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名流云集

内地作家访问团出发时间在4月27日,4月26日便要到新侨饭店集合。

临出发前一天,陶玉成突然跑过来找到林朝阳,偷偷塞给了他三张大团结,嘱咐林朝阳帮他带一套金庸的《天龙八部》回来。

自七十年代开始,香江的武侠就陆续开始传入内地。

一开始是流行手抄本,也有偷偷夹带过关的,到七十年代末时开始有地方小型出版社开始尝试出版香江武侠。

当然了,这种出版属于官方盗版。

这些官方盗版武侠通常印刷量并不大,但定价极贵,在纯文学作品单册定价八毛一块的时候,它们的定价是三四块,算是地方出版社创收的一种手段。

这些官方盗版武侠培养出了国内最早的武侠迷,陶玉成便是其中之一。

林朝阳握着钱,心里有些为难。

大舅哥好不容易张回嘴,就是一整套金庸都给他带回来林朝阳也不心疼,可问题在于现在入境有规定,出版物可不好往回带。

当然了,不好带并不是说就带不了,而是他也没过去过,不知道回来之后这方面查的严不严,怕买了带不回来。

林朝阳跟陶玉成解释了一下情况,他有些失望,“还有这说道呢?那算了。”

林朝阳说道:“也不是一定带不回来,回头我试试。”

“不用了,真带不回来,那钱不是白花了吗?”

陶玉成既怕钱白花了,也怕给林朝阳添麻烦,想了想干脆的放弃了这个想法,小心翼翼的将那三十块钱藏进了鞋底。

起身见林朝阳正一脸惊奇的看着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希文、希武长大了,家里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我跟你嫂子要钱现在也不像以前好要了,这钱是我好不容易攒的。”

林朝阳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毕竟这事他以前也干过。

男人嘛,谁能没点小金库?

只是他想起当年他刚跟陶玉书结婚时大舅哥的潇洒姿态,再看现在的大舅哥,难免有些唏嘘。

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啊!

等陶玉成走后,陶玉书问林朝阳,“大哥来干嘛?”

“问问我《棋圣》什么时候拍,想推荐个他们学校的学生。”

林朝阳随口扯了个谎,大舅哥现在的家庭地位不如从前了,攒点零花钱不容易,他怕自己要是说了实话,回头陶玉书一不小心就透露给大嫂赵丽。

听着他的话,陶玉书并没有起疑,仍是专心的给他收拾行李。

“好了,少带几件衣服吧,就去个把星期,又不是几個月。”

次日一早,林朝阳提着行李来到新侨饭店集合。

本次赴香江访问的作家团一行十五人,团长是老作家肖军,另有一位文协的工作人员和两名WS人员随行。

林朝阳是燕京本地的,算是来的比较晚的,很多外地作家都是提前一两天到的。

代表团里没几个熟人,最熟悉的是邓友枚,因为汪曾琪和林津岚的缘故,两人一见面很是亲热的聊了几句。

再然后是几位在全国优秀短篇奖、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授奖大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丛维熙、李国文等人。

“朝阳同志好,您还记得我吗?”金莹性格开朗,见面先跟林朝阳握了个手,笑容爽朗的问道。

“有印象,有印象,金莹吧?”

80年林朝阳去中央文学讲习所给第五期学员们讲课时,她是学员之一。

金莹笑着点了点头,“上个月去你们家吃饭,还遗憾没见着您呢,没想到这么快就见面了。”

刚刚过去的三月份,金莹凭借作品《哦,香雪》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奖,授奖大会后的文化沙龙她自然也有参与。

两人寒暄了几句,林朝阳又与其他人打了个招呼,剩下的这些人基本就没他认识的了,不过闲聊几句,总能谈到熟人,毕竟文坛就这么大。

到了下午,代表团成员都到齐了。

两位WS人员将大家召集到一起,宣贯了一番外出的WS纪律,然后又简单的介绍了一番此行的大致安排。

期间提到了外出的外汇补助,标准是每人每天10港元,此行一共8天,也就是80港元。

如果以现在内地的收入水平而言,这个补助标准不算低了,但大家去的是香江,要是想用这些钱往回买东西回来,真买不了什么。

翌日上午,众人随团来到首都机场,登上了飞往香江的飞机。

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抵达香江启德机场,众人随着队伍下了飞机,出了通道后竟然发现有一群香江媒体早已等候在这里,一见着代表团众人便热情的上前包围住了众人。

