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节 德州府的变化

崇祯十二年五月末,德州府。

凶猛的烈日毫不掩饰的散发着炙热,道路两侧的树木上蝉鸣不止,路边的野狗躲在阴凉的地方吐着鲜红的舌头。

街道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可各个茶馆、酒楼里却挤满了前来喝茶聊天避暑的商人。

德州府有运河的便利,是大明的商业中心之一。南来北往的商家络绎不绝,在此打尖停顿,再向四面八方离去。

而茶馆、酒楼、妓院更是商人相互交谈,打探消息的好地方。

更何况,最近半年德州府发生那么多大事。

先是建奴寇边,弄得人心惶惶,幸好德州未受到兵灾之祸。可原本纵横北地的范家等八大晋商,却因私通建奴而倒下。

接着是德州漕运总督倪宠被人暗杀,至今不知何人所为?总督府也空悬,不知何人有幸入主?

倒是最近德州守备董大人声名鹊起,暂时署理德州府,出台的几个政策,跟他们商人密切相关。

这一系列的事情,委实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可相对于德州府的老百姓来说,德州府发生的这些所谓大事,更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还是依旧过他们的小日子。

更有细心的百姓发现,自从漕运总督遇害后,德州府的大街上就经常有军士在巡逻。

这些全副武装的将士,即便是大热天的也全身披挂,尽管他们一个个都热得汗流浃背,但依旧保持着笔挺的身姿。

最重要的是这些将士全都是生面孔,听说是宣大的天雄军精锐。

不过即便这样,对于德州府的百姓来说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感觉城里最近的治安秩序陡然好转。

街上不三不四的泼皮无赖好像集体消失,难道是因为将士们的每天巡逻不成?

嗯,最近漕运府的漕丁好像也老实许多,再无原来盛气凌人,估计是新任总督没有任命,他们没有靠山的缘故。

这些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此改变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毕竟,有什么比安定重要。

可对于德州府的另一些人来说,却是噩梦的开始。

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原先盘踞在当地的一些帮派或者说一些势力。

倪宠遇害后一周,德州府守备董将军便派军士警告他们,一切要按他的规矩办事,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趋势。

有些不信邪或者说胆大包天的家伙,依旧我行我素不把董守备的话放在心里,结果……结果就是好像再也没有在德州府看到他们。

关键是没有任何音讯,好像人凭空消失一样,这才是令人细及恐思的地方。

家里人小心翼翼跑到守备府询问,得到却是冷冰冰不知情的三个字。

要申冤,他们也不知发生什么事?要闹他们又没胆子,跟丘八讲理,岂不自寻死路?

其次,就是商人受到波及。

自从这些军士入驻德州府后,他们对入城的盘查开始严格起来,尤其是对于商贾入城的货物特别严格。

倒不是说他们吃拿卡要,而是说他们对于那些货物的盘查格外认真,但凡是私藏夹带而被查出的一律处以没收或者处以重罚。

刚开始这些士绅商人还不以为意,认为这只是董守备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烧上一段时间他就会消停。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时间过去了整整一个月,城门口的盘查不但没有松懈,反而变得更加严厉。

这下可要人命,历朝历代,私藏夹带或者偷税漏税都是商贾们最爱做的事情。

特别是有明一朝,更是把这种风气发扬到了极点。

大明朝规定商业税收三十抽一,这个比例可以说是五千年来最少的了,但是这些商贾却犹不满足。

在他们眼里,商业税应该完全废除才是。

故此,他们想出了无数种办法来逃避税收,比如买通城门的守卫、夹带私藏、瞒报甚至不报等等手段。

原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收买守门的将士和城门官。

在和大明的城门官打了两百多年的交道后,所有的商贾都信奉一个道理,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倒?

这么多年来,德州府几个城门所有将士,跟他们熟的几乎是一家人,他们夹带货物进入德州府就跟逛自家后花园一样的轻松。

可现在一切都改变,新来的将士就跟饿狼似的,那鼻子机灵得跟猎犬一样。

他们货物里哪怕夹带了一点点不应该带或者多带的东西,他们都能查出来。

这下子,可就倒了血霉,那些将士按照制度罚起款来那叫一个狠,并且没有任何情面可以讲,哪怕诱之以利?

看到以往攻无不胜战无不克的银弹攻势失败后,众人大惑不解。

后来一位明白内情的漕运总督熟人告诉他们,新来的董守备下令,将士们若是查出了夹带私藏的货物,所得罚款四六分成。

而且守门的差事还不是一成不变,他们采取轮换制度。并且,但有发现徇私舞弊,一律军法处理。

在军纪和金银的刺激下,他们哪有不拼命搜查的道理?

