行动的副手,既然主帅不被追究责任,那也就不能处罚他了。何况他跟刘文静的关系非同一般,刘文静又怎会不公正地对待他呢?
此次行动的失利对刘文静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它重创了他一鼓作气拿下河东的信心与决心。刘文静心里清楚,只要蒲坂城内不闹饥荒,凭尧君素的能力是完全可以坚守住的。要想在短时间攻取河东的确是件很困难的事,刘文静明白这一点,可他又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无功而返。所以,起初他还是坚持自己一贯的主张,强攻蒲坂城。不过后来经屈突通一番劝说,他慢慢回心转意,最后决定暂时围而不攻。
河东未能如愿以偿,李渊自然是不大高兴。然而,扶风大捷一扫他心中忧伤与不快。当晚,他便在府中设宴庆贺。出席豪华酒宴的皆是唐王的亲信,座在有李建成、裴寂、唐俭、李纲、柴绍、王珪、萧瑀、温大雅等一班文臣武将。李渊兴致极高,一边欣赏着殿前舞女的轻歌曼舞,一边乐呵呵与众位心腹频频举杯畅饮。
酒至半酣,李渊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与喜悦,笑望着在座诸位说道:
“本王自晋阳起义兵以来,有赖诸位鼎力相助以及众将士奋勇杀敌,一路所向披靡,所到之处皆望风而降。时不过一载,便入长安,平定了关中。此实出本王之所料,真乃大快人心之事啊,哈哈!”
“此乃唐王之威德也!”萧瑀不无谄媚地笑道,“自唐王入长安以来,东自商洛,南尽巴蜀,各地郡县长官,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请求归顺。天下之人皆慕唐王德义,归者如潮,天下之地又岂能不为唐王所有?”
“天下乃仁者之天下也,唐王至仁,天下人岂能不纷纷归顺唐王呢!”王珪一本正经地说道,“有今日此等情形,实皆因唐王仁义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