团里的几个年轻人见到这阵势一开始有些懵,等旁边的老同志悄悄说了几句大家才明白过来。

原来这些记者都来自于香江的ZY媒体,包括了《大公报》《文汇报》《香江商报》多家知名报纸。

内地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江是受香江的霍先生和濠江的马先生两位爱国企业家的盛情邀请,所以这些记者对代表团的围堵,除了有自身立场的原因,也有这两位企业家的面子在。

说起来,代表团一行作家十五人,真正在香江有名气的还要数肖军。

老同志成名于三十年代,与女作家肖红的感情史也被传诵一时。

肖红在香江名气不小,当年她出走香江后不久便因病去世。

所以香江的媒体们,自然对肖军也很感兴趣。

因此记者们采访第一个抓住的就是肖军,然后还很有敬业精神的拿着事先得到的名单对人,挨个采访。

林朝阳躲在人群里,被《大公报》的记者逮着也问了几句。

“这位先生,请问您是……”

“许灵均。”林朝阳报上了笔名。

记者闻言眼前一亮,“是写《梵高之死》的许灵均吗?”

林朝阳有些意外的点了点头,笑着问道:“你看过我的书?”

记者回了林朝阳一个笑容,“您的在文化界颇受欢迎,不过公开发售数量实在太少,想看到也不容易。”

香江中文大学出版社是一家非盈利性质的出版社,因为出版的多是学术性质的著作,他们在图书发行方面向来是不会花费什么心思的。

引进《梵高之死》后只印刷了一万册,主打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

林朝阳跟《大公报》的记者聊了几句,才知道《梵高之死》在香江发行上市后口碑不俗,有不少文化界人士都对这部赞誉有加。

但因为发行量少,这种影响也仅限于文化界当中。

记者们的采访持续了十多分钟,众人便登上了大巴车到酒店办理入住。

酒店是双人房,林朝阳被分配和李国文住在一间房间。

刚到酒店,因为有WS纪律在,大家都不好出门,代表团里的几个年轻人都很兴奋,挨个房间串门。

等到晚上,代表团成员们又被大巴车拉到了位于清水湾的乡村俱乐部。

今天晚上香江方面由《大公报》和《新晚报》做东,在这里为内地作家代表团举行招待宴。

乡村俱乐部名为“乡村”,实际上却是一处度假胜地,俱乐部占地超过130公顷,在香江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此庞大的占地面积足以说明这处度假村的含金量。

其中不仅有高尔夫球场、网球场、健身房、壁球场、篮球场等多处活动和娱乐设施,还有酒店和餐厅,历来是香江社会名流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

大家到了乡村俱乐部,颇有一种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看哪儿都新奇。

晚宴的规格很高,来的都是香江文化界、新闻界和商界的知名人士,商界的代表人物是霍先生,他也是这次内地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江的促成者。

新闻界的代表人物自然少不了《大公报》和《新晚报》的话事人,再就是新华社香江分社的社长张同志。

另外还有一个让林朝阳意外的人,是代表《明报》出席的金庸。

其他还有如徐四民、胡菊人、赵令扬、安子介、韩素音文化界人士等人。

今天的场合可以说是大佬云集,能出席便已经表明了这些人的立场,而且其中不少人都与代表团的成员们有交集。

比如《大公报》的副主编李宗瀛就和代表团成员之一叶君健有旧,叶君健又与享誉海外的女作家韩素音是燕京大学的同学。

“1933年我们俩都在燕大读书,那时候还一起商量过要当医生。谁能想到,最后医生没当成,全都走上了写作道路。”

韩素音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是比利时人,因此她是混血儿,五官立体精致。

尽管如今已经年过花甲,但依旧可以清晰的看出她年轻时的美貌。

她脸上带着几分缅怀的神色诉说着当年的往事,言语间充满了唏嘘。

她与叶君健回忆了一会儿往事,忍不住问起了燕京大学如今的情况,叶君健笑着说道:“我都离开燕大多少年了,哪里知道呦!”

他说着话,将目光对准了林朝阳,“你还是问问年轻人吧,朝阳同志刚好在燕大工作。”

韩素音好奇的看向林朝阳,今天在场的宾客有近三十人,除了开场一番介绍,大多数时候大家连人名都对不上。

两人互相点头致意,寒暄了两句,韩素音问:“林先生在燕大教什么?”

