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主旋律和大众化

《过把瘾》的热播让艺术中心出了一回风头,林子轩再次成为电视圈的焦点人物。

圈内人现在这些热播的电视剧背后都有着林子轩的影子,他要么出现在编剧一栏,要么是制片人,或者是出品人。

而且,在每部剧的故事策划一栏上总会有林子轩的名字。

以前华国的电视剧没有故事策划这个头衔,自从《渴望》播出之后,故事策划才逐渐被内地电视圈所接受,这在港台地区并不鲜见。

故事策划简单的说就是那个提供故事的人,并不一定是编剧。

在电视圈,林子轩已经成了一块招牌,是艺术中心的核心。

甚至流传着他拍什么火什么,捧谁谁红的说法。

从他制作的剧集里走红的演员有一长串的名单,从葛尤到陈晓艺,从王箕到江姗等等,有些演员以前就有不小的名气,拍过他的电视剧后变得更红了。

他唯一失手的剧集就是《海马歌舞厅》,这部剧也相当红,不过被停播了。

不少电视剧制作单位想知道林子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一部电视剧火爆是幸运,每一部电视剧都火爆那就是实力了。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前身是华国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部门,本身的底子好,拥有一流的制作团队,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再有就是林子轩提供的创意了。

无数的好创意碰上一流的制作团队,想要成功并不是难事。

作为《过把瘾》的导演,赵宝钢认为这些创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贴近时事,贴近生活,都是老百姓感兴趣的故事。

比如《京城人在纽约》就是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出国潮,《过把瘾》则是展现了这个时代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只有贴近观众,才能获得观众的共鸣。

或者说是接地气,这就是成功的诀窍。

林子轩听到不少类似的说法,也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他都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团队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

圈内人的这种看法对他有极大的好处,一旦他出去单干,至少信誉上会有保障。

林子轩和冯晓刚把《炊事班的故事》的前两集剧本递交给了空政电视艺术中心,从这两集剧本基本上就能看出这部剧的题材和风格。

冯晓刚在部队上干了好几年,有部队生活经验,不少段子都是真人真事。

作为新公司的第一个项目,他们自然要保证质量,精益求精。

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o年的空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话剧队,以话剧表演为主,后来成立了电视部门,拍摄了多部军旅题材的剧集。

林子轩是金牌制作人,冯晓刚是著名电视剧导演,他们送过来的剧本肯定会受到重视。

空政中心的领导组织了座谈会,对这部讲述部队炊事班生活的剧本进行民主讨论。

炊事班在部队上属于后勤部门,每天的任务就是做饭,不怎么受到重视。

这倒没什么,毕竟炊事员也是部队的一员,拍摄炊事班的故事没有问题,他们讨论的重点是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应不应该大众化。

以往军旅题材的剧集都是要弘扬革命精神,展现光辉正义的一面。

军人就应该有军人的样子,遵守纪律,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是电视荧屏上对于军人形象的塑造,基本上都是这种硬汉的模式。

这叫做主旋律。

这部《炊事班的故事》与众不同,它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六位炊事员来展现部队生活。

这些人物各有特点,也各有缺点,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他们互相斗嘴,会闹矛盾,争荣誉,偷懒,耍贫嘴等等。

和以前的军人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

这样的军人形象能不能代表部队,让观众看见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或者说军旅题材的电视剧适不适合拍摄成情景喜剧。

有人觉得不错,通过这种喜剧的形式拉近军人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看到军队的另一面。

况且炊事班没有政治任务,不需要严格的保密条例,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能更自由挥。

有人觉得是瞎胡闹,这部电视剧会让观众觉得部队不团结,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没有集体荣誉感,影响军人的形象,也影响百姓对军人的信任。

