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节 齐心戮力,共振大明

国战无英雄出口,孙传庭有点难堪,脸色自然不大好看,可秦浩明并没有管他。

对付这类人,秦浩明显然有些心得。

脏活、累活一般聪明人都不干,可偏偏一些一根筋的人愿意干,而且还不求回报。

也没必要跟他们说什么好话,他们心里有杆秤,有自己的坚持和操守,也就是道统。

所谓道统,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是这个国家几千年来历经苦难挫折依旧前行的动力。

因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几千年来,一直有人走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无论经过多少折磨,他们始终相信。

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公理与正义,相信千年之下,正气必定长存。

这类人不多,可历朝历代都有,眼前的孙传庭算一个。

“破虏已向天子建言,让孙督统领河南、四川军务,领兵部尚书衔,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江北军务,并赐予尚方宝剑。

如此,孙督将成为大明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管七省军务,大明江山社稷第一人。

这样一来,孙督便能集中七省的财力、物力、兵力对叛贼进行围剿,有利于早日歼灭这些匪患,还大明朗朗乾坤……”

“等等……”孙传庭挥手打断秦浩明的话,目露怪异,简直不知如何开口。

此子深得圣眷自不必言,可也没有想达到如此程度。

七省督抚之重,已然占据了大明半壁江山,大明朝两百余年,前所未有。

萍水相逢都算不上,为什么他如此信任自己?

要知道,若事有差池,恐他也难逃罪责。

迟疑半饷,他终于开口问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那杨嗣昌呢?”

“杨本兵非疆场帅才,可却是政务良臣,为朝堂首辅比较合适。”

秦浩明叹了一口气,搓搓脸,有些无奈的说道。

说实话,秦浩明一点都不喜欢杨嗣昌,就因为他太过孤傲,心胸狭窄。

总以为自己是朝堂重臣,高高在上,不肯放下身段和大明的将领打成一片,所有人都要无条件听他的。

所以,卢象升和孙传庭都和他不和,左良玉和贺人龙两员骁将不肯听命,陕西总督郑崇俭也对他阳奉阴违。

这样就造成张献忠和李自成一直剿灭不了,白白浪费时间,让时局更加败坏。

不过,崇祯和他倒是君臣两相宜,自己也无能无力阻挡这件事。

其实,抛弃杨嗣昌这些毛病,他的能力还真是杠杠的。至少,比周廷儒、魏德藻之流委实强过太多。

“如此甚好!”

孙传庭闻言,捏着的酒盏轻放,墙壁上的小窗外,冬日的一缕阳光挤进来,落在桌面上投出斑驳的光晕。

“请孙督注意,今时不同往日,叛军经过长时间战斗,又有大批大明卫所军加入,战斗力与两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大明天灾持续不断,难民也将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叛军的兵源。”

看见孙传庭踌躇满志,秦浩明忍不住善意提醒。

孙传庭是名将,而且是李自成的克星。

在孙传庭被下狱之前,就与李自成有过多次交手,并曾一度全歼李自成部,逼得他仅率十七骑狼狈逃脱。

然而,孙传庭入狱二年之后的形势已然大变,李自成不但东山再起,而且已成大势。

自己虽然改变了历史进程,提前一年解救出孙传庭,按理会有所改变,却也没十足把握能保证历史不重蹈覆辙。

在真实历史上,在李自成凌厉的攻势下,大明官军已是节节败退。

当孙传庭督师开封的时候,他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败局。

为了迎战李自成,孙传庭首先斩将立威,处决了拥兵自重的陕西总兵贺人龙。

此后,孙传庭一面整顿军纪、打造器械,一面镇压地方豪强,补充军饷。

可突如其来的瘟疫让孙传庭雪上加霜,面对日益紧逼的战事和不断恶化的疫情,孙传庭铁血治军,铁腕防疫——杀部下、杀豪强、杀医生、杀染病士兵。

最后,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孙传庭被迫仓促出关迎敌,结果战败身死。

“伯雅明白,请秦侯爷放心。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

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

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啊!”

孙传庭慨然而叹,眼中的那抹忧色深深,复而坚定的继续说道:“为臣者,别无选择,唯有马革裹尸。”

孙传庭的这一番话很值得深思。

他知道,所谓的闯贼其实是百姓,百姓之所以变成了闯贼,是因为活不下去。

之所以活不下去,是因为没有田地可耕,之所以没有田地可耕,是因为田地都被豪强和官吏所侵占和剥夺。

百姓无地可耕,成为流民就是唯一的活路,当流民达到一定的数量,揭竿而起就顺理成章。

简言之,反贼之所以造反,乃是官逼民反,百姓从贼,是绝望中的铤而走险。

“那也不至于!”