“我可不够格在燕大教书,我是燕大图书馆管理员。”林朝阳笑呵呵的说道。

听到林朝阳的自我介绍,韩素音询问图书馆如今的情况,他简单介绍过后,韩素音感叹了一句,“比我们那时候条件可好多了。”

她又问:“我记得那时候图书馆有个管理员叫金克莯,自学起来很刻苦呢!”

林朝阳回应道:“金伯伯现在是东语系教授,学识过人。”

韩素音点点头,“他当年就很聪明。”

有了共同熟悉的人物,韩素音的谈性被林朝阳勾了出来,陆陆续续又问了他好几个问题。

一旁的叶君健提醒她道:“朝阳跟我们还有点渊源呢。”

“什么渊源?”

“他岳父是陶敬法。”

“陶敬法?”

韩素音回忆了片刻,皱着眉头,艰难的想了起来,“陶敬法好像是历史系的吧?”

“是啊,比我们小了几届。”

韩素音笑了起来,“原来是老同学的女婿,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面。”

她又问林朝阳,“我看你年纪也不大……”

韩素音三十年代燕大毕业后先赴比利时留学,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七七事变后回国,嫁给了果党军官唐保黄,1941年开始发表。

后唐保黄赴英国当外交官,她随丈夫前往英国,45年内战爆发,唐保黄回国参战,她却留在了英国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48年唐保黄战死后,她回到香江从医,邂逅了记者伊里奥·马克,将这段感情经历写成了作品《瑰宝》,在美国出版后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这部的成功也奠定了韩素音在欧美文坛的地位。

后来还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生死恋》,在1956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了三项大奖。

之后她又有两段婚姻,现在的丈夫是印度人陆文星,前些年为修复中印关系还做了许多工作。

现在的她常年定居印度,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国际友人,所以并没有听说过林朝阳的名字,也不了解他的事迹。

第228章 《棋圣》的反响第115章 怎么就走上写小说的歪路了呢?第521章 还好我跑得快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第91章 这不是我的词儿吗第421章 香江行第432章 让人为难的选角第437章 中国社会的良心第490章 闪耀巴黎第87章 人文社的香饽饽第410章 切腹谢罪第385章 星光熠熠第434章 蝉联!蝉联!第427章 清水湾片场第16章 七七级中文系第129章 好好好,你们就这么玩吧第111章 学生们不干了第277章 宋凡教女第148章 《中国文学》第309章 无冕之王第429章 莫欺少年穷第499章 心狠手辣陶玉书第331章 不一样的结尾第454章 经典的诞生第19章 比《伤痕》好第471章 丢雷老母!第245章 有内味儿了第549章 真正的英雄主义第166章 棉花胡同第494章 庄重文文学奖第292章 人生啊,何其不公!第441章 东京行第84章 捡洋落第68章 小事犯迷糊,大事不糊涂第442章 不妨等几年再看第251章 新手上路第65章 是他写的第188章 会英文很了不起吗?第414章 体面第77章 《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第284章 实属罕见第351章 文人的浪漫第236章 《新体育》第488章 舆论汹汹第185章 有什么了不起的?哼!第249章 哄抬物价,行业败类第128章 笨是笨了点,倒还有救第397章 我一定红透半边天第285章 我们是有职业操守的第227章 ICU差点干烧了第460章 两条腿走路第69章 好长时间没撒鸡汤了第359章 徘徊的陆遥第19章 比《伤痕》好第424章 士为知己者死第439章 好好反省反省自己第86章 长寿的秘诀第166章 棉花胡同第337章 版税拉锯战第356章 中国当代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第163章 转行当编剧?第24章 平平无奇林朝阳第127章 回京后的好消息第449章 明星们的影响力第118章 座谈会争锋第229章 白捡的侨汇券第499章 心狠手辣陶玉书第2章 回家看你妈去第329章 排排坐,分果果第361章 文学的根第2章 回家看你妈去第208章 第一次捡漏第206章 就非得分个派别和山头?第4章 朕何德何能第151章 受打击的卷王第2章 回家看你妈去第370章 注定留名青史第528章 朝阳体育馆第554章 史无前例的大手笔第145章 稿费收到手软第343章 包租公计划第297章 为王前驱,林氏门徒第4章 朕何德何能第359章 徘徊的陆遥第280章 真正厉害的地方第490章 闪耀巴黎第26章 把稿子带走第340章 《读小说札记之一》第14章 为了家庭的和睦第329章 排排坐,分果果第414章 体面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372章 吴祖缃的认可第127章 回京后的好消息第348章 顶五个团第208章 第一次捡漏第46章 1978年的最后一天第169章 《梵高之死》第143章 换个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