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瞒天

夏初四月末。

聚集魏蜀双方二十多万兵力的关中,战事仍旧不愠不火。

作为进攻方的蜀兵,在让兵卒与魏国当地百姓在五丈原春耕完毕后,便引兵下塬数番向魏军搦战。

魏军皆不应。

魏军都督司马懿传令各部将士,但凡敢出戍堡塞燧者,不问而诛。

是故,求战无果的蜀相诸葛亮,便遣人给司马懿送来了妇人衣,羞辱彼如妇人那般怯弱,毫无丈夫胆气。

也算是一种激将法罢。

对此,司马懿个人倒是能忍得住。

技不如人嘛。

有过甲首三千的教训,他就算将后槽牙尽数咬碎了也得忍住。

然而,他是魏国的大将军、雍凉都督!

他的颜面可不是个人的,更是魏国的、雍凉各部将士的!

所以他在看到妇人衣的时候,怒发冲冠,在雍凉各部将主们前拔剑在手咆哮如雷,然后.千里请战。

就是以天子曹叡先前叮嘱“不与之战”的诏令为由,遣使者赶赴京师洛阳请求出营与蜀兵决战了。

完全忘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更自动忽略了自己早就被天子假黄钺,临阵可自决机的权力。

表至洛阳,以聪颖著称的天子曹叡,也很配合的与他演了这场戏。

不仅回绝了他的请战,还以侍中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赶来关中遏制他“想出战”的意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魏蜀又恢复了隔水对峙。

得悉辛毗赶来关中之后,蜀兵也不搦战了。

“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这是蜀相诸葛亮的话语。

直接道破了司马懿糊弄雍凉各部将主的伎俩。

也罢了搦战之意,改为在五丈原督兵演武、务农桑。

这种做法,也挺打击魏国兵将士气的——敌军都跑来关中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种田养兵了,己方却是视而不见,仍高垒深沟、安之若素。

故可谓之,“畏蜀如虎”诚不虚也!

当然了,对于雍凉各部兵将的这层想法,司马懿知不知道不一定,但天子曹叡与庙堂衮衮诸公肯定是不知道的。

且他们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在意。

因为魏国庙堂今岁真正想用兵的对象,是贼吴江东。

庙堂早就做好驰援淮南的准备了!

不然洛阳中军将近十万,天子曹叡为什么仅是让秦朗引了两万赶赴雍凉驰援呢?

至于,为什么对死生之敌的蜀国不重兵出击,反而将兵力留在没有机会入主中原的贼吴身上嘛

最大的原由不必说,打不过。

且雍凉各部加起来就十数万大军了,每日消耗的粮秣是个很大的数目,既然都没有胜算,何必徒增损耗呢?

守着就行了。

另一层缘由,则是为了减少日后战事的思虑。

一来,江东的国力要比巴蜀雄厚得多,且襄樊之战与石亭之战后,魏国抵御贼吴的荆襄与淮南战线,都要依靠洛阳中军驰援。

如果抓住机会,一举将贼吴重创了,日后贼吴来犯的次数自然就减少了。

另一,则是蜀道难。

蜀兵虽精锐勇猛更甚于魏兵,但受限于粮秣辎重转运艰难,出蜀来犯,未战就败了三分了。这是魏国屡次守住战线的根本:占据形胜之地、以逸待劳。

且此番蜀兵蛰伏了三年才再次出兵,只要魏国守住了这次,彼罢兵归去后还要继续蛰伏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来犯。

但江东则不然。

以水师称雄的江东,赖大江的天险与便利,出兵时无忧粮秣辎重转运,罢兵时也不需要担心魏兵追击。所以,来去自如的他们,拥有着绝对的战事主导权。

不将他们重创一次,魏国的荆襄与淮南战线无有宁日。

为了这个布局,京师洛阳北部的孟津、小平津等渡口,都停泊着许多舟船待命了。

吸取了先前的教训,天子曹叡打算以步卒为主驰援淮南。

骑兵只需策应就好了。

河流湖泊密布的东南,骑兵用处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侍中陈矫也早早就收拾了行囊,时刻等着随军出征。

关乎如何复陈登旧日之计的谋划,他已然寻到私下独处的机会,给天子曹叡作谏言了。

天子曹叡虽然没有明确首肯,但却有了实施的意向——他打算此番趁着驰援淮南的时机,随便带着陈矫前去淮泗一带实地考察,看看实际情况了再作定论。

陈矫没有坚持己见。

毕竟,他都离开桑梓广陵好多年了。

对广陵郡现今的状况如何并不清楚,且提出实施陈登旧日之计的谋划,也只是纸上谈兵。

只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天子曹叡其实是想听取满宠以及夏侯惠的意见再说。 想问满宠意见的缘由不必说。

广陵郡也属于他督战的范围之内,具体实施肯定要参详他的建议。

而夏侯惠嘛~

陈矫的建议是效仿淮南那般,招募士家新军过去广陵郡筑城池戍堡、屯田演武备战。

率先推行士家变革新政的夏侯惠,当然有资格参详。

且天子曹叡还有另一层思虑。

对于前番夏侯惠回书声称不愿归洛阳任职的请求,他没有什么意见。

但夏侯惠自请调去幽州任职、以期他日讨伐辽东公孙的想法,他心中仍在迟疑着。

他知道夏侯惠想历练、积功的意图。

毕竟,魏国与贼吴的荆襄与淮南战线,现今无有足够的兵力横江征讨,是以守御为主;而对巴蜀的雍凉战线,虽然兵力足够发起攻势,但算了罢,莫要自取其辱。

所以现今魏国若想征讨不臣的话,那就只有将目光落在辽东公孙身上了。

如此,素有报国之志的夏侯惠,想去幽州也无可厚非。

但陈矫提及了陈登旧日之计。

若是有实施的基础,天子曹叡便打算留夏侯惠在东线多待些时日、率军入广陵。

这也是历练嘛。

且还是独领前线一郡兵事的历练。

以今蜀吴入寇频繁的局势来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闲余兵力前去征伐辽东公孙呢,没必要早早就将夏侯惠调任过去。

