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是那个需要万历亲自和士大夫以及勋贵们讨价还价的时代了。
即使内监们依旧斗不过外廷,但那是皇帝不过分依靠内监的问题,把一些大官僚世家赶下台之后皇帝已经能够非常独断地使用自己的权力。
即使战争的胜利都是将军们所获得的,但是这不影响最大的威望被冠在万历头上,经常打胜仗的皇帝大臣们制衡不了,除去防止武官爬上来以及大将拥兵自重之外,这也是大臣们比较反对咱正的因素之一。
十多年来因为战争能够抢到比贸易更多的利益,所以掌握朝政的士大夫们丝毫不犹豫地放弃束缚皇权,但是恶果就是现在这样纵使王家屏能够和内廷里的张鲸等人斗来斗去,但是万历却能够直接通过自己的话语决定事情了。
即使王家屏觉得皇帝打算在照顾孤寡上花费的钱财有些多,但是却不能向自己的前辈申时行那样直接把皇帝的圣旨驳回去,倘若以内阁权力大来说明开放程度,似乎皇权集中更进一步的大明朝在倒退了?当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和那些借鉴资料不同,现在万历才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士大夫集团反而是保守落后的团体。
王家屏现在能做的,只是一边感慨皇帝仁义,误以为万历是个仁慈的君主,然后老老实实把皇帝的政策执行下去。即使这笔钱放到投资到养老院和孤儿院上,在这个时代确实有些太多了,但政策也依旧要执行,除非劝谏成功,使皇帝改变主意。
似乎除了‘慈幼局’、‘养生堂’之外还有别的东西被人给忽略了,即使可以抛开仁义道德的外衣,万历所做的不过是花钱给皇室贴金而已,单单是一个强调银山是内帑赠予国库就能够表现的出来。
但是除了这些个贴金的东西之外,的确还有其他要注意的政策胎养助产令。
单单听名字就能够猜出个大概,朝廷对于新生儿进行补贴,并且还可以收养百姓养不起的幼儿的措施。
也不是万历创造的,这东西实际上宋代就有了,现在只不过是被重新拿出来而已,对于王家屏而言,实际上这才是朝廷应该重视的东西。
“扶老养幼,这是各家之事,朝廷最多略有补助,岂能全部承担。”王家屏说道:“胎养助产令才是真正的大事!”
朝廷最多是让那些鳏寡孤独不至于饿死就行了,而且在王家屏的印象里,大明传统的家庭模式中,不能够尽到赡养义务的才是少数,百善孝为先,这点朝廷用不着在上面花费太多的钱粮。
真正需要鼓励并且落实的应该是那个胎养助产令,这才是国朝大事!
到底大明不是后世,两个时代人的思想也是不能统一的,被人所重视的事情也有所不同。当万历考虑的是鳏寡孤独的时候,王家屏却只会把目光的重点放到想办法增加国家人口上。
“大明人口区区一亿五千万,这个数字实在太少!”王家屏非常认真的表情向万历进谏说道:“我朝就是人口再翻山一番,也不够用!”
一亿五千万前今年还觉得非常多呢,到现在却突然觉得少了,大明官员脑袋转过弯的速度不可谓太快。
但这显然是有原因的,前今年是大官僚的天下,利益饱和的他们自然会绝对足够,但是等到王家屏这个需要鼓励人口移民的首辅上台之后,立马就改变了原有的政策。
“华夏之地民少则天下不稳,民多则扶桑之地荒废,微臣知道皇上仁慈,但是胎养助产令才是国家大事,赡养孤老不过皮癣,微臣以为石见银山所得就是全部放在胎养助产令上,也未尝不可!”王家屏一脸正色地说道:“还请皇上斟酌!”
只要当官,就没有不把政绩看得不重的,万历算是了解这话的意思了,鼓励生育提到大明人口总数是王家屏最上心的事情,扶老赡幼却不是那么重要,这点,不是王家屏缺少爱民的心里,只不过,时代决定了人们就是这个样子。
但正是因为别人不重视,才会有万历装圣人花钱买声望的余地,所以倭国白银的作用,万历肯定是不会放手的,必须大规模投入到赡养百姓上去,绝对没有商量。
不过人口问题也确实是万历所面临的问题。
正如王家屏所说,大明一亿五千的人口显然不能平均撒出去,虽然打算打算到海外分地的人有,而且很多,但是一旦强制迁移,显然还是要出乱子,而且即使不出乱子,为了国家稳定,人口的迁徙数量也不能太多,本国不保持一定人口数量的盲目移民,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点历史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没有少吃亏。
大明虽然刚把民户全军籍化没有多久,但是国家施政显然不会再办完一件事后再去办另一件,而且还是在朝廷足够有钱的情况下。
“‘慈幼局’、‘养生堂’的事情照旧。”对于王家屏的劝谏,万历丝毫不松口,这点,王家屏只能遗憾,然后认为万历过于仁慈,没有丝毫办法。
“但胎养助产令同样重要。”万历沉吟了一会,又认可了王家屏的说法。
“倭国所得银两依旧用在‘慈幼局’、‘养生堂’等机构上,胎养助产令所需是户部的事情,内帑可以垫付些许,但是最总还是要由朝廷承担的。”卖人情的钱可以花,但是不是说所有的钱都可以花,即使知道国家需要,万历也不会打算什么事情都让内帑上的,毕竟内帑的钱归皇帝私人,而国家却并非皇帝私人的。
似乎原本是打算让皇上把石见银山等我国的资产投入使用到胎养助产令上的,现在似乎倒是给户部重新找到一个花钱的差事,即使王家屏的最终目的确实是扩大胎养助产令,但是却依旧觉得目的达成的方式有些怪怪的。
但是万历显然没有给对方在心中琢磨的时间,反而非常迫切地问道:“十年之后,大明人口可能翻上一番,达到三亿?”
额,这样王家屏的脸色更为怪异了,大明的人口达到这个一亿五千这个数字可是用了百年之久,从来没有考虑过人口增长率的王家屏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