可惜,现在漕运衙门新的总督未定,漕运暂时也被他们把控,这如何不让他们心急如焚?

卢象升和杨陆凯一身微服打扮,单独要了一桌,撵着花生米饶有性质的听着酒楼众人之言,微笑不语。

“多事之秋,多事之秋啊!听说这个董守备不仅是秦督爱将,而且山东巡抚颜大人也颇为赏识,背景深厚。”

一个商贾左右看看,小声对同桌几个男子说道。

“怪不得行事如此肆无忌惮,目中无人。老夫多日前亲自登门造访,竟然闭门不见,真是无法无天?”

一个年约五旬左右的商人重重的哼了一声,颇为气愤。

“难道我等商家便坐以待毙,束手无策乎?”

“山东境内怕是没有其他办法,必须有朝堂大佬出声制止才行。

可惜山西范家、梁家等俱出事,不然以他们的朝廷人脉,此事易尔!”

“慎言,慎言!有官兵朝酒楼过来。”

旁边临窗的一个商人善意提醒。

ps:感谢书友病已惊秋打赏,铭感盛情,故土难离敬上!

第三百九十五节 第一步第四百一十九节 无耻之尤第三百六十二节 攻受易位第六百六十八节 复仇第一百八十七节 逃之夭夭第一百六十九节入彀第四十七节 北上第五百零三节 棒子的安排第五百四十三节 辽东猫腻第四十三节 冲冠一怒为红颜第三十五节 秦淮河畔第三百八十一节 不要怕,你也有后台嘛第六百一十九节 说出去谁信呢第三百五十六节 绞杀建奴第一百零四节 文成武就第三十一节 行军路上第一百三十七节 你不一样第三百六十七节 一触即发第二百一十一节 史上第一利器第四百九十五节 山雨欲来第三百六十四节 水军出击第六百二十五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第四百四十四节 到时灭了他第五百六十八节 军魂第五百九十节 大战开幕第四百七十九节 说漏嘴了第六百五十九节 初临台湾第一百四十二节 蓄势待发第六百一十七节 奸猾吴三桂第四百六十八节 这是他们唯一的下场第二百零三节 宣府防卫第三百九十九节 好戏开场第二十八节 改变第二百三十六节 醉翁之意第四百四十六节 一家哭总好过万家哭第三百九十三节 组建侍从室第二百一十九节 班底心思第五百七十八节 似曾相识第五百四十节 关宁之事第六百零九节 狂妄的警告第三百七十六节 什么夫人?第三十九节 如是动心第三百七十二节 首战告捷第十五节 前期准备第三百三十节 志存高远第二百一十八节 你挡路了第二百二十五节 天灾将至第一百零五节 秦家村第五百一十四节 这一切都值得第二百零七节 吾心甚慰第一百九十五节 给郑家下套第六百六十四节 动员大会第一百三十八节 形势突变第二百七十一节 公道自在人心第一百八十八节 这钱必须给第五百四十一节 猖狂太甚第二百一十六节 生产建设第四百六十五节 大明银行第三百九十七节 措手不及第四百四十节 海关总署第二百九十七节 重启锦衣卫第四百九十四节 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第二百八十八节 首辅之言第三百四十一节 下套第五百九十一节 惨烈第二百七十五节 试探第六百三十节 王师何在第二百一十九节 班底心思第三百七十七节 崇祯召见第三百五十七节 实战演习第五百零四节 亲如兄弟第二百六十五节 野心第六百二十八节 不管有主无主之地,微臣替大明取之!第二百九十五节 大公无私第三百九十八节 不要折腾第四百四十四节 到时灭了他第五百四十九节 无奈第四百六十四节 银币的作用第四百三十九节 洗脑第三百六十八节 利剑出鞘第六百五十二节 将士退役第五百三十节 冲突第三百二十节 负荆请罪第五百四十五节 海军大都督第五百七十六节 黑心战术第三百四十五节 此生无憾第四十二节 合则两利第五百六十八节 军魂第八十六节 一皂难求第二百八十七节 字字珠玑第六十八节 秘议第四百三十七节 崇祯的感触第五百八十四节 各有打算第五百九十八节 十五弟,糊涂第二十三节 风波第二百四十三节 快刀斩乱麻第六百五十二节 将士退役第三百五十五节 自投罗网第二百五十四节 国之利器第二十五节 翻云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