仲夏五月。

雨水渐丰,大江各支流的水位日渐增高。

虽迟但到的孙权,也终于出兵了。

据魏国斥候打探到的军情,江东这次出兵与以往没有什么战略性的变化。

淮南东线,吴主孙权自率大军走濡须水进入巢湖,望着合肥新城而来;荆襄南线,陆逊与诸葛瑾领兵万余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阳而来。

不用说,陆逊这一路是策应的。

荆襄战线只要驻军龟缩在城池内不出,便不会有危险。

而淮南这边,满宠上表了。

敌众我寡是因素之一,淮南驻军太多兵将轮休未归也不是主要缘由。

而是前番孙权已然来过合肥新城一次了,此番复来,必然也做好了应对魏国迁城的准备,不会重蹈覆辙了。

况且,此番孙权并没有分兵去攻打庐江六安县。

从逍遥津到合肥新城不过三十里,以吴国的兵力推断,完全可以填满新城外的空间,可以对前来救援的寿春魏军围点打援。

故而满宠的上表,是要放弃合肥新城。

他觉得雍凉战事在僵持着,洛阳中军两头难以兼顾,便将淮南战线继续后撤罢。

从逍遥津到寿春城的路程超过250(汉)里。

且东淝水与南淝水不相连,吴国若是想进攻寿春,就要放弃舟船的便利了——深入魏境陆行两百五十里的纵深,吴国若不想粮道被魏国骑兵袭击的话,唯有重兵次第护送,极大增加进攻的难度。

盛夏六月,表至洛阳。

天子曹叡与衮衮诸公都否决了满宠的提议。

缘由有二。

一者,若放弃了合肥新城,那么就意味着寿春以南三百里范围内,全部都要坚壁清野。

先前魏武曹操强迫淮南黎庶迁徙,已然导致十数万百姓逃入吴国了,曹叡无论如何都不会重蹈覆辙。

另一,则是风险太大了。

万一贼吴没有当即进攻寿春城呢?

以步步为营的方式,重新修筑合肥新旧二城,作为日后蚕食淮南的据点,且开凿运河连通东南淝水、拓宽水道,让水师可直接兵临寿春城下呢?

那魏国不是自废武功了?

故而,天子曹叡诏令满宠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合肥新城。

且还搬出了先帝曹丕时期就定论的“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的战略,让满宠不要复上表来争。

然后动身乘坐龙舟御驾亲征。

期间,散骑常侍刘邵建言,可先遣五千步卒、三千骑兵为前驱。

步卒行军时阵型疏松,沿途多树旌旗、大造声势佯作大军将要赶至,鼓舞死守合肥新城兵将的士气、也让吴兵不敢倾力攻城;而骑兵则是走寿春城东侧方向,佯作绕到吴兵背后袭击粮道的举动,恐吓孙权分兵回撤保粮道护舟船。

曹叡深以为然且采纳了。

然而,淮南局势的发展如他们所料,但徐州却是传来了噩耗。

因为吴国此番是瞒天过海、三路并发!

以朱然为将的第三路,是在孙权围困合肥新城、陆逊陈兵襄阳城下时,将魏国上下都麻痹了,才从丹徒跨江进发广陵郡,沿着中渎水北上袭击徐州的!

第162章 飨将士第198章 旌旗犹魏第267章 录功第148章 归宅第234章 噤声第251章 觖望64.第64章 后事第2章 入阙82.第82章 士載54.第54章 匹夫第145章 失势131.第131章 临发第9章 殊荣119.第119章 不争101.第101章 当变第231章 细语第205章 将离第257章 老了122.第122章 义从第8章 面君130.第130章 当百76.第76章 新军第186章 穿胸83.第83章 皆学问第13章 可恨第266章 事了第248章 勘察第261章 却之不恭第186章 穿胸第147章 争权第220章 莫争长短47.第47章 威逼第179章 门户仇第12章 复哀之第12章 复哀之第23章 卿之志第186章 穿胸第26章 可作誓第20章 可志同132.第132章 破袭72.第72章 诱惑73.第73章 笃定第231章 细语第27章 动怒第161章 分营第280章 求归106.第106章 恩出上第257章 老了第237章 变幻120.第120章 不可避第32章 上疏第197章 时不我与第163章 部将第221章 黄雀是也55.第55章 诏来第148章 归宅第19章 将伐第4章 休沐125.第125章 负气第163章 部将151.第151章 易也第136章 离析第261章 却之不恭第26章 可作誓第278章 人辱之第292章 私问第161章 分营116.第116章 非不愿119.第119章 不争67.第67章 在我100.第100章 魏阙98.第98章 终陌路第21章 何所惑第280章 求归第167章 同行第255章 岁末第3章 无所事第213章 茶余饭后119.第119章 不争70.第70章 诏来第39章 弗改第154章 似懂了第276章 司空薨第30章 失东隅第169章 小成第200章 利令智昏2第264章 覆灭第172章 没得选第224章 不公第139章 当慎第260章 好心坏事第134章 罢归110.第110章 见策第141章 发狠71.第71章 扈从第212章 随你罢83.第83章 皆学问第292章 私问第188章 无遗恨51.第51章 犯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