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开悟
修行者之间,特别是领悟之道的修行之人,对于开悟境界的阐述,也很直接明了。
有道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也有不凡的差异。
他们就像浩瀚的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在内心里,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心浮气躁,暴烈易怒呢?
正如那姬水尹老人所说的,道是修出来的吗?
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无为不动、特立独行……
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
所以,修行悟道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是不可为的,也是永无止境的。
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术法皆是指向的途径,惟有悟道才是真谛……”
不悟道,如何修道?
修的又是什么?
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
修的又是谁?
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
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
谁在修?
我是谁?
这些涉及根本的自醒自觉,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 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
觉悟是解决“我是谁”,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我能做些什么”。
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
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修行是化繁为简,如同穿衣吃饭,自然而然。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的精神往来,如同鹰击长空、鱼翔潜水、万类生灵,竞相自由!
王宝山听了姬水尹老人的一番话后,突有所感,真乃是一朝闻道,自然醒悟。
虽然他如今在领悟之道上的境界,还处于最浅显的层面,并没有到达真正意义上的开悟。
但是,他的理解能力,由此及彼,在恍惚之间,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倘若加以时日,他也能收获匪浅,在修行悟道上,有着惊人的造化。
这就好比是,通过一个点,就能延伸出无数的点、或者线数;通过一个念想,就能展现出无限的遐想。
一切皆有可能,皆有可为,皆有可得……
开悟只是一个开端,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人的心,定在生命的本质上,必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如今的王宝山,在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
开悟前,他是当局者迷;开悟后,他是旁观者清。
开悟前,他是为了成功而拼命;开悟后,他是无事以观自身。
开悟前,他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他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
开悟前“自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自我”,在道化的圆满中存在。
他以道莅修行...以一心为道悟之根本,真实的活在,道的感悟之内。
道的圆满,不是没有缺点,不是头脑发热,不是想当然;而是人的优点与缺点,是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笼统规范。
事实本身即无圆满,月有阴晴圆缺,再豪华的宫殿,也有茅房和垃圾;再美丽的人,也有口痰和屎尿。
故而,污泥中能生出莲花,并是沃土;感悟道的本身,就是“不垢也不净”。
认识道的圆满,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把握。
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害怕、有担忧。
劝自己不要老想着,做到最好的,凡事需尽心去努力,顺应自然。
当一个人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他的心是平静的。
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道行,就是顺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开悟也让王宝山,重获了自信,因为在那顿悟的刹那,他似乎找到了生命的根源。
所谓自信,就是对自身的生命本体,有着近乎超然地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
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证明,自信与外在无关。
自信能点燃生命之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人的思想,都需要是正面的、和积极的。
用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
而以前的王宝山,缺乏的正是自信,一种无所畏惧的自信。
有了自信,才能勇往直前,达到某些难以预期的境界。
当然,日后之事,悠远流长,能到哪一步,还是未知之数。
王宝山现下能做的,也仅是修持自心,量力而为。
等到了深夜子时,万籁俱静,天黑地茫。
那姬水尹老人,幽幽地醒了过来。
他醒后,茫然地看了看周围,诧异地说:“小子,你谁啊?我这是在哪?”
“……”
刚收回心神的王宝山,被他老人家这么没头没脑地一问,不禁有些迟钝,头脑反应不过来了!
“咋了?你小子听不懂人话吗?”
姬水尹老人见王宝山,茫然不语,似乎有些生气。
他说完,自顾自地一挥手,不知从哪里,拿出一只粗瓷大碗,倒扣在了地上,念念有词了起来。
这一举动,古怪以及,让王宝山是非常地惊讶,他搞不懂这老人家,到底想干嘛?
不一会儿,姬水尹老人将碗揭开,只见一个头发斑白,青衣紫绶的小人,出现在了碗下。
那小人,只有几寸高,活蹦乱跳,栩栩如生。
王宝山惊奇不已,连忙低头去看,发现那小人,跟姬水尹老人,简直是一般无二。
接着,姬水尹老人在王宝山呆若木鸡的目光下,脱了一只鞋帮。
“啪……”
一声轻响,那鞋帮打在了小人的脑袋上。
姬水尹老人还轻喝道:“我打你个小人头!年纪越大,人越蠢!你成天里,就知道喝酒……我打,我打,我打打打!”
“啪……啪……”
随着几声轻响,那小人被打是连连求饶,说道:“我一定纠正错误,尝试着戒酒,一定做到……”
姬水尹老人一听,怒喝:“好好说话,方才怎么又犯戒了?”
小人像是很惧怕,赶紧说道:“明儿,明儿我一定不喝酒,一定让你满意!”
姬水尹老人似乎不信,连忙就问:“喝了怎么办?”
小人听了,还反而笑道:“喝了,你再关我几百年……不就得了……哪次不是这样……”
姬水尹老人一听,却没有了之前的严肃神情,有些无奈地说:“看你面皮破厚,打也无用……罢了……罢了……姑且饶你这一回……”
他说完,嘿嘿一笑,就把碗扣在了小人头上,念动咒语,再揭开时,碗下面已经空无一物。
在一旁看得呆傻的王宝山,不明所以,茫然不解何意。
姬水尹老人穿好鞋帮,收了大碗,这才看向了王宝山。
“小子,你还没回答老夫啊!”
“我……”
王宝山听罢,有些语塞,说不出话来。
之前的时候,他想回答,可一直没机会,现在让他说话,却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了!
姬水尹老人看他语塞,摆了摆手,说:“好了,我也不想知道你是谁,我就问你,为何和我喝酒?”
“前辈,不是您找的我吗?”
“我找你,你就不会推辞一下吗?请你喝酒,你就喝啊!”
“……”
王宝山一听这话,当即就无语了。
他现在已然开悟,心里犹如明镜,通过观察,他看出了一些端倪,所以出于个人的修养,他不便和姬水尹老人,去计较什么。
哪知姬水尹老人,却是不依不饶,非说是王宝山的不是,不该同他自己喝酒。
王宝山心知有异,也不想多辩解,只得给这位古怪的老人家,赔礼道歉。
费了好半天的功夫,他总算让胡搅蛮缠,喋喋不休的姬水尹老人,稍微安份了下来。
在一番相互的攀谈后,王宝山这才搞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原来那姬水尹老人,修行悟道久远,所遇之事,却是令人惊叹。
他老人家,不仅修为高深莫测,在悟道方面,已然达到了传闻中的归真之境界。
至于归真之境,本是悟道的修行者们,对于领悟之道,所划分地五种层次之一。
其中一重开悟、二重明灵、三重通玄、四重普化,和五重归真。
姬水尹老人坦言说,随着境界的增递,他老人家虽日益地精深通玄,返璞归真后,得成了大道。
但是人无完人,道无完美,这姬水尹老人啥都好,就是有一项不良的习惯,那就是爱喝酒,已到了嗜酒如命的地步。
正是因为如此,他老人家的元神道体,也沾染了不少的酒气,就是方才,王宝山所见的那个小人儿。
为了追求大道的完美,姬水尹老人想起了戒酒,可是他饮酒时长,不论是他的肉身,还是元神道体,积性久已,陋习难除,等想戒酒的时候,却是难如上青天。
俗话说得好,恶习易成,戒之难矣!
又因姬水尹老人所修行的功法,过于特殊,久而久之,他与自己的元神道体之间,竟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微妙的变化,绝非小事,使得姬水尹老人的心智,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时常短暂性的失忆,行为古怪。
所以他老人家,才有了方才的那一幕,滑稽怪诞的行为举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