原本是提醒孙传庭不可大意的秦浩明,听了他谨慎的话语,心中的些许忧虑终于彻底放下。

名将就是名将,能够时刻清醒的认清时局形势。

只有充分认识危机,才能增大希望;看不到危机,本身就是一种危机。

只是,最后一句却有点太过消极,马革裹尸,那可不行。

秦浩明费劲心思才好不容易有此局面,如果还让孙传庭马革裹尸,那岂不是白费心机。

“孙督只管负责平叛,前期不妨再大胆些,利用剿匪的名义征集军粮军饷,后期的粮饷破虏负责解决。”

端起酒,秦浩明傲然说道。

这就是他心中的宏图,卢象升、孙传庭对内,他对外,双管齐下,先解决大明内忧外患,再着手其他。

孙传庭深深看了秦浩明一眼,消瘦的脸上浮起一丝笑容,并没有问他解决粮饷的方法,只是端起酒杯说道:“齐心戮力,共振大明!”

“齐心戮力,共振大明!”

牢房中蓦然响起的哈哈大笑声,令人十分愉悦,充满知己的味道。

也为即将过去的崇祯十三年,凭空增添了几分喜庆。

第四十五节 临行之际第二百五十四节 国之利器第九十五节 府军骄横第一百二十九节 希望第二百五十九节 集思广益第六百一十二节 决战开始第三百六十一节 都不简单第二百一十四节 谋夺牧场第四百四十一节 见好就收第四百七十五节 行动第一百四十四节 萌生去意第十一节 各有算计第一百一十六节 乱战第三百四十八节 三份密疏第二百九十九节 两手准备第一百七十九节 万事俱备第三百七十八节 雷霆雨露皆君恩第三百九十三节 组建侍从室第六十八节 秘议第二百一十九节 班底心思第五百六十八节 军魂第六百二十六节 国之根本,大明长城!第一百五十二节 口腹蜜剑第四百七十一节 男人最怕有心无力第三百六十一节 都不简单第一百五十六节 两面三刀第四百九十六节 以退为进第四百零四节 天下之大第五百七十九节 小试牛刀(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万赏!)第三百七十五节 今夜无眠第三百节 暗潮涌动第五百四十三节 辽东猫腻第四百二十八节 威胁第六百五十七节 扬帆出海第二百七十五节 试探第三百二十节 负荆请罪第六十二节 考察第三百四十九节 与狼共舞第一百七十三节 事预则立第一百七十七节 夺权用人第五百九十一节 惨烈第五百五十八节 碾压鞑虏第二百八十九节 教崇祯用人第四百六十五节 大明银行第四百零九节 居安思危第三百七十八节 雷霆雨露皆君恩第一百九十四节 被激将的崇祯第六百六十五节 兵发吕松第二百一十七节 官商勾结第二百五十七节 举贤不避亲第六百零六节 来了,就别走第五百六十八节 军魂第二百四十五节 鸡飞狗跳第二百零二节 底气第三百零二节 刀砍首辅(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万赏,敏感盛情!)第十四节 叶家的惦记第六十六节 疏忽第六百一十一节 大战前奏第二百五十八节 无敌水师第二十九节 好友来投第六百六十二节 援兵抵达第三百九十七节 措手不及第十一节 各有算计第一百二十七节 天意第五百三十四节 内外有别第六百四十六节 家是他们的家,国不是他们的国第四百三十六节 崇祯也分赃第四百八十二节 难道去给别人赚第六百四十一节 搞臭东林,提高军人地位第三百五十八节 还施彼身第六十六节 疏忽第六百六十二节 援兵抵达第五百二十八节 诛心之言第二百零一节 崇祯的手段第二百六十一节 商议第二百三十四节 借刀杀人第五百九十八节 十五弟,糊涂第三百五十节 练兵练将第四百三十六节 崇祯也分赃第五百八十三节 建奴诡计第三百五十节 练兵练将第二百九十节 朕不相信第二百八十八节 首辅之言第五百一十八节 磅礴如海第三百六十四节 水军出击第二百八十一节 难道血已冷第二百五十一节 所获颇丰第三百一十九节 冰火两重天第二百零七节 吾心甚慰第五百七十六节 黑心战术第三百五十八节 还施彼身第六百六十六节 有仇报仇第六百零八节 下辈子投好胎,不要再做建奴第九十四节 君臣相宜第一百三十九节 自此而始第五百四十九节 无奈第一百九十七节 三年之期第八十八节 进京献俘第二百三十三节 勾心斗角第三百七十四节 那就听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