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以后会不会连战争电视剧也进行娱乐化,这个后果谁来负责。

在空政中心,双方讨论的非常激烈。

讨论到了最后,主题成了在新的形势下,部队的宣传工作应该怎么展开,是坚持主旋律,还是尝试加入娱乐消遣的内容,向着大众靠拢。

八十年代,观众还喜欢看主旋律的影视剧,现在观众更倾向于娱乐性强的片子。

面对香江和宝岛的影视剧,面对武侠片和言情片,除了上了年纪的观众,没有人再喜欢看主旋律的电视剧。

这是空政电视艺术中心面临的困境,他们有国家拨款,拍摄出来的电视剧不愁销路,华国电视台肯定会播出,只是收视率令人堪忧。

怎么着也没办法和《京城人在纽约》相比,甚至比《过把瘾》这类言情剧也不如。

林子轩送来的这个剧本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主旋律还是大众化,是塑造概念化的形象,还是塑造鲜活的人物。

这是开放和保守的争论。

空政中心的讨论没有结果,他们把林子轩找了来,想听听林子轩的想法,怎么会想拍这么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

林子轩听到这件事,现自己有点想当然了。

《炊事班的故事》是个好本子,只是出现的早了点,这时候华国的情景喜剧刚刚展起来,军旅题材相对敏感一些,只能说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

不过他还想尽力的争取一下。

“上面不是提倡摸着石头过河么?这是新事物,咱们先拍出来试试,看看观众的意见和社会上的评价,要是反响好的话就继续,不行的话就停掉好了。”林子轩提议道。(未完待续。)8

第八百一十八章 剪影第四百四十九章 合适第三十三章 时代的弄潮儿第四百六十八章 修改第六百七十七章 声望第四百六十六章 爱好第七百零一章 态度第十二章 痞子文学第四百五十七章 等级第五百五十五章 野心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标第二百九十七章 给年轻人一个机会第六百零二章 渠道第六百七十章 时机第七百五十三章 自信第四百九十章 余地第八百三十二章 一件小事第六百三十二章 实用第二百二十六章 乔迁第一百七十章 归心第五百五十章 专业第八十三章 从前的节奏第七百九十章 表率第二百三十四章 幕后第七百五十章 专访第八百二十四章 转型第三十九章 做事和做人第二百一十三章 时势造英雄第四百三十八章 天时地利人和第一百一十六章 相通的情感第四百二十一章 从头再来第二百三十二章 审查第六百零四章 反派第六百七十八章 毁誉第八十章 京城演艺圈的新势力第二百五十七章 娱乐片的春天第二百六十章 旧瓶装新酒第二百九十五章 年年有今日第六百一十三章 懵懂第三百九十七章 竞争第一百七十七章 谈谈人生和理想第一百八十二章 遇见第十章 没有观众的人生第四百四十八章 评语第八百一十一章 势不可当第三百八十一章 这一刻第六百一十章 童星第八百零七章 试镜第六百七十四章 满意度第五百八十四章 家庭第二百八十八章 先河第八百三十一章 基础第七百五十九章 定位第四百零九章 纪实风格第三百九十四章 偶像剧第五百四十章 内核第七十一章 石桥第一百八十五章 说服第五百九十一章 趣味性第八百三十章 豆豆第五百七十八章 院线第七百一十五章 游戏规则第七百零六章 交流第八十章 京城演艺圈的新势力第四百一十一章 传言第一百一十六章 相通的情感第五百四十六章 用心第三百九十一章 戏里戏外第九十七章 好日子第四百二十二章 正能量第三百二十一章 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江湖第五百零二章 代价第三百七十七章 世纪新闻大战第七百零五章 成就感第六百六十六章 位置第二百一十八章 青年们第三百三十八章 比喻第二百一十一章 两部影片第九十四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混乱年代第三十六章 年轻的热情第四百一十七章 女性电影第一百零七章 京城人在纽约第七百五十一章 综合第一百八十二章 遇见第二百一十三章 时势造英雄第四百一十七章 女性电影第四百五十七章 等级第二百二十二章 民谣的时代第八章 新人入职第三百七十章 见证历史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闻第三百八十八章 鼓励第六百一十四章 看好第五十三章 面试第二百五十七章 娱乐片的春天第三百零三章 转型第三百六十三章 自然而然第七百四十三章 狙击第一百五十四章 京城的风很大