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上已经开始出现植物,不是很高大,叶子也很小,结构简单。
我们这些军人吧,平时训练完了没啥消遣,就是赌两把。如果自己不还抵债这件事儿传出去,那兄弟们会认为我人品不行,那就没人支持我了,那将军还不很容易就把我整倒?不行,事关重大,我的去。帝国军队,出发了。
在这颗编号为边界一号的行星上,出现了自由联邦和帝国联邦的部队。按理说,周围那么多恒星随便找一颗,附近至少上千颗恒星,发生撞车的概率很小很小。问题就是,大家都看中了这里。这颗恒星的宜居带内,就只有一颗行星。
“宜居带”(habitable zone)其实就是指一颗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在这一范围内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由于液态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如果一颗行星恰好落在这一范围内,那么它就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拥有生命或至少拥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
“宜居带”也叫“适合居住带”。分多种生命对象讨论,一般研究的是“动物的宜居带”。对于任何动物、植物、以至于微生物来说,都会有一个最合适其生存的地带。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在不同演化阶段所需要的不同条件加以总结,将这些条件扩展到所需行星的条件、太阳的条件甚至是恒星系的条件等,就有了“宇宙宜居带”的概念。
宇宙的大部分空间对于生命来说是险恶之地,只有很少的地方能成为生命的绿洲,并为生命的出现与发展提供合适的大气、适宜的温度、液态水。虚无的空间、炙热的恒星、气态的行星表面都难以驻留生命。似乎很难明确的给出生命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地球为生命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之后,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为生命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栖息场所,而地球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颗有生命驻留的星球。对“宇宙宜居带”的讨论,需要从空间、时间、生物多样性等几方面进行。
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潜在宜居”行星是那种可以维持生命存在,但不一定能让人类生存的星球。宜居性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液态水和大气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一颗行星的引力会造成其主恒星的径向速度定期出现变化,而多颗行星会使得其主恒星运动出现复杂的摇摆活动。
作为驻有各种生命的理想场所,地球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所处的位置,即与太阳的距离。与太阳最合适的距离是定义“宜居带”的基础,在该地带可能会有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存在。宜居带中的行星接受恒星所辐射的热量即不会少的使水结冰,也不会多的使水沸腾,刚好维持一个液态的海洋。
宜居带的范围应该由外部边缘的低温和内部边缘的高温限定。太阳系的两个邻居——金星和火星给出了宜居带外部边界的例子。如果与太阳的距离近,行星表面就不会存在液态海洋,像金星;太远,又会被冻结。
如果将地球向外移动一些距离,或者减弱太阳辐射,就会使地球的表面温度降低直至冰雪覆盖。渐渐的二氧化碳也被冻结,形成干冰颗粒组成的云层,最终它们被冻结在两极形成冰盖。宜居带的宽度取决于该行星与地球的异同,以及恒星的大小、年龄等。
在一个有一定碳含量的岩石行星表面,如果有一个稳定的液态海洋,它就具备了产生和驻留生命的条件。
对于类地行星来说,动物的宜居带是这样一个范围:该行星可以在表面维持一个液态的海洋并且能够保持全球平均温度低于50℃。这个温度基本是动物生命生存条件的上限。
如果考虑现智慧生命的居住环境,就会得到一个更窄的“宜居带”:即一个可以生长足够庄稼供智慧生命食用的行星。相反,一个更宽更容易定义的宜居带是微生物生存的“宜居带”:它几乎包括了整个恒星系,并在恒星系形成不久一直到现在的范围。对于其它种类的“宜居带”,则要宽于高等生物但窄于微生物。
然后,两支部队相遇了。刚一相遇,两边的部队都是嘘嘘嘘,别声张。别让对方知道我们在这里,不然大家见面了很尴尬。赶紧向上级汇报,就说我们遇到了敌人的主力,有三五百万人,让领导务必派三五千万人来消灭对方。
其实,两边都是一个军,满编制一万人。可是,不说三五百万人,领导不管我们,呵呵呵。领导,也不傻。赶紧派出侦察部队,算来算去,才一万人。你们自己解决,并且严令,自己这边儿不能吃亏。
两边儿的人,都安顿了下来。按理说,这么大个行星,两万人,很难相遇。结果双方投放的地点都差不多。可能选择地点的人都是都是同一个军校的同一个班级毕业的。好在,降落的这个地点,比较适合隐藏。
某山洞内,帝国联邦的一队士兵,正在洞内休息。我们本来在家呆的好好的,为啥就来到了这里呢?我们是谁?我们在那?这一个连的士兵,有好几个文明,看着都奇形怪状的。
连长,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上级怎么想的,让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啥。你卡看这地方,就算是为了防御野兽,也该给我们点儿武器吧?让